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音琴社,又名“音乐传习社”,是 20世纪国内 第一个 古琴组织。1910年由山东诸城派 宗师 王心葵 发起于 济南大明湖畔。
形成发展
诸城派古琴形成于19世纪中叶,历经几代琴家的探索、交流、吸收、创新,形成了独具山东民间音乐风格的流派。‘诸城派’,即是‘山东派’、‘齐鲁派’的意思,其音韵宽厚、粗犷豪放、苍劲细腻、刚柔相济,乐曲流畅如歌、节奏打破方整性,善使用混合节奏,变化多端,紧劲连绵,循环超忽,起卷风云,韵缀繁星。早在百年前,诸城古琴大师王心葵就来到济南,在大明湖畔创立了20世纪中国第一个古琴组织——德音琴社,传播琴学。
德音琴社掌门人
王心葵先生(1878—1921)是诸城人,幼读于家,颖悟异常,长学词章,乐不释卷,琴箫诸赋,尤善读之,弱冠学琴于“虞山派”王心源先生,昼夜挥弦,三载而通。又学“金陵派”名操旧谱,苦练五载,融会贯通,并蓄南北,声名远扬。为了深入了解西方音乐,王先生36岁(1904年)时东渡日本留学,习西乐六载,得学士学位。在孙中山始结“兴中会”时,他率数十位同学积极响应,从事宣传工作数载,后人评说:“东武多志士,皆心葵之力也”。
1909年先生回国后,谢绝一切邀请聘任,直奔省城济南,住在东流水普通民房内,躲避时局,闭户鸣琴,研究理论,著书立说。著有《玉鹤轩琴谱》8卷、录有30曲,以及诗、文、乐曲等著作多卷。章太炎曾言,“古琴大雅云亡,若不提倡,恐将淹没”。并劝其传学。于是先生发起“德音琴社”,培养琴人,1912年起,收詹澄秋、詹瀞秋、李华萱、卢绳武、涂东辰、顾海门等12弟子。琴社以演奏和培养人才为主要活动,同时从事整理收集古琴遗产、录制唱片,监制古琴等工作,成绩显著,名噪一时。
1919年,在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推举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王先生赴校,担任国乐导师,不仅第一次把诸城派古琴带进最高学府,还参与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个音乐研究机构——“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担任古琴、丝竹两个小组的导师,又收弟子36人,其中张友鹤、杨心如等人造诣颇深。自此,诸城琴派逐渐流向全国,遍及华夏。可惜先生在北大只工作了两年,即因病回乡,不幸于1921年11月17日卒于“耕耘堂”,英年早逝,乐星陨落。
“济南琴会”谱新章
王心葵大师去世之后,琴社的活动暂停,不久,在王先生高足、著名琴家詹澄秋先生的主持下恢复活动,但受时局影响,时断时续,直至解放初期。为了振兴
诸城派古琴,1961年,由詹老、张育瑾(王秀南之女婿),发起了“济南业余古琴研究会”(简称“济南琴会”),山东音协、山东艺专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及琴友200多人出席成立大会,表决通过了詹澄秋、张育瑾分别为正副主任,举行了古乐演奏会,受到好评。
詹澄秋
诸城派第四代传人、著名古琴家詹澄秋(1890—1973),祖籍湖北襄阳,毕业于山东法政专科学校,先后住济南高都司巷9号、得胜街18号。曾任济南市立高中国文导师、山东音协第一届理事会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文史馆馆员等职。晚清宣统年间,在家塾读书之余自学《归去来辞》等12曲,拜师王心葵后,又学《秋鸿》、《潇湘》等18操。先生学富五车,德高儒雅,深受王先生的器重,成为王门弟子中的佼佼者。詹老痴迷古琴,一生执著,终得恩师技艺之精髓,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具有铿锵有力、华丽凝重、坚毅朴实的特点。专家称其“为王心葵之高足,大有青出于蓝之势!”他著有《梅云馆琴谱》、《琴歌集》、《瑟谱》等多种琴谱,生前为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特邀演奏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特邀研究员。1956年,有17首琴曲由音乐研究所录制,收录国家音像资料库流传后世。先生先后收集了20余张唐、宋、明、清时期的古琴。唐琴“
太古遗音”曾是他的藏品。先生为人慷慨豁达,他收集的大部分古琴,多转让或赠送琴友和其弟子。先生还善鼓瑟、喜诗词、书画,喜花木、竹,尤喜松鹤。
詹瀞秋
詹先生在山东颇负盛名,从学者甚多。如詹淑君、詹云青、汤云倩、袁树筠、袁树蘅、袁叶如、高松如、李义等60余人,其子詹云青不仅能琴,而且善弹筝、制筝。其外甥袁树筠、袁树蘅较为突出,二人均被收录到《今虞琴刊》琴人题名录。“济南四大画家”之一的弭菊田、孔子77代孙孔德成也是他的古琴学生。“琴会”的成立,虽然时处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但活动异常活跃。在詹老的带领下,制定琴会章程,发展会员,组织演出,交流技艺,培养新人,整理琴谱,收集古琴都有新的起色,使济南一度出现古琴繁荣活跃的新局面,詹老和“琴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受到世人的尊敬和赞扬。
六代传人铸辉煌
王笑天
现任德音琴社社长,诸城琴派第六代嫡系传人,古琴、古筝演奏家,教育家王笑天先生,出身古琴世家,其太祖母詹游秋,太舅祖父詹澄秋,外祖父袁树筠、袁树蘅,舅祖父詹云青,舅祖母汤云倩均是诸城派琴家。其自幼随父学艺,又得六位第五代琴家传授。从艺30余年,他极为重视流派章法,遵循诸城派古琴的特色和风格,研究詹老演奏艺术十余年,整理出詹老失传的《高山》、《鹤舞洞天》、《渔樵问答》、《水仙操》、《潇湘水云》、《捣衣》、《归去来辞》等琴曲,其琴风独具詹老魂魄。王笑天不仅琴艺高超,其古筝艺术在筝界享有盛名。2000年,在扬州的第四次学术交流会,一曲《凤翔歌》得到众多名家赞誉。2008年出任中国古筝第六次学术交流会组织委员,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山东籍筝家,其演奏的山东筝曲《高山流水》、《鸿雁夜啼》、《包楞调》韵味十足,被鲁筝大师韩庭贵赞为“鲁筝新秀”。现在他任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济南市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济南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济南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作为第六代传人,王笑天在诸城古琴被忽视的低潮时期,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一系列抢救性、开拓性的工作。
第一:恢复建立古琴组织机构。2003年他自筹资金,在中国琴会及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恢复了具有百年历史的德音琴社,2005年又恢复了詹澄秋及张育瑾等人创办的济南业余古琴研究会,定名为“济南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琴会会长李祥霆题词并题写了社匾,副会长龚一、秘书长杨青亲自到会祝贺。中断了数十年的古琴组织重新与世人见面。目前,琴社、琴会成员五十余人。
中国琴会秘书长杨青宣布中国琴会山东德音琴社成立
第二:搜集散失在民间的古琴与琴谱,整理诸城派古曲。几年来,他收集到了众多琴师的传记史料、照片、手稿、书信、古琴、琴谱和诸城派最早的琴曲录音资料。一代宗师王心葵在德音琴社成立当年亲手制作的“霹雳式”古琴金徽、玉足、水晶轸,弥足珍贵,成为“镇社之宝”。
第三:举办高水平的演出活动。自2000年以来先后承办了“桃李芬芳”全国第43、44期青少年民乐观摩音乐会,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古琴大赛,全国民间乐队、乐手大赛,多次举办省市民乐大赛并担任评委,还开办“德音琴韵”系列古琴音乐会,均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成功举办了“山东省首届幼儿古琴演奏会”,6岁的琴童技惊四座,好评如潮。
第四:开展了诸城派古琴、山东筝派、雷琴学术研究活动,对琴曲、筝曲进行了规范整理,先后应邀在大众讲坛、山东大学、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女子学院等举办讲座,邀请著名琴家龚一、杨青、李家安、张铜霞,筝家赵登山、赵曼琴,雷琴大师傅定远、宋东安、王华杰、张永智等举办讲座、演奏,召开了纪念王心葵、詹澄秋、詹瀞秋、王殿玉学术研讨会、音乐会,撰写多篇论文发表在《中国古琴报》、《中国民乐报》等报刊上,与其父合作编创了《阿瓦盛会》等数首筝曲,多次获得作品奖。编辑《德音琴刊》,出版了《德音琴声——诸城派古琴艺术与名曲》、《德音琴声——山东筝派艺术及名曲》等著作。
第五:建立全国民乐考级教学培训基地,培养民乐人才。累计参加考级的学生人数有千余人次,王笑天亲自培养过的古筝学生有300余人,古琴弟子200余人,学员遍布全省各地,缓解了古琴后继无人的局面。许多弟子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在全国比赛中屡获大奖。学生刘丽娜、刘静、赵英宏、寇舒、张晗、邱桐、王蕾等十余名弟子考入西安、天津、
沈阳音乐学院。诸城派老琴家庞雨珠先生高兴地说:“笑天先生在济南课徒授业,使山东诸城派的发展,在济南逐渐呈现燎原之势,可喜可贺。”
第六:2010年9月,王先生带领30多名弟子走进重修之后的济南“府学文庙”,演奏琴曲《孔圣颂赞》祝贺文庙对外开放。落户府学文庙的“德音琴社”内陈列着各种式样的古琴、古琴模型、琴谱、古琴书籍、古琴知识展板。古琴专业工作者每天在此演奏古琴,游客和古琴爱好者不但可以全方位了解古琴,还能亲身感受古琴的魅力。德音琴社成为济南古琴文化交流的窗口。
王社长高兴地告诉笔者:“古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对古琴事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又逢‘德音琴社’创建百年,我们11月中旬开展了庆祝活动,召开了‘百年德音’研讨会;举办第二届德音古琴文化展,琴社近百名学员将登台演奏;召开了名家名曲古琴音乐会,国内各流派代表20余名琴家汇集泉城,共庆百年德音,是我省古琴界的一次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