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分支
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品德的心理结构与本质及其在教育影响下形成的过程和规律。品德是指个体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基本心理成分。只有这些心理成分的特性都得到发展时,品德才能更好地形成起来。
发展过程
20世纪40年代,苏联的心理学开始分化出德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品德心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形成规律,品德的培养途径,道德心理品质与个性发展问题,集体组织的心理前提条件以及集体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品德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及其矫正问题等。
50年代,苏联已形成一支初具规模的德育心理学研究队伍,60年代以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维果茨基、列昂节夫、艾利康宁、包若维奇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西方,20世纪30年代还很少研究品德心理,50年代才有较大进展,以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影响较大,提出了道德思维发展阶段论。60年代以后,品德心理研究有了重大发展,大量采用录相、影片等现代化手段70年代以来,品德心理的研究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广泛注意。
基本任务
德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可列出以下几点:
(1)揭示儿童品德的心理成分及其结构的形成过程和规律。
(2)探明儿童品德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出现的新品质,并据此进而研究品德培养在儿童每一年龄发展阶段中的具体目标问题。
(3)探讨并提出符合心理学规律的道德教育方法和措施
品德结构相关
德育心理学的内容
主要包括:品德结构的心理成分及其形式特点;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等。
品德结构的心理
成分有四种:
①道德认识。个体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是个体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
②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观念而产生的情绪、情感。它是个体的道德行为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情感体验。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便是道德动机。
③道德意志。在行为过程中,克服障碍以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活动,它是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
④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在表现。
上述四种成分同时并进,相互促进。
学生品德的培养途径可
其中有依靠学生集体,利用具有一定方向性的集体舆论的影响力; 参加各种劳动和课外活动; 提倡自我教育等。当前关于德育心理学的研究,多侧重于儿童道德意识及行为的发展方面的研究,对思想行为规范的学习特点及其规律的探索还比较薄弱。德育过程与德育评价密切相关。在德育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必须以德育心理学为依据,根据德育目标,采用科学方法,判断德育工作及其效果,加强和改进德育活动,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德育心理学为德育评价特别是学生品德评价提供了科学心理学依据。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结果,反映了德育的效用与价值。学生品德评价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水平的认识,是评价者判断学生达到德育目标的程度,是为改进德育工作提供依据的一种活动。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评价,可以改善和提高学生品德的培养途径,提出改正学生不良行为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和方法。
研究方法
苏联心理学界一直把道德品质作为个性结构的一个部分。德育心理学研究在苏联直到40年代以后才有了真正的发展。近些年来,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对德育心理研究的兴趣更为强烈,他们的注意中心已转到与个性的道德品质直接有关的心理学问题上来。在苏联,指导德育心理研究的理论也已形成,以Α.Н.列昂节夫为代表的活动-个性理论和以Л.И.包若维奇为代表的活动-动机理论具代表性。
德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所要研究的道德品质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放在设定的控制条件下进行实证研究,从中找出内在的必然规律;另一类是通过个案调查、教师的经验总结、班务会和团队活动、学生档案等等多种途径去取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概括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两类方法可以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同时还应根据研究的主题,灵活运用。
具体任务
德育心理学的具体任务是:研究并揭示社会规范和教育要求如何成为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意向的过程;影响这种转化过程的内外因素;促进这一转化的方式和条件。德育心理学还要研究揭示品德发展各个阶段中的新质,并据以划分品德发展的年龄阶段。并依据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每一年龄阶段中品德培养的目标。揭示符合心理学规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和措施。对少数品德不良学生的行为进行心理分析,提供矫正和预防的措施,也是德育心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3:18
目录
概述
发展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