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养生是指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解释
健康是人的体质的外部表现,常以不产生疾病作为主要标志来衡量。健康与
遗传、
环境、
生活、工作、
营养卫生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与人的情绪密不可分。民间谚语“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就形象地揭示了心理保健与健康的关系。
祖国
医学中多有揭示,人的精神活动与疾病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素质》中“
怒伤肝、恐伤肾、思伤
脾、忧伤肺”“暴乐暴喜,始乐后喜,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俎”等,就说明情绪可以导致疾病。又如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不去为一难,喜怒不去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其中也指出调节情绪与养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情绪的变化能直接影响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不良的情绪状态,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早就指出“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疾病大开方便之门'。国外还有医学研究发展,“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够使人短命天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如忧虑、颓丧、贪求、怯懦、忌妒和憎根等。”且很多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象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支气管哮喘、月经失调、癌症等许多疾病,均与其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消极的不良情绪状态,如恐怖、焦虑、愤怒等会使
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等内分泌激素增加,因而造成人的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呼吸加深、骨扬蠕动减慢等。这些不良情绪如果持续时间过长或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疏泄,就会使人的整个心理状态失去平衡,体内生理生化过程就难以恢复正常,久之必然引起疾病。相反,积极的情绪状态则有益于健康。如高兴、愉快、欢乐等都是积极的良好情绪,它能提高人的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保持肌体内分泌的平衡,使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有助于充分发挥整个机体的潜在能力,因此,能使人精力无沛、身体健康。
由此看来,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根据观察与体验,下列途径将有助于保持良好的情绪。①加强思想修养,用理智代替感情,对人生、对社会持正确态度;正确观察分析客观事物,冷静、稳妥处理各种问题,打消不合现实的想法与要求。②尽快消除不愉快事情的困扰。③心胸宽阔,为人宽容、和善,搞好
人际关系,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④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狂喜,暴怒,善于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一旦发生急剧反常,应迅速用转移法转移。⑥积极参与正当社会活动,调节情感,增进友谊。⑥坚持身体锻炼。古云“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只有体格强壮,才会显示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易于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健康文化
心理养生正在为更多的人接受,显得心理养生举足轻重,各界能人志士都把传统养生文化通过实践而创编出更适现代人养生的文化,比如《心理健康文化》此书是刘昕明老师凭着其睿智敏捷的才思,运用散文的笔法,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医养生学说、道德观念,自然健康文化、自然预防学等与心理学完美地结合,阐述了信心及信念力全新的理论和潜能的健康养生理念。 面对物欲横流,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不论年长、年少被迫无故卷入到高速旋转的“旋转器”,不能松懈、停止,否则就会被淘汰。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付出的是时间、精力、体力、脑力、心血,不敢有一点儿闪失,长期以往就会让心灵扭曲,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孩子会出现网瘾、叛逆、离家出走等方式来逃避现实,成年人会出现自杀、洁癖等怪异现象。《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心理健康对我们人生是非常重要的。读者朋友在阅读中,可学到心灵养生、信念力的训练、信息复原等方法,并让您全方位地将心灵彻底洗涤、释放,让您迷惑顿消,心旷神怡,获得快乐和幸福。
章节内容介绍
自 序
前言
第一章 心理学与健康
第一节、良好心理促成健康
第二节、传统文化与良好心理
第三节、良好的心理可自然养生
第四节、调整心态是自然养生的关键
第五节、怎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
第二章 心理潜能初探
第一节、信念力的概念
第二节、心理学中如何培养信念力
第三节、信念力的成功案例
第三章 心理学与复原场景再现
第一节、复原场景的概念
第二节、信息复原常见的几种方法
第四章 生命的乐章
第一篇、生命需要竖强
第二篇、走出孤独的心灵
第三篇、心灵不再孤独
第四篇、老实人吃亏是福
第五篇、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
第六篇、商海沉浮话心态
第七篇、追随春天的阳光
第五章、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佛学中的心智慧
第二节、佛学中的心理学思想
第三节、佛学修行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六章、心理学与阴阳平衡
第一节、阴阳平衡与心理的关系
第三节、应用心理学与阴阳五行的探讨
后记
附一、告别昨日的伤痛
附二、公司简介健康文化
方法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
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
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
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健康。
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
名利。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
心理养生“八戒”
一戒疑:疑心病者,总以为别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都得提防,因此坐立不安,经常失眠。
二戒妒:妒忌别人的成就,不考虑怎样奋起猛追,却希望别人栽跟头。
三戒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及旁人,在人前仿佛矮三分。不喜欢和人共事,愈来愈
孤僻,脾气越来越古怪。
四戒傲 :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周围的人对他敬而远之,他却自鸣得意。生活空虚,无所寄托,缺少乐趣。
五戒躁:容易发脾气,脸红脖子粗或吵或闹,甚至骂人、打人、毁坏物件,然后心理上得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
六戒愁:整天生活在忧虑之中,愁容满面,心事重重。
七戒慎:时时提心吊胆,怕说错活,怕做错事,怕得罪人。
八戒悲:一生当中,一些不幸的事常常浮现在眼前,不觉悲从中来。
病人心理养护
一个人一旦生了病,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精神病人有
心理障碍是人所共知的,而身体生了病也会引起心理和生理功能的紊乱,使情绪稳定性和自我控制性降低,暗示性增强,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反应。 生病的人心理活动是错综复杂的,可因人、因病、身体状况、个性特征不同而异。常见的主要有急躁心理、自尊心理、忧虑心理、依赖心理、焦虑恐惧与愤怒心理、消极被动心理、悲观与绝望心理、羞愧心理、同情心理、择优心理、退行心理、习惯心理、猜疑与顾虑心理等。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可以通过亲人、朋友、医生或患者本人的言语、态度、
行为等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变不利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成为有利于健康和康复的良性因素。
保健方法
1、 创造良好的环境。合理安排日常生活、
休息、
睡眠、饮食、营养,良好的环境和舒适的感觉有利于身心健康,使之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2、 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保持良好的情绪,解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3、 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病情轻重及性质、病程长短、个性特点等,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以解除寂寞,振奋情绪,消除紧张,如
练气功,打
太极拳,做健身操等。保持
乐观,培养广泛的兴趣。
兴趣和
爱好可以扩大生活领域和丰富生活内容,陶冶人的情操,改善人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康复。
总之,病人的心理和情绪是疾病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些疾病,情绪改善了甚至可以不药而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需要患者家属和本人共同努力。
注意事项
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健康。
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