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德江傩堂戏)
贵州省德江县传统戏剧
傩戏(德江傩堂戏),贵州省德江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德江傩堂戏是古傩的一种,源于古代傩仪。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堂戏。
德江傩堂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遗存,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最初的祭祀驱邪求福仪式与歌舞说唱,逐渐演变发展而形成的。它是一种由最初简单的逗乐、对白说唱发展到具有一定故事情节与表演特色的戏剧。
文化特征
表演类型
依照民间功能,德江傩堂戏傩祭可分为四类:
一类为“冲傩”,土家族称之为“杠神”,此为“凶傩”,属于古代“凶礼”,即为主家消灾;
二类为“过关”,此为成人礼,民间以为,小孩出生后,在6岁或12岁时有两个“关口”,需以傩堂戏予以酬神;
三类为“庆寿”,又称“还寿愿”,意即求傩神保佑老人长寿;
四类为“冲平安傩”“财福傩”,是为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出人平安,属于古代“吉礼”,其主要步骤为开坛、发文敬灶、搭桥、立楼、安营扎寨、造席、差发五猖、铺傩下网、判牲、膛白、和会交际、上熟、造船清火、大游傩、送神上马、安香火。
德江傩堂戏的内容包括驱邪求福、忠孝、爱情、历史人物传说等小插戏、独幕戏、高台戏、到多幕连台戏。由于德江傩堂戏来自于古老的民间,与百姓生活最为贴切而得以长期在民间流传,并仍保存着它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风貌。傩堂戏中所表演的剧目,多是剧情简单、非常口语化的、由傩艺师略微进行粗略加工的小戏。
表演特点
(一)平民性——舞台与观众最接近
德江傩堂戏的中心舞台是“傩堂”,傩堂就是主家堂屋。傩艺先生在堂屋里表演,群众围在堂屋里观看,演员与观众可直接交流感情,观众可触摸演员的道具、服饰。演员在演戏时,也可以和观众开玩笑。有的戏还须观众参与对白,加添台词。有些台词则是演员与观众间的相互问答,歌声、笑声、挤闹声、打情骂俏声浑然一体。戏中所表现的情节,多与村民生活习俗相关。德江傩堂戏的这种平民性,是村民爱看傩堂戏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傩堂戏具有强大生命力,至今仍然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包容性——与任何宗教信仰不冲突
德江傩堂戏以酬神娱人为目的。它的任何剧目表演都围绕这个目的进行。傩神东山圣公、南山圣母是人类的祖先,傩艺先生们认为供奉人类祖先与任何宗教都没有冲突,也不会发生矛盾。
(三)人、鬼、神的有机结合
德江傩堂戏主要是以“冲傩还愿”、“酬神娱人”为目的,德江傩艺师的活动行为宗旨就是管生不管死。傩活动所做的事情,都与活人相关,就是与死人安葬等法事无关。傩艺师是人,但他能代表神。戏中的神同时也是生活中的人。傩堂戏中有鬼行为的角色,人、神、鬼在傩堂戏中,形成了一种有机的结合。
唱腔特点
德江傩堂戏傩乐的唱腔音乐分为祭祀性音乐和傩坛戏音乐。
祭祀性音乐有祷神音乐、巫舞音乐和小祭音乐,它与傩祭仪式相关,祷神音乐用于对傩公傩婆、道教三祖及列位仙道的敬仰、恭请等,演唱时虔诚、庄严、肃穆,气氛热烈,蔚为壮观;巫舞音乐主要是配合傩祭舞蹈的音乐,因而音乐的形态、组合和演唱、演奏均受到舞蹈节律、气氛和内容等规定;小祭音乐用于傩坛的小祭仪式,是一种念诵性的唱腔,音调是当地的汉语方言土语声调的稍加夸张和变形。
傩坛戏音乐根据傩戏的分类,可分为正戏音乐和插戏音乐,正戏音乐是为请神还愿服务的,其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我国古代宗教音乐的传统风格,即歌舞乐三位一体,曲调缓慢、节奏平实,由引腔、正腔和尾腔三个部分组成。插戏音乐依附于各种插戏,多为一些娱人的民间戏剧表演,音乐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当地的花灯音乐,并形成一定的角色腔;二是传统正戏吸收本地的一些民间音调;三是外来戏曲影响下而成的唱腔。
演奏乐器
德江傩堂戏中所运用的一切响器均是其音乐中的乐器。一般根据其功能可分为乐器类乐器和法器类乐器。
乐器类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再辅以管弦。打击乐器包括马锣、中锣、钹、小擦、鼓,这是中国民间较为普遍的乐器,在德江傩堂戏中广泛使用于傩戏的正、插戏之中,有时用于傩祭中的法事仪式,使之成为与神沟通的法器,比如鼓演变成“法鼓”,锣演变成“法锣”。管弦乐器包括胡琴、箫笛、唢呐、喇叭(土长号) ,这类乐器进入较晚,往往用于插戏的表演,是在其他当地民间音乐种类或者外来戏曲种类乐器的借入,随着插戏逐渐脱离傩坛仪式,这类乐器在脱胎于傩坛仪式的傩戏表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法器类乐器原本不是乐器,而是精神的器物,如师刀、牛角号等,由于其本身是一件可发声的响器,因而往往配合音乐用于傩祭乐和傩戏乐的表演用以打击节奏或营造某种气氛。
代表剧目
傩戏表演分“正戏”和“插戏”,正戏分为全堂戏和半堂戏,德江傩坛戏全堂戏共24出戏,上半堂12出戏,分别是《唐氏太婆》《金角将军》《关圣帝君》《周仓猛将》《引兵土地》《押兵仙师》《开山猛将》《九州和尚》《十洲道士》《柳毅传书》《开路将军》《勾愿先锋》;下半堂12出戏,分别是《秦童挑担》《三娘送行》《甘生赶考》《杨泗将军》《梁山土地》《李龙神王》《城隍菩萨》《灵官菩萨》《文王卦师》《丫鬟》《蔡阳大将》《勾簿判官》。
插戏的剧目可分五类:①神话传说,如《槐荫记》《鸿雁传书》等;②历史演义,如《包公钏美》《薛仁贵征东》等;③改编故事,如《三娘教子》《借尸还魂》等;④生活小戏,如《张浪子薅豆》等;⑤移植剧目,如《东吴招亲》《孟丽君》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德江傩堂戏源远流长,而且保存原始和完整,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德江傩堂戏具有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多学科学术研究价值;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承状况
德江傩堂戏面临严重的传承危机。傩堂戏能在德江县传承和发展,主要原因是目前受主流文化的冲击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该地区的人们仍缺乏科学认识、文化生活贫乏,认为傩仪和傩戏可以提供他们生存的某些需要,满足他们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使傩堂戏有了传承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对文化生活逐步提高的要求,使傩堂戏赖以传承的客观条件逐步消失。此外,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年轻一代觉得傩堂戏演出经济效益低,而不再愿意从师学艺。总之,傩堂戏自身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客观形势的挑战,面临着如何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问题。
传承人物
张月福,男,土家族,1950年出生,贵州德江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戏(德江傩堂戏)代表性传承人。张月福14岁时投师学艺,先后拜十三人学习傩祭仪式、傩法事、傩歌傩舞、傩戏、傩技神功等,全面掌握了德江傩堂戏的全部表演技法,是茅山教黑虎玄坛的第三十九代传人。他曾多次参加各类傩戏演出,其表演在国内外均受好评,为德江傩堂戏的传承、宣传、资料采集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安永柏,男,土家族,1964年生,贵州德江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戏(德江傩堂戏)代表性传承人。安永柏1979年随父学习傩堂戏,1984年正式拜师学艺,全面掌握了德江傩堂会的全部技艺,1991年艺成请职,为掌坛师,在农村从事傩艺活动。2006年赴日本冲绳、东京等地表演,深受外国观众好评。现培养传人多名,为德江傩堂戏的传承、宣传、资料采集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保护措施
德江县是发掘、研究傩文化启动较早,是第一个到北京展演傩堂戏及面具风采,并获得很大反响的地区。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德江县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傩堂戏进行了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德江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傩戏(德江傩堂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德江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继续获得傩戏(德江傩堂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1986年11月23日至27日,德江傩堂戏在贵阳举办的“傩堂戏学术讨论会”上作了汇报演出,专家学者们给予了赞赏。
1987年11月26日至12月6日,以德江为主体的“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正式展出,在全省展出的235面傩戏面具中,德江占了107面。
2003年,德江县人民政府成功承办了“2003中国梵净山傩文化学术研讨会”。
2014年8月2日至3日,多彩中华系列歌舞表演之德江傩堂戏在山西博物院盛情开演。来自贵州德江傩堂戏协会的演员们为观众奉上了一场具有民族风情的文化表演。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15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文化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