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心理
教育术语
德育心理(psychology of moral education),教育心理学的一部分。研究德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揭示学生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采取适当的教育途径和措施,提高学校品德教育质量提供心理学依据。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而道德品质(或称品德)是道德的个体化,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德育心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品德结构的心理成分及其形成特点;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等等。
品德结构包含下列 4 种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心理成分:(1)道德认识。对于社会道德现象、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或对于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规范的认识。(2)道德情感。个人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衡量、评价别人或自己,或由于道德需要得到满足所引起的情绪体验。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结合成为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便形成道德动机。(3)道德意志。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的一种道德力量,也是履行道德义务时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毅力。(4)道德行为。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举止,是品德的外在表现。在进行培养时,可有各种开端。可从培养行为技能和习惯开始;可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着手;可从道德意志上突破;亦可从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做起,上述各方面也可以同时并进,相互促进。只有在上述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发展,特别是彼此之间形成稳固的联系时,某些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形成。学生品德的培养可通过各种途径,主要的有:依靠学生集体,其中特别有重要意义的是利用具有一定方向性的集体舆论的影响力;参加各种劳动和课外活动;提倡自我教育,等等。德育心理还重视问题行为研究,特别是对引起学生不良行为的客观原因(如家庭的组合、教育水平、亲子关系,学生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学习成绩,社会风气等)和心理因素(如需要、气质、性格等)进行分析。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程度,探讨采取何种相应的措施和方法进行教育。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14 20:55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