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书院源远流长。据廖腾煃《海阳纪略·瞻云书院序》记载,“郡邑之有书院,自南唐始也”。宋元以来,徽州的书院出现非常发达的局面,成为全国书院最多的一个地区。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御史张讷奏言:“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注1)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记载:“歙在山谷间,垦田盖寡,处者以学,行者以商。学之地自府县学外,多聚于书院。书院凡数十,以紫阳为大。”婺源《董氏宗谱·凤游山书屋记》记载说:“古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由来尚矣。我郡邑曾建紫阳书院,以甄别取士。四乡或间立书院,以讲学、会文。”
书院介绍
书院创建
徽州书院绝大多数都是宗族主办或宗族子弟创办的,同时,也有少数是官办的。宋元以来,徽州共建有多少书院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61所,有的说64所,有的说70所,有的说93所,有的说114所,有的说124所,有的说260多所。(注2)造成说法不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命名为“精舍”、“书屋”等看法不一致,有人将其划人启蒙学校,有人将其归为经学学府。所以,徽州共建有多少书院,很难有个准确的统计数字。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介绍歙县斗山书院时说:“元明间,姚连、唐仲等作精舍讲学。嘉靖十年,知府冯世雍葺为书院。”由此可见,精舍不是书院明矣。但是,有些精舍确实类似书院。书屋是不是书院呢?婺源《董氏宗谱·凤游山书屋记》回答说,不是。其文曰,徽州“一家一村,亦各有书屋。书屋者,即古所谓家塾也”。
书院管理
徽州书院都设山长,主持书院工作。大都聘请饱学之士和有名学者作主讲,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课堂讲授三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研究和学习儒家经典为主,间亦议论时政。其教育宗旨是,为国家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所以,明清时期,多数书院都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
书院一览
书院名录
1.桂枝书院:北宋景德四年(公元l007年),绩溪胡忠建,“以教乡族子弟,群一族之英,兴一族儒学之昌”,地处宅坦胡氏宗祠右。(注3)
2.龙川书院:北宋天禧年间(公元l0l7~1021年),张舜臣建,地处婺源龙川。元代胡炳文等著述于此。(注4)
3.秀山书院:北宋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休宁汪若楫建,地处藏溪南山之阳。(注5)
4.乐山书院:北宋政和年间(公元l l l l~1117年),绩溪许润建,“讲道其中”,“名声甚著”,地处沉山。(注6)
5.西山书院: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休宁程大昌建,“以淑学者”,地处会里。(注7)
6.柳溪书院:原处休宁县城西门外柳溪,元末汪洗自柳溪迁邑南汊川。明代,汪尚和“讲学于此”。(注8)
7.槐溪书院: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绩溪戴季仁建,地处县东。后毁,裔孙戴祥重建。汪元锡记。(注9)
8.紫阳书院:南宋淳佑五年(公元l245年),州守韩补建,理宗赐额日“紫阳书院”,地处郡治南门外。后多次迁徙。明弘治十四年(公元l501年),知府彭泽重修。(注10)
9.心远书院:祀婺源乡贤俞皋。永乐间(公元l403~1424年),诏祀“明经著述者”。(注11)
10.秘阁书院:宋歙县直秘阁汪叔詹、汪若海建,地处二十三都西溪。(注12)
11.万山书院:宋婺源程傅宸建,地处九都金竺。(注13)
12.山屋书院:婺源许月卿藏书处,地处许村。(注14)
13.东麓书院:宋靖康元年(公元ll26年),绩溪城西周氏宗族支丁胡舜陟建。(注15)
14.翠岩书院:南宋,休宁五城黄氏宗族七世子弟黄发,“举明经不就,筑翠岩书院”。地处五城。(注16)
15.翰林书院:宋代,休宁方塘汪氏宗族子弟汪龙孙,为“宋学士,尝建翰林书院于方塘中村”。(注17)
16.横绿书院:宋代,休宁方塘汪氏宗族子弟汪洽为“省元,尝建横绿书院,学者云集”。地处方塘。(注18)
17.剑潭书院:宋代,休宁剑潭程氏宗族子弟程师长“业儒,建剑潭书院,有《剑潭赋》”。(注19)
18.西畴书院:南宋末年歙县鲍寿孙,元曹泾、方回讲学其中。地处棠樾。清嘉庆八年(公元l803年),鲍澈芳重建。(注20)
19.易安书院:宋元之际,歙县呈坎后罗氏宗族建,地处呈坎村。(注21)
20.友陶书院:元初歙县汪维岳建,地处丛睦。维岳入元不仕,以陶渊明自况,隐居教授。(注22)
21.南轩书院:元至元年间(公元l264~1294年),休宁汪逊曾任山长。(注23)
22.晦庵书院: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l287年),知州汪元圭创建,地处婺源文庙侧。延祜元年(公元l314年)火。后至元间(公元l335~1340年)复建于县学之东北。至正壬辰(公元l352年)毁于火。明嘉靖九年(公元l530年),知县曾忭重建于保安山,更名紫阳书院。(注24)
23.明经书院:元至大三年(公元l310年),婺源考川胡淀建,胡炳文任山长,地处考川。元末,“兵毁”。明成化十六年(公元l480年),胡溶重建,“族人协谋捐赀,以相其成”。(注25)
24.集成书院:元至正十一年(公元l351年),黟县黄真元建,“以教其族中子弟”,地处黄村。捐田立义庄曰“厚本”。婺源汪泽民记。(注26)
25.商山书院:至正间(公元l341~1368),婺源汪同建,地处休宁浯田,延朱升、陈光为师。(注27)
26.南门书院:元建,地处歙县南门。明初毁于兵火,唐桂芳重建于东门。(注28)
27.翚阳书院:元绩溪程燧建,地处十一都仁里。燧先世“累世簪缨”。“因念遗泽,构此院以教育子姓与其里之后(俊)秀者”。元末兵燹。明弘治初,程儒重建。(注29)
28.湖山书院:元初婺源理学家胡一桂结庐讲学于此,清道光十三年(公元l833年)创建书院,地处南乡太白。(注30)
29.竹溪书院:元至正年问(公元l341~1368年),祁门方贡孙建,地处县城北隅。(注31)
30.师山书院:元至正年问(公元l341~1368年),歙县郑玉门人鲍元康等“以受业者众,玉所居不能容,乃相与即其地为之。中书省名曰师山书院”。地处师山。郑玉讲学处。(注32)
31.费公书院:元代,歙县岩镇闵氏宗族子弟闵道源,任太平路教授,“上章请立费公书院”。地处岩镇。(注33)
32.道川书院:元代,婺源大田五镇倪氏宗族子弟倪士安,为纪念理学家倪士毅,“于居傍为构书院,以容讲学之士。学者扁额日‘道川书院’。仍捐田四十亩,以赡四方学者”。(注34)
33.月友书院:元末,休宁鬲山程氏宗族子弟程翊夫(号月友),“尝创月友书院,与赵东山、倪尚纲、倪尚谊、陈伯同、陈自新、朱允升……诸贤,肄业其中”。(注35)
34.凤池书院:元末,姚琏讲席之处,地处歙县三十一都深渡。(注36)
35.枫林书院:元末,休宁理学家朱升建,讲学其中,地处歙县二十五都石门。明太祖曾赐“梅花初月”扁额。(注37)
36.阆山书院:元至正中,婺源汪同建,地处阆山。延赵沈为师,“以教乡之俊秀者”。明弘治时已废。(注38)
37.石丘书院:元末,婺源里人胡孟成建,以居来学,地处邑西考川南。至正壬辰(公元l352年)兵毁。(注39)
38.屯山书院:元明之际,休宁屯溪潘氏宗族子弟潘珙(号屯山),“与宪副雪湖冯公吟咏,素善,构屯山书院,以教子姓”。(注40)
39.樟源书院:元明之际,婺源新溪程氏宗族子弟程焕创建,“捐资成就贫士,德声著扬”。地处沙阳。(注41)
40.青山书院:明万历八年(1580),在城内马军寨创建,不久倾废。后移天门书院置其地。清代,时废时修。民国时,所有田产归县教育局管理。
41.龙峰书院:明洪武九年(公元l376年),绩溪胡德裕建,地处龙川。成化年间,胡富重建。(注43)
42.东墅书院:明洪武十五年(公元l382年),绩溪东市黄氏宗族子弟黄克敬,“授南京户科给仕(事)中,转河南道监察御史,建东墅书院”。(注44)
43.北园书院:明初歙县凌庆四建,“日聚徒阐明程朱之旨”,地处沙溪。(注45)
44.窦山书院:明初祁门程景华建,地处善和里。“筑室贮书数千卷,延经师以教”子弟。(注46)
45.桂岩书院:明初婺源里人戴天德建,地处桂岩东。成化七年(公元l471年),戴善美重建。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戴善美和戴铣改建于里之翁村,“割田购书,以训乡族子弟”。程敏政记。(注47)
46.白云书院:明初歙县唐仲实讲学于此,地处槐塘。(注48)
47.率溪书院:明成化五年(公元l469年),休宁程希隆建,“以为其孙文杰、曾杰及族人讲习之所”,地处率口。(注49)
48.东山书院:明正德末,郡守留志淑与知县洪皙建;嘉靖九年(公元l530年)知县陈光华重建,更名“环古书院”;万历四十四年(公元l616年),知县陈翀奎重建,仍名东山书院;清多次重修。地处祁门县治东眉山。(注50)
49.斗山书院:元明间歙人姚琏、唐仲等作精舍讲学;嘉靖十年(公元l531年),知府冯世雍葺为书院;万历十九年(公元l591年),许国、凌瑁重建。湛若水曾讲学于此。后多次重修。地处歙县府城东斗山之巅。(注51)
50.崇正书院:嘉靖年间(公元l522~1566年),知府冯世雍建,地处歙县二十都塌田竺溪寺。(注52)
51.南山书院:嘉靖年间(公元l522~1566年),歙县唐皋、郑佐建,地处岩镇南山之麓。清初,移镇西;乾隆三十六年(公元l771年),仍复旧址。(注53)
52.碧阳书院:嘉靖四十二年(公元l563年),黟县知县谢廷杰即儒学旧址建,地处碧山之阳。天启时为魏忠贤所毁,崇祯时修复,乾隆时撤销。嘉庆年间知县吴甸华重建于横江之滨。(注54)
53.颖滨书院:嘉靖年间(公元l522~1566年),绩溪知县赵春以文定公祠(苏辙祠)改建,地处县城新西街。(注55)
54.天泉书院:嘉靖年间(公元l522~1566年),冯三石建,湛若水讲学于此。地处休宁歧山石桥岩之左。(注56)
55.福山书院:嘉靖年问(公元l522~1566年),婺源县湛若水门人建。岁久倾颓,后封官余世安重修。地处县南45里。(注57)
56.世贤书院:嘉靖年间(公元l522~1566年),婺源游震得建,地处婺源县城牧民坊。(注58)
57.李源书院:明中期祁门里人李汛建,捐田二十亩,“为族之子弟能读书者之助。学士程敏政记”。地处县东李源。(注59)
58.尊罗书院:嘉靖年间(公元l522~1566年),婺源游震得兄弟建,以资来学,仰止堂祀朱子、先儒。(注60)
59.万春书院:绩溪涧洲许氏宗族子弟许万三建,地处涧洲。后毁。明嘉靖年间,许钥“尝与侄时涧捐赀修复”。(注61)
60.双溪书院:婺源海川太原王氏宗族子弟王伯淳,为宗人府仪宾,“特请重建双溪书院”。地处海川。(注62)
61.方壶书院:明代,休宁西门汪氏宗族子弟汪灿,“倡复柳塘故址,建方壶书院,尝倡修本宗谱”。(注63)
62.漳溪书院:明代,休宁五城詹氏宗族子弟詹忍默,“始筑鉴塘别墅,广辟书塾书楼,为漳溪书院。乡进士张宗道、令尹项宠、训导程珧、程恭、项慎辈,迭相肄业其中”。(注64)
63.还古书院:万历二十年(公元l592年),休宁知县祝世禄等倡建,地处古城万安山。明末和清代,不断重修。(注65)
64.崇文书院:万历年问(公元l573~1619年),六县四方绅士讲学于此。地处歙县溪南。(注66)
65.桃源书院:天启二年(公元l622年),黟县七都余心建,又名时习堂,地处石墨岭。后倾塌。(注67)
66.淋沥书院:地处黟县五都淋沥山,诸生讲书处。明天启时,被魏忠贤所毁。(注68)
67.海阳书院:崇祯八年(公元l635年),休宁知县王佐创建,地处县前街西南良安驿旧址。十六年(公元1643年),改称“瞻云书院”。清代,不断重修。(注69)
68.天都书院:崇祯十六年(公元l643年),知府唐良懿兴书院,贡生吴经邦倡建。清康熙十二年(公元l673年),知府曹鼎望重建。地处歙县西城外。(注70)
69.明德书院:明末婺源俞懋衡建。(注71)
70.道存书院:明季建,地处歙县五都大和坑。清乾隆年间(公元l736~l795年),叶之堪等重修。“五都士子会文之所”。(注72)
71.明善书院:明休宁商山人吴继良建,地处商山。(注73)
72.霞源书院:明婺源知县朱一桂建,地处二十五都霞坞。康熙年间毁。(注74)
73.山雾书院:明婺源正学方灌清建。(注75)
74.中天书院:明代建,为诸儒讲学处,地处黟县七都渔亭。天启年间为魏忠贤所毁。(注76)
75.东园书院:明绩溪胡有明建,裔孙胡松重建。(注77)
76.新兴书院:明建,地处绩溪仁里。(注78)
77.谦如书院:明绩溪陈于泰归籍后建,又名蜀川书院,地处蜀马,“有记”。(注79)
78.新溪书院:明休宁里人朱暹建,太平应纪记,地处十五都。(注80)
79.眉公书院:清顺治九年(公元l652年),绩溪知县郭四维倡建。乾隆二年(公元l737年),知县王锡蕃更名敬业书院。汤显忠掌教,“一时肄业者众”。四十六年(公元l781年),刘焕後“延师课士”。地处县儒学基地。(注81)
80.二峨书院:清绩溪知县李之铧建,地处儒学基地。(注82)
81.蒋公书院:康熙年间(公元l662~l722年)建,地处婺源县东门外四都巷。(注83)
82.二峰书院:康熙年间(公元l662~1722年)建,地处婺源词川。冯大山题额。(注84)
83.汤公书院:乾隆三年(公元l738年),绩溪士民倡建,祀训导汤显忠。地处县署左。(注85)
84.双杉书院:乾隆年间(公元l736~1795年),婺源王廷鉴建,并捐腴田七十余亩,以赡族中读书、会课、膏火、考费。地处城北。后族众增建。(注86)
85.竹山书院:乾隆年间(公元l736~1795年),歙县里人曹翰屏建,地处二十八都雄村桃花坝。(注87)
86.问政书院:旧歙县学内名宦祠后。乾隆三十五年(公元l770年),知县张佩芳“以规制不称,无以容学者”。贡生程光国等斥资改建于学东江家坞。(注88)
87.古紫阳书院:乾隆五十五年(公元l790年),歙县曹文埴、鲍志道、程光国等倡建。地处县学后。“名之日古紫阳书院,欲别于紫阳山之书院也”。(注89)
88.骐阳书院:乾隆年间(公元l736~1795年),婺源中云王在文倡族重建,为族人讲学、会文之所。地处中云村。太史俞炜题额。(注90)
89.岩溪书院:嘉庆十九年(公元l814年)建,地处歙县二十六都文公舍。(注91)
90.濂溪书院:道光二十三年(公元l843年),绩溪城西周氏宗族以光霁书屋改建,地处县城周氏宗祠之左。(注92)
91.东山书院:道光八年(公元l828年),绩溪胡余德捐建。(注93)
92.开文书院:道光二十七年(公元l847年),婺源延村、西冲、渎屋泉、思溪、汪村合建。地处北乡思溪吴河。(注94)
93.西乡书院:道光年问(公元l821~1850年),婺源臧聪等倡建。(注95)
94.教忠书院:咸丰七年(公元l857年)建,地处婺源北乡清华镇黄家村。(注96)
95.玉林书院:咸丰年间(公元l851~I861年),婺源项儒珍建,为乡族子弟肄业之所。地处周溪。(注97)
96.崇报书院:同治二年(公元l863年)捐建,地处婺源县东门大街。原为左宗棠生祠。(注98)
97.飞布书院:地处歙县府城新安卫前之西。(注99)
98.岑山书院:地处歙县二十六都小溪。(注100)
99.崇本书院:地处歙县十六都西溪南。(注101)
100.桂林书院:婺源蕉源吴氏宗族建,地处蕉源。(注102)
101.藻潭书院:地处婺源清华。(注103)
102.词源书院:婺源词源王氏宗族建,祀参军王希翔、王延钊,地处词川村。(注104)
103.天樱书院:婺源县清华建。(注105)
104.蛟潭书院:地处祁门县查湾。(注106)
105.云庄书院:地处绩溪县长安镇冯村。
南宋淳熙年间(1174以后),汪安行、冯文仁重修云庄书堂
嘉泰四年(1204),丞相洪公所记,澧州使君所志《云庄题名记》。
南宋咸淳六年(1270),冯珪“刻石易梓”《云庄题名记》,并增刊淳熙丙午前科甲名氏。
是岁冬至,前进士冯萝发记,后学冯用书《云庄续题名记》,附录淳熙丙午以后科甲名氏。
成化十四年(1478),赐进士福建道监察御史汪山书《重建云庄书院并题名碑记》。
正德十六年(1521)正月,后学国子生冯楷撰《重建云庄书院记》。
嘉靖十六年(1537)至嘉靖戊戌(1538)仲春,处士冯竹庭“清理云庄书院田叙”和“光复云庄书院”。
民国19年(1930)7月,复设自治区,冯村属第三区。
是年春,私立云庄小学创立于槐水之滨。秋,学校开学,莘莘学子入读。校长冯立本。
25年(1936)4月,私立云庄小学校董冯厚诚堂冯江氏慨赠基金3000银元,国民政府教育部授予三等奖状。
是年5月,私立云庄小学校董冯燮臣捐助基金1600银元,
安徽省教育厅授予四等奖状。
是年,私立云庄小学校董冯百和、冯百安捐助基金600银元,安徽省教育厅授予五等奖状。
是年,私立云庄小学校董冯辅之捐助基金400银元,绩溪县政府授予奖状勉励。
其他书院
无书院之名,而有书院之实者,也有一批。如,歙县的江东道院、三峰精舍、初山精舍;休宁的东山精舍、心远楼;婺源的四友堂、富孝堂、正经堂;祁门的遗经楼、钟山书堂、神交精舍、石龙精舍;绩溪的石丈斋,等等。
教育成果
教育事业的发达,提高了宗族子弟的文化素质,同时,培养了大量高水平的人才。明天顺年问(公元l457~1464年),徽州知府孙遇在《新安文粹》序一文中说:
“古称新安大好山水,故山水之秀钟,而为人多能文章,若休阳苏大景元所选可见矣。景元以郡入所著诗文,起唐、宋及国朝,披沙拣金,去十百而取一二,名曰《新安文粹》,盖以侈是邦人物之盛,然非夸美,皆实录也。予由地官属四知新安,几十六年,土风民习,颇知其详。政务之暇,观民风,出郊垌,循行阡陌,虽穷乡僻壤,亦闯读书声。……尝观六经子史,其间注释发明奥旨者,自周、程、张子以下,新安人物过半。……文献之传,显于唐,盛于宋;迨文公朱夫子出,阐明圣学,折中群言,而斯郡文风遂大显于天下。自是而后,有潜心经学者,大率宗朱子而羽翼之。如陈定宇《四书发明》、胡云峰《四书通》、倪士毅《四书辑释》、陈复心《四书章图》、汪克宽《春秋纂疏》、鲍云龙《天原发微》、胡一桂《周易纂疏》、郑师山《春秋阙疑》、朱枫林《六经旁注》、赵东山《春秋属辞》……其他名公巨卿及遁山林、栖草野,雄文大作,音韵铿訇,足以追配古作者尤多。”
徽州宗族教育的水平和宗族人才的文化素质可以从张心斋《洪愫庵玉图歙问序》一文看到一斑。其文曰:
“王弁州先生来游黄山时,三吴两浙诸宾客从游者百余人,大都各擅一技,世鲜有能敌之者,欲以傲于吾歙。邑中汪南溟(汪道昆——引者)先生闻其至,以黄山主人自任,僦名园数处,俾吴来者各各散处其中,每一客必有一二主人为馆伴。主悉邑人,不外求而足,大约各称其伎,以书家敌书家,以画家敌画家,以至琴奕篆刻,堪舆星相,投壶蹴鞠,剑槊歌吹之属,无不备。与之谈,则酬酢纷纷,如黄河之水,注而不竭;与之角技,宾时或屈于主。弁州大称赏而去。” (注109)
众所周知,明清时期三吴两浙文化,就区域文化来说,是属于佼佼者。但是,就这个“世鲜有能敌之者”的庞大文人旅游团体,有时还敌不过歙县的文人。由此可见,徽州宗族文人文化水平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