德桥河大桥(旧称:竹桥),始建于宋时,是潮汕见诸史籍记载的一条古老桥梁。
德桥河大桥
基本概况
德桥河大桥(旧称:竹桥),始建于宋时,是潮汕见诸史籍记载的一条古老桥梁。德桥河大桥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
霖磐镇与月城镇分界的竹桥河上。德桥河大桥的宽度60米,长度126.4米,为双向八车道+双辅道+双侧绿化带+人行道的大桥。
历史沿革
宋绍兴八年(1138),再次复置揭阳县,二年后设治所于玉窖村(后改称为榕城)。当时为了方便对外交通,修有西驿官道经今磐东,月城,霖磐,埔寨,汤坑,丰良(以上地方斯时均属揭阳)一带直抵梅州。驿道出城二十里处,有大溪横流,人们取竹架桥,以便行人和车马的往来。及后竹架腐烂,易为杉木。至宋咸淳三年(1267),又改建成三孔石桥,桥址在今桥北约一百米处。这座石桥的规模,旧志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在上游的深浦桥(在桂岭镇境内,宋元祐六年即公元1091年建)长五丈,宽九尺,竹桥地属交通要道,规模自然要比深浦桥大型些。因为这座桥,一开始是用竹搭架成的,故以“竹桥” 为名。桥下的河流,古时叫下沟透,因为有了竹桥,也慢慢被叫成竹桥河或竹桥港了。
宋时的竹桥河还比较狭窄,后来随着北河分洪量日增而河面扩大,到了明朝初年,石桥终于因为河岸崩溃而垮毁。嘉靖九年(1530),乡民洪尚仁率众重建,不久又被河水冲毁。万历五年(1577),乡耆郑一箴再度倡众重建。这一次,当地群众为纪念多次热心捐资建桥的人们,取“积德造桥” 的意思,把竹桥易名为“德桥”。
崇祯十一年(1638)土寇数百人劫掠德桥村,紧接着九军聚义南塘山。在战乱中,桥梁被人拆毁(现残墩仍存)。从此这里又重遭一江两隔的苦难。桥址易为渡口——德桥渡,达三百二十余年之久。然而,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地方百姓集资建桥的行动却没有停止过。
清朝康熙年间,德桥村有个叫陈树伍的乡绅,他见桥毁失修,交通梗塞,心里很是不悦,便出面集资筹划建桥,但这时揭阳刚刚脱离战乱,人民生活极其困苦。他筹集了许久都没能筹集到建桥所需的款项。最后只得将已筹募到的资金在渡头西面自家田洋中建一座雨亭供过往的人们避风雨。清朝末年,乡绅黄云衢和德桥陈乡秀才陈荣发也曾联合带头集资建桥,但他们依然凑不上这笔钱,最后也是在渡头建了一座大雨亭了事。民国时期,永宁乡有人也萌发了重建德桥的念头,也是没有干成,只是整理了德桥渡和官田渡两岸的渡阶和其它配套设施而已。
解放后不久,人民政府便着手筹建揭阳至河婆的大公路。德桥沉默三个多世纪后终于再获重生。1953年,由地方驻军在公路经过的德桥渡口建造一座杉木结构的公路桥。因为当时桥西面是磐西区的德北乡,桥也跟着叫德北桥。由于木桥不能适应现代化交通的需要。1962年,由县交通局出资改建成长67米,宽8.5米,两大拱的石拱桥,翌年建成通车。揭阳撤县设市后,为配合市区建设和地方大开发,揭河公路扩建15米路基,12米水泥路面的超二级省道公路。同时由上级拨款,在德桥南侧拼建一座同跨度、同宽度的钢筋混凝土水泥桥,以便车辆通过,德桥更加雄伟壮观了。
2018年10月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省道234线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德桥河大桥(大桥设计宽度为60米,双向八车道+双辅道+双侧绿化带+人行道)的重建工程同时启动,大桥于2020年10月1日国庆节全面建成通车,重建后的德桥河大桥的宽度达到60米宽,是历史之最,成为揭阳市全市宽度最大的桥梁。
德桥是座历史悠久的古桥,自肇建至今已历千年沧桑,它的一再兴废,是本地区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以及各时期政制优劣,民风高低的反映。
德桥乡
基本概况
揭阳市德桥乡(旧称:竹桥乡),主要是指今揭阳市区的
霖磐镇德中村、德北村、德南村和月城镇德东村,广义的德桥乡包括以上四个行政村外加桑港村、大埔村及周边一些零散陈氏小村落。德桥也称德里,全族皆为松岩公后裔。
历史沿革
德桥名称由来:古时候,河上有一条桥,名叫竹桥。这条河亦称德桥套河。因竹与德偕音,故称德桥。陈氏后代都沿着这河边建起一个个的村庄形成一条龙,因而统称“德桥龙”。明代以前,这里称西湖乡,四世西江公之母舅住于此地。到清代乾隆年间,先人为发扬舅德流晖,也把德桥称为“德里”,意即“道德之乡”。
德桥,古为百越之地,秦戍五岭 ,设揭阳郡,宋置揭阳县,都在其辖属之内,明清继之。其建制 ,县以下设乡都制 ,时德桥归属崇义乡霖田都。据县志载 :“霖田都为十、粮里二、民里八、为村一百六十五、湖口司分管。”(其设置划分无从考查)。到清末,本都又设蛟龙局,德桥也属其管辖。民国时期,都改为区,下设乡(段、民团)。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实行保甲制度,德桥隶属第三区(区址设棉湖)永平乡(乡址设德里市古庙旁),全乡划分为 12个保 ,保以下设甲。
1949年全国解放,建立中华人民共国和,省、县二级基本不变,县以下的地方建制随着形势的发展有所改变,区、乡以下的自然村按地理位置的划分 ,因德桥各村沿河而建,比较分散,河以东的潮下、渡头围划在磐东区、后设公社又划归月城公社,又改月城镇 。河以西的各村,开始叫磐岭区,1961年,分磐西、册岭二个公社。后来磐西公社又分为霖磐、桂岭二个公社,霖磐的庵下、河头叫德南大队,旧厝、庵后、新厝、凤来叫德中大队,上围、塭头、塭尾、官田叫德北大队。桂岭的大埔、古溪围叫大围大队,架港村合于凤光大队。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和大队,改为区、乡村。1986年,撤区、乡改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其分布即:霖磐镇德中村、德北村、德南村和月城镇德东村,包括以上四个行政村外加桑港村、大埔村及周边一些零散陈氏小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