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悦诚服(拼音:xīn yuè chéng fú)是一则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孟轲《
孟子·公孙丑上》。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战国·
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然而,蜀国南方的部落常常侵犯蜀国,蜀国不得安宁。225年,
诸葛亮率领军队南征,大功告成正准备退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
孟获集结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力量薄弱,不顾一切地追击,结果被擒。孟获很不服气,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诸葛亮得知后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诸葛亮找来孟获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并将孟获的副将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汉营。诸葛亮就这样用计擒获了孟获。孟获心里还是不服气,诸葛亮第二次放了孟获。回到军营,孟获让弟弟
孟优率领一百多名精兵去向诸葛亮献宝,想借机杀了诸葛亮。诸葛亮识了孟获的阴谋,派人在赏给蛮兵的酒里下了药,孟优带来的人喝得不省人事。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才知道上当,被再次擒获。孟获以弟弟孟优饮酒误事为由,仍然不服气。于是,孔明第三次放了他。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孟获借了十万牌刀獠丁军,来战蜀兵,诸葛亮却下令关闭寨门不战,等到蛮兵威势减弱再迎战。孟获想捉拿诸葛亮,不料却掉入陷坑里反被擒获。诸葛亮知道孟获肯定还是不会服气,第四次放了孟获。孟获躲人秃龙洞求援,银冶洞洞主杨锋感激以前诸葛亮不杀他族人的恩情,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被擒获的孟获仍然不服气,大呼是内贼陷害,诸葛亮第五次放了孟获。孟获在银坑洞召集千余人,又叫妻弟去请能驱赶毒蛇猛兽的木鹿大王助战。木鹿大王骑着白象,口念咒语,手里摇着铃铛,赶着一群毒蛇猛兽向蜀军走去。诸葛亮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木制巨兽,吓退了蛮兵的群兽,占领了孟获的银坑洞。第二天,孟获的妻弟将孟获带往诸葛亮的寨中投降,诸葛亮知道是假降,便将他们捆绑并搜出每个人身,上的兵器。孟获不服,说如果能够再次被擒,他才真服,于是诸葛亮第六次放了孟获。孟获又请来乌戈国的藤甲军助战,诸葛亮用油车火药烧死了无数蛮兵,孟获第七次被擒。这一次,孟获是真心投降了。
以德服人,心悦诚服展现了孔孟思想的一脉相承,采用的都是攻心为上、以柔克刚的方针。人心不可欺,谁若以强力征服,那么虽然因一时力量不足,慑于淫威被迫屈服,但不会心服。只有以德待人,尊重人,人才会口服心服。
宋·
陈亮《与王季海丞相书》:“独亮之于门下,心悦诚服而未尝自言,丞相亦不得而知之。”
元·
刘时中《端正好·众生灵套·滚绣毬》:“那问他料不齐,数不足,连柜子一时扛去,怎教人心悦诚服。”
明末清初·
西周生 《醒世姻缘传·第六一回》:“百姓不怕官府的时候,亏你心悦诚服的坐在监里,狱也不反一反!”
清·
李汝珍《
镜花缘》第二十三回:“小弟若在两位才女跟前称了晚生,不但毫不委曲,并且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