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s,VLP)指发生在心电图上QRS 波终末部并延伸到ST段内的延迟的心电活动。是一种由部分心室肌的延迟激动所引起的、有一定方向性的高频率低振幅的碎裂心电信号。这种电信号一般在几十微伏以下, 频率在20~120 Hz 范围, 常规心电图无法捕捉, 需要通过信号平均心电图( signal-averaged electrocardiograph) 检测。
产生原因
晚电位产生主要是由于部分心室肌所产生的延迟激动引起。其病理生理基础为缺血性损伤,坏死及纤维性变,其产生机制可能是折返激动,是一种心肌的病理现象。
心室晚电位的特点
(1)一定是延迟发生的电活动所致。
(2)呈高频状态(25 ~ 250Hz)。
(3)低振幅即< 25μV 以下的碎裂波。
(4)出现不规则的碎裂波。
(5) 总的QRS 波比正常延长至少>120ms。
发现历史
VLP 最早报道见于1961 年,Durrer 等在犬心肌梗死动物实验中,用差分电极记录到梗死部分的外膜区,在心肌兴奋过程中QRS 结束后有25 ms 的高频低幅电活动,即VLP。伴随着计算机平均叠加技术的出现及应用,Fontaine等( 在室速患者中) 和Berbari 等 ( 在实验动物中) 同时在1978 年利用此技术从体表记录VLP 获得成功。
临床意义
能引起心室肌内非同步性除极及局部传导延迟的疾病, 都有可能产生 VLP。VLP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猝死等关系密切,常用其预测相关疾病的发生及评价相关药物的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尤其在心肌梗死、心肌病、室壁瘤等疾病的预警方面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曹雪笠.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13,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