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县,古县名。自东汉起至南朝梁时,今
江油市小溪坝、今遂宁市龙凤场先后以德阳之名设县,后又撤销。
历史沿革
唐朝以前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分梓潼县地置德阳县,隶广汉郡,治地在今四川江油市雁门坝。
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年)迁治于龙凤场(今遂宁市
船山区),原治地废为德阳亭。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德阳县隶属于
东遂宁郡,郡、县治所同为一地。
南朝梁时,德阳县更名
小溪县(今遂宁市
船山区),仍隶属于东遂宁郡,郡、县治所同前。
唐代以后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始析雒县(今
广汉市)、绵竹县部分地区置德阳县(今
德阳市旌阳区),属益州。
武后垂拱二年(686年),析益州置汉州,德阳县属
汉州。
五代王孟据蜀,仍唐制。
宋德阳隶汉州德阳县军事。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升县为德州。十三年(1276),复改为县,属成都路。十八年(1281年),属汉州。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省德阳县入汉州,十三年(1380年)复置。
清初,仍如明制。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降汉州为散州(单州),不再辖县。德阳县隶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26年),升绵州为直隶州,德阳县属之。
民国2年(1913年),废府设道,德阳县属川西道(次年改为
西川道)。
民国24年(1935年)1月,国民政府在全川划置18个行政督察区,德阳县属于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绵阳督察区)。
1950年撤销四川省,设立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行署区。德阳县属川西行署区绵阳专区。1952年成立
四川省人民政府,撤销川东、川南、川西人民、川北行署区,德阳县属绵阳专区。
1959年撤销罗江县,其绝大部分乡镇并入德阳县,其余并入绵阳县、安县。
1983年8月18日,国务院函安(1983)156号文批复:“同意设立德阳市。德阳市驻德阳城关,辖城区街道办事处、汉旺镇和旌阳、城区、八角三个公社。 将绵阳地区的德阳、中江、绵竹三县和
成都市的
广汉、
什邡2县划归德阳市管辖。”
德阳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建市至今30余年的历史。在1983年以前,德阳还只是川西坝子上的一个小县城,城区面积仅7.5平方公里,城内街道只有4条,市区人口不到10万人。
1996年8月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63号):撤销德阳市市中区,设立旌阳区和罗江县。旌阳区辖原市中区的旌阳、红旗、建设、工农村、工农桥5个街道办事处,八角井、天元、扬嘉、景福、孝感、孝泉、柏隆、黄许、德新、寿丰、通江、新中、双东13个镇,城区、旌阳、东河、和兴、东泰、袁家、孟家7个乡,区人民政府驻旌阳街道办事处署前街50号;罗江县辖原市中区的罗江、略坪、金山、鄢家、蟠龙、德安、新盛、慧觉、御营、文星10个镇,大井、广福、回龙、白马关4个乡,县人民政府驻罗江镇。
2017年8月2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同意四川省调整德阳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罗江县,设立德阳市罗江区。
后续发展
德阳建市。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提出德阳建市的构想。此后,基于对德阳县境内的中央和省属企业,以及德阳全县的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的考虑,中共中央西南局、四川省委也曾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几次讨论过设立省辖德阳市,但由于种种原因,德阳市的建立悬而未决,依然归属绵阳地委管辖。
1982年中央发出关于行政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实行市带县,同年德阳县委书记张祥国随四川考察团到江苏考察,江苏撤县建市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让张祥国受到启发。
当时德阳县委书记张祥国,县长刘茂国两位领导向绵阳地委领导汇报,领导不同意德阳建市。后来绵阳地委两位主要领导到德阳来考察工作,德阳整个县委班子再次向领导汇报要求德阳建市,但是领导说德阳不要建市,什么地级市县级市都不要搞了,以后德阳成立工业区统一管起来就好了。
绵阳地委不同意德阳建市,但这事儿还不能就这样撂下。1983年1月21日到26日,《人民日报》连续刊登专家学者关于地县体制改革的观点评述,这被视为中央即将出台地县体制改革意见的前奏曲。德阳不想失去这个机会。
1983年2月17日,“德阳地区体制改革建议联席会议”在二重厂招待所召开。经过充分讨论,会议以13家单位党委的名义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德阳建市申请报告。22天后,德阳又向省里提交了“关于再次请求建立德阳市的补充报告”。五个月后,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出《关于成立四川省德阳市筹备组的通知》,德阳建市的各项筹备工作就此急速运转起来。
1983年8月1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德阳市,辖城区街道办亊处、汉旺镇和旌阳、城区、八角井三个公社,将绵阳地区所辖德阳、绵竹、中江3县和成都市所辖广汉、什邡2县划归德阳市管辖。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广汉县,设立广汉市。仍由德阳市代管。
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绵竹县、什邡县,设立绵竹市、什邡市。仍由德阳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