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训练(mental training)是一种心理干预方法。采用专门仪器和手段,具体改变人的某种心理状态,以达到最适宜强度、最佳状态的过程。最早出现在病理治疗领域,后广泛应用于体育运动。1932年德国病理学家J.H_舒尔茨开创自主训练,即通过催眠性言语暗示、肢体松弛方法等对自身本体状态进行
自我约束的调整练习,改变本体生理、心理状态,达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取得心身双修的效果。
对比
心理训练与心理咨询有何区别
1、心理咨询最初是由一群精神科医生创立的,知识基础来源于医学,操作模式来源于医疗模式。心理训练的知识基础来源于心理学,操作模式接近于体育。
2、由于这两个不同的理论出发点,前者着眼于提高普通人的心理机能,使其变得更强大,更具有竞争力,后者只着眼于将“低常”的人提升到“正常”的水平。
举个例子,杨利伟等宇航员都接受过心理训练,其效果并非是治疗他们的什么“心理疾病“,而是让他们的心理素质比普通人更强大,以便适应宇航这种尖端工作。
3、尽管发展到今天,心理咨询业者很多已经不具备医学背景,但作为一项工作,它一直保留着医学模式的框架。心理咨询业者总是将人们的
心理问题归结于“心理疾病”,将有心理问题的人视为“病人”,并试图加以“治疗”。而心理训练的前提是将人视为正常人,将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某些心理机能不足,训练目标是强化人的各项心理机能。
4、既然心理咨询是要“治病”,那么其服务对象只能是整个人群中的一小部分,并且只是在这些人一生中的短暂时期提供服务。而心理训练则服务于所有人的一生,因为人的心理机能永远会在特定情况下发生衰退,比如在患病或者疲劳时
意志力会下降,进入老年
记忆力下降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来改善。
5、人们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体验到强烈的负面情绪。但是对抑郁、焦虑、恐惧这些负面情绪的价值,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完全不同。前者认为这就是它要解决的问题,必须采用各种方式让人们消除这些负面情绪。而后者认为这是一个人开始人格整合,进而在心灵上得到升华的契机。
仅此而言,心理训练是在作让人们如何“痛定思痛”的工作。心理训练工作者很象是宗教工作者。尽管传教士向所有的人都宣传教义,但主要是去度化那些正处在痛苦中的人,而不是把精力放在那些正洋洋得意的人身上。
6、心理咨询尽管有五花八门的流派,但总是逃脱不了“话疗”的色彩,以谈话为主要手段。而语言主要是作用于抽象思维,通过抽象思维的改变间接影响其它心理机能,远远不及直接作用于那些心理机能来得有效。心理咨询进行到一定阶段,咨询师往往会对当事人说:“你需要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能解决问题”。从这句话里我们能够看到心理咨询的边界。是的,当事人肯定需要改变自己,但不用咨询师来说,他自己都知道。
心理训练不是用语言去提醒人们要改变自己,而是用实际操作帮助人们改变自己。
7、由于无法摆脱医疗模式的影响,心理咨询不管什么门派,主要是在一间咨询室里,由咨询师一对一地进行,这就决定了它的服务环境十分单调,对人们各种心理机能的实际影响十分有限。
心理训练可以在任何情境下进行——教室、操场、专门修建的场所或者公共场所、甚至名山大川、旅游景点;既可以通过阅读、找咨询师面对面这种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在线自助心理训练的形式进行。前者“关门”,后者“开门”。心理训练尤其强调要在当事人自己熟悉的环境里进行,因为人在那样的环境里,自我会暴露得更多。
8、人类自古以来就有各种提高心理机能、调整心理状态的方法——人文教育、道德修养、宗教修练、音乐、美术、体育、民俗、书法、武术,乃至各种健康的娱乐休闲。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博大精深。心理咨询业者由于要强调自己的专业背景,总是试图把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这些传统人格陶冶方式区别开来,试图另起炉灶,结果便是脱离现实。
而心理训练则承认所有上述方法的效果,只是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它们进行总结和提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这个抽象意义上来讲,心理咨询也是“关门”的,
心理咨询师总戴着厚厚的面纱,做一些在公众看来很神秘的事。而心理训练则是“开门”的,要对整个人类文化成果打开大门,把基础建立在整个人类文明之上。当他们在工作时,你会觉得他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不同。
作用
提高自控和调节的能力
一个健康的人应该能够有意识地、适当地对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情绪反应强度、动机的趋向和水平、思维的方向和过程、行动的指向和方式等进行控制和调节。当一个人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处于较高水平时,会表现出以下特征:思维敏捷,逻辑严谨,语言流畅,举止得体,情感表达充分、准确,不卑不亢,动机水平恰当,行为灵活、有效,容易获得满足感,等等。
提高人心理活动的强度
例如:提高注意的稳定性、集中性;提高观察的精确度、敏锐度;提高记忆的效率;激发思维的创造性;推动正常需要的发展;树立自信,使人积极主动地活动、高效率地工作,减少疲劳、厌倦和无能为力的感觉。
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个人对于所处的自然条件、生活环境、工作氛围、人际关系及自身的内部环境,应能够保持良好的适应。当以上环境发生变化时,应能较快地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重新获得良好的适应,不会因为缺乏灵活性而导致各方面出现障碍或身心出现不良反应。
增强心理的耐受力
即对于强烈、持久的精神刺激或压力能够有较强的承受力、抵抗力。如遇到亲人亡故等短暂而强烈的刺激,或遇到疾病缠身等持久的精神压力,可以坚强地承受并理智地处理它们,或者以更积极、有效的方式化解压力,使之转变为进取的动力。不会因为刺激和压力而导致心理活动出现紊乱、活动效率下降,甚至情绪失去控制等情况。
改善社交能力
要使个人能够保持正常的人际交往的需要,主动地与周围的人交往,自觉、恰当地选择交往的对象、范围和方式,把握交往的目的、深度与方向。从对自己有益的角度扩大社会联系,增进与他人的交流,从而保证个人能得到他人的情感温暖、接纳、帮助和有用的信息。
增强心理的调节能力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情常常会发生,严重的打击和厄运也难以完全避免,所以人人都有可能在人生的某一段时期心理上蒙受创伤,情绪、行为等暂时偏离常态,严重的也可能导致身心疾病。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我康复能力,可以自己消除
心理创伤的阴影,重新恢复往日的活力。较高的心理自我康复能力就意味着:有较清晰的自我意识,有较积极的
人生态度,对改变自己有坚定的信念,并且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从态度到行为能够较顺利地纳入到新的模式中去。
基本原则
心理训练来源于体育界,本身贯彻体育模式,所以体育训练的基本原则也被移植到心理训练中。包括:
1、主动性原则:训练有没有效果关键在于训练者自己主动,自己不动起来就没有任何效果,教练员不可能代他训练并取得效果。
这是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一个明显不同,后者宣称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是咨询大师们的某种神奇疗法。当然,这是咨询师对公众宣传时采用的口吻。真到了咨询室里面,他们也会反复对你说——你得自己改变自己才行。
2、超负荷原则。训练中的心理负荷只有超越一个人平时承受的负荷才有价值。比如拓展训练中有个“高空断桥”项目。你不是恐惧吗?那就让你好好地恐惧一把。因为走高空断桥超过了绝大部分人的
心理承受能力,所以才有效果。可能只有高层建筑外层清洗工对恐惧的心理负荷才超过它。
3、
循序渐进原则。心理训练要符合个体自身认识发展的规律,不过,心理训练在极个别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冲击训练,一下子把当事人的心理负荷顶到极限。但大部分心理训练都要保持循序渐进原则。
4、持续性原则。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都是用进废退,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才能保持高水准。在这点上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也有明显不同。后者宣称其“疗法”的效果可以永远保持下去。进这个门时你带着一堆问题,出这个门你就是一个“新人”了。心理训练不承诺会有这个效果,它只是提供训练方法,当事人必须长期训练才能提高并保持心理机能的水平。
5、
针对性原则。每项训练要增强哪方面的机能必须有针对性。现代体育和传统体育的一大不同,就是结合生理学知识,搞清了各种训练的针对性,去掉许多危险或者低效的训练手段。健身房里的联合器械就是分别针对你一块块肌肉来设计的。
心理训练在这方面更更困难一些。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各项心理机能都是统一发挥作用的,怎么样把它们抽取出来,用某种训练单独加以强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准确的答案。但这是心理训练努力的方向。
6、个性化原则。每个人的生理情况都不一样,不存在完全统一的训练手段。教练员必须针对不同选手的情况制定个别训练手段。
如果说这一点在体育训练中还不太明显的话,由于心理状态的个性特点更明显,它在心理训练中必须要更严格地贯彻。心理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先了解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再编制出特定的训练程序。
7、全面性原则。必须对全部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进行训练,不得偏废。
当然,由于人们从事的体育项目或者日常工作不同,肯定会有某些生理机能或者心理机能会被突出训练。但在这个时候不能对其它机能有所偏废。
目前社会上已经存在着不少心理训练班。由于训练时间过短,只能针对某一心理机能进行训练。有的是“注意力训练”,有的是“自信心训练”,有的是针对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不一而足。在心理训练目前这个发展阶段上,由于社会还不认可,条件简陋,从单项训练入手无可厚非。但不发展到全面训练,单项训练的成果就不容易保持,因为心理机能在现实生活中是互相配合发挥作用的。比如不进行情绪训练,注意力训练的效果就不容易保持。不接受行为训练,外显行为笨手笨脚,长期低效率,自信心又从哪里来?
以上都是体育训练和心理训练共同的原则。下面是心理训练特有的原则:
1、特殊情境原则,一定的心理素质只能在一定的情境下体现出来。训练情境与真实情境越接近越好。
这是心理训练与体育训练明显不同的地方。在健身房里练出的力量,在比赛场合下基本能发挥出来。但在教室里训练出的“自信心”,在实践场合可能无影无踪。
人的心理活动与情境高度契合。在汶川大地震中,“范跑跑”抛下学生自己逃生。在这个特殊情境下,他显示出了“胆怯”的心理状态。但是那些指责他的人,是否就不胆怯呢?未必,因为他们没有经过类似情境的试训,仅仅是在观念上反对这种行为。而那些支持他的人,如果到了同样情境下,也许会为掩护家人献出生命,因为在那一瞬间,他才知道自己最爱什么。
这一原则也是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不同之处。心理咨询不讲究情境的区别,一般就是呆在咨询室这个小屋子里进行。所有心理咨询方法——“话疗”、“沙盘”、“
心理剧”、“
认知疗法”——其实都围绕这个特殊情境为背景设计的,以“足不出户”为特点。但在这个特殊情境里形成的心理状态,回到大千世界里往往难以保持。所以当事人往往在咨询时会觉得有效果,时过境迁就恢复原状。
2、体验原则,即主要通过实际体验来进行训练。心理训练不是讲道理,而是让训练者去直接体验。这是心理训练和道德教育,以及和心理咨询的区别之一。今天的道德教育基本上还是以理性的言语教育为主。心理咨询的基本内容也仍然是“话疗”:一对一进行谈话,只不过谈话方式和内容不断演进。
但心理训练的基本活动是体验,而不是言语。它的原理是,人的非理性心理活动独立于言语活动,光从言语上下功夫,最终
事倍功半。只有实际体验才能直接刺激感知觉、形成表象、激发情绪和产生行为。
目前一些
心理咨询师通过自己的摸索,已经走到了体验原则的边缘。他们在“小屋子”里设计了大量活动,让当事人获得体验,并且形成了“多体验、少说教”的原则。不过由于还挂着心理咨询的招牌,这些“体验疗法”在心理咨询界内部也经常受到指责,被视为异类。
应用
抑郁者的心理训练
现代社会,人们要承受的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遭遇的痛苦和挫折常常引发内心的抑郁和焦虑。
抑郁者的往往存在不合理的
思维方式和
思维习惯,往往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无意识的动作都会引起他们胡思乱想,进而导致负性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抑郁者消极的、僵化、偏执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是导致抑郁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思维方式和习惯是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来改善的。
从心理训练的意义上来讲,这种痛苦和挫败是内在心理机制发展不足,需要成长的信号,也是成长的线索和资源,是人们学习和成长所的重要机会。人们往往逃避痛苦和挫败,希望它们永远不要发生,希望人生只有幸福和快乐,但痛苦无法避免,除非能够从中学习,获得成长,让心灵变得更加坚韧和强健。思克忧心理训练专家认为,这种痛苦和挫败往往源于人们的内心的脆弱和负性、偏狭、僵化的思维方式。
思克忧心理训练能从各个角度帮助人们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地进行自我探索和调节。
首先,思克忧训练系统会引导人们从痛苦和挫败的具体情绪感受开始进行自我探索,探索导致痛苦和挫败情绪的负性、偏狭、僵化思维方式。
其次,心理训练会帮人们逐步深入分析思维中具体的不合理之处,修补思维中的问题,会让人们的思维过程更加灵活、全面,更具容纳性和适应性。
最后,高级阶段的心理训练会帮你进行痛苦和挫败背后的内心深层脆弱;实现自我突破和发展。
航天员的心理训练
航天员要在茫茫太空和狭窄环境里工作,这个职业对意志品质的要求十分严格。据说世界上第一位
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升空后哭闹不止,差点让任务无法完成。在比囚室大不了多少的太空站里,俄罗斯宇航员阿夫杰耶夫保持着三次总共748天的惊人记录。“阿波罗十三号”在距地球十几万公里处遇险,如果航天员心理崩溃,也就没有后来的重返奇迹。
各国航天员都必须进行心理训练。中国航天员也是如此。他们有自己的
心理教练——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和航天大队的心理学教练
刘芳。她要负责航天员选拔时的心理测试;在职业培训时进行心理训练,包括强化职业动机、心理相容性训练、情绪自我调节能力训练、自信训练、表象训练、耐受孤独训练。一些训练内容如压力测试、表象训练,基本和体育心理训练,以及心理咨询中的
意象治疗相似。刘芳不仅在平时要训练航天员,当他们上天后,还要在地面监测他们的心理状态。
为了提高航天员承受压力的心理机能,刘芳在训练时经常制造假像,人为地给航天员制造压力。比如在航天员操作正确的情况下批评他们,甚至予以训斥。这和心理咨询以减压、制造愉快情绪的作法完全相反,也正是心理训练的主要作法。
2003年10月14日,杨利伟就要作为中国第一人登上太空的前一天,居然晚上八点就入睡了,早上是被人唤醒的。在21小时飞行中,杨利伟的心率平均保持在75—85次/分,飞船发射前1分钟心率只有76次/分。这种高度放松的心理状态正是心理训练的重要成果。
宇航员心理训练和其它宇航技术一样,各国自守其秘。
刘芳在实践基础上撰写了《航天员的心理健康与维护》、《航天员的心理素质要求与心理训练》等文章,是这个领域绝无仅有的宝贵中文资料。
中国登上太空的航天员只有廖廖数人,加上接受过训练的后备军也不过十几个人。但航天员是优中选优的。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竟然是从1506名飞行员中遴选出来的,合适率不到百分之一,而且飞行员本身的心理素质就强过普通人。这样,航天员的心理机能可谓远胜常人。训练航天员的经验完全可以推广到普通人群中,
刘芳后来就对运动员、大学生进行过心理辅导。
值得注意的是,刘芳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专攻心理咨询和
心理治疗,后来还接受过“国际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 精神分析理论技能培训”、“ 心理创伤治疗理论技能培训”等咨询教育。但她在接受采访时不忘向记者申明——自己不是再作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准确地说,我们不是心理医生,而是心理指导老师。对航天员进行心理调适、评价和训练,对航天员执行各阶段任务时的心理表现进行预想和设计,并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应对方案,让他们的心理素质好上加好,锦上添花,而不是有了问题被动地去治疗。”
这既体现了心理训练不同于心理治疗之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心理训练工作的尴尬之处。心理训练尚未有自己的人才培训系统,只能借用学院派心理学或者心理咨询培养出来的人才。
军事心理训练
2005年8月,全军第一个军事心理训练中心在总参工程兵学院建成。从该年9月起,总参所属院校还统一开设了“心理教育训练作战”课。这是中国军事心理训练的开端。
同样由于缺乏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总参有关方面不得不依托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体系培养自己的心理人才。不过该中心建立后,发挥了独立的科研功能。他们要研究各军兵种心理训练的特点,规律,制定教学大纲,完善训练效果评估体系,研发各种心理训练器材,最终成为全军心理训练的科研和教学基地。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功能,该中心建立有五个军人心理素质模型实验室,从而给完全有别于心理咨询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提供了物质保障。
名正言顺的军事心理训练刚刚开始,但以军人心理机能为对象的训练方法古已有知。西方军事心理训练开展得比较早。美国军队设置有鲜血屋,里面有断肢残体的人体模式,让军人体验战争的残酷。我军也有萌芽状态的心理训练,如让战士俯卧在地上,让坦克从身上开过去,以训练战士的意志品质。
飞行员对心理素质要求极高。某航空学院就开展心理训练。主要包括“特情预想和演练”。以脱敏理论为指导。他们建立有“空中特情展览室”,让学员经常接触各种空中险情,逐渐实现“脱敏”。
该学院毕业的两位学员服役期间在空中遭遇发动机停转事故。他们在五分钟内完成各种排险活动,把
飞机安全降落在一片玉米地中,做到人机无伤。在这一险情中,心理素质起了关键的作用。详见《心理训练走进训练场》、《解放军报》2005-10-12。
这些特殊行业心理训练充分体现了“脱敏”理论的普适性。枪林弹雨、刀山火海,这些情境普通人遇不到,接受过脱敏训练就会更适应。而这已经远远超越了脱敏感训练以前只服务于病态人群的特点。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概念介绍
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
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和发展运动员在紧张的比赛和训练中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及个性心理特征,使运动员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争取在比赛中长时间保持最佳竞技状态。
心理训练是随着现代运动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现代运动的特点是运动成绩快速增长,运动员之间的技术水平愈益接近,运动竞技更加激烈。竞赛双方技术、战术、身体素质等方面势均力敌时,胜负往往取决于心理因素。也就是说,运动员体能、技术的发挥、最佳竞技状态的获得以及战术的运用均应以良好的心理训练为基础。心理训练与身体技、战术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由此构成现代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心理训练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个别心理训练两种。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一般心理训练又称长期心理训练,是针对所有运动员均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所采取的训练。它贯穿在身体、技术、战术训练过程中,主要培养运动员的参赛动机、
感知能力、反应能力、挫折耐受力、
情绪调节能力、
意志力、战术配合能力和集体责任感等,此外还包括个性心理倾向的矫正和培养。个别心理训练又称短期心理训练。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具备该项运动所必需的特殊心理品质,或是使运动员针对具体比赛形成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
念动训练
又称回忆训练或表象训练。指运动员有意识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
表象巩固和改进技术动作的一种方法。具体作法是运动员在做动作之前,要对已习得的动作进行回忆和再现,然后再做动作。进行念动训练时,运动员注意力要集中,头脑里呈现的运动表象必须是视觉、动觉相结合的准确清晰的综合表象,唯此,才能达到巩固、改进技术动作的目的。研究表明,在头脑中产生一种动作的表象(运动表象)时,大脑皮层的相应中枢就会产生兴奋,这种兴奋会引起肌肉的相应运动。这种在产生运动表象时所引起的运动反应称为观念运动反应或念动动作,可以用肌肉电流来证明。例如,请运动员在身心处于放松状态下在头脑中呈现赛跑动作的表象,同时记录他的腿部肌肉电流,结果是有运动表象活动时,肌肉电流也有显著的增强。念动训练方法已被各国普遍采用,并且还常与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结合使用。
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
用一定的自我暗示语使自身肌肉放松的一种方法。德国精神病学家J.H.舒尔茨曾在临床上运用过这种方法,后来逐渐在各国的体育运动中被广泛采用。运动员不仅在大运动量训练后需要放松以消除疲劳,在比赛前出现过度兴奋时,也需要放松以镇定情绪,而且要求在赛前处于最佳的准备状态。所以运动员的这种训练分为放松和动员两个部分。放松部分主要是运动员利用自我暗示语的方式,学会充分放松脸、颈、臂、腿和躯干的肌肉,降低其紧张度,从而减少身体向大脑传递冲动,使大脑得以休息。肌肉的放松通常与深呼吸密切配合,运动员的注意也依次指向放松的各部分肌肉。动员部分主要是运动员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默念一些自我暗示语,有意识地对自己的生理功能(如呼吸、心跳)和心理活动(如情绪、信心)的强度施加影响;或者回忆自己获得优异成绩的比赛情景,以达到自我动员的目的。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与印度的瑜伽术和中国的
气功很近似。虽然各国都采用这种训练方法,但还没有统一的体系。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尚待进一步研究。
模拟训练
使运动员平时的训练尽可能接近于实际比赛情况的一种方法。模拟比赛情况一般有语言形象的模拟和实景情况的模拟两种。前者是利用语言描述即将进行的比赛的情况,也可以利用图片、图表等使语言形象具体化;后者是在训练中创造一些接近比赛的条件。不同的运动项目对模拟训练有不同要求。例如,
击剑、
摔跤、篮球、足球、排球等个人或集体的对抗性项目,需选择适当的对手进行“实战”训练;体操、艺术体操、
跳水等项目,需有裁判评分;田径中的跑和游泳等项目,则需有预赛和决赛。不同项目的模拟训练需利用不同的器械设备,以及不同的场地、时间和气候条件等。模拟有观众参加的赛场情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赛场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一般而言,实景情况的模拟训练效果较好,但需要较多时间,而且不能把比赛中的情况完全模拟出来。因此最好将两种模拟训练结合进行。模拟训练的作用主要是为运动员参赛作好适应性准备,增强其信心,消除过分紧张,使之处于最佳准备状态,为此,教练员和运动员要在赛前详细了解和分析对手、场地设备、裁判、观众倾向性,甚至气温、风向等各种情况。
公安的心理训练
2007年1月27日,“全国公安民警心理训练上海实验中心”在上海正式揭牌。该中心设在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三岔港校区里。训练器材类似拓展训练,但难度更大,训练更严格。由于警察行业的特殊性,这个训练中心以练胆(意志品质)为主。
由于有机构支持,并且有物质上的强化、惩罚措施,行业心理训练比特殊问题心理训练要深入、有效。行业心理训练中总结的方法,或者研发的器械,经过改造也可以推广到一般人群中。
郑军版本
图书信息
书 名: 心理训练
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
开本: 16开
定价: 34.00 元
内容简介
《心理训练(成就一生的心灵加法)》试图以专业心理学的视角,整合形形色色的心理训练方法,分析与解释心理训练的理论、技能与方法。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不仅仅是有哪些心理训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为什么会有效;更深层的用意是,读者可以根据作者提供的思路,开发出适合自己或者适合自己的训练对象的心理训练方法。具体而言,涉及自知力、
意志力、情绪能力、认知能力、沟通能力、人格整合、问题解决、良好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成就一生的心灵加法)》适合于心理学专业的师生、各行业中的心理学工作者、社会上的心理学爱好者、各类体验式培训或拓展训练的培训者,以及所有希望通过努力提升自己心灵的朋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追本溯源话“心育”——什么是心理训练/1
第二章
第三章
互帮互学方为高——心理训练的组织形式/37
第四章
钢铁要这样炼成。——意志力训练/57
第五章
知情识趣亦可期——情绪能力训练/85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积小胜来为大胜——问题解决训练/177
第十章
让你成为你自己——人格整合训练/199
第十一章
一生一世不停息——终身心理训练/231
结语
心理训练,仅仅是开始!/251
参考文献/255
……
赵坚版本
书 名: 心理训练
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1日
开本: 16开
定价: 12.00元
内容简介
《心理训练》内容简介:每一个进入技工院校就读的学生.都必须为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级蓝领而努力。如何实现从学生到高级蓝领的转变,尤其是成为企业所欢迎的现代职业员工.除了需要不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以外,还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是成功的开始。什么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从事职业应该具备的品质和修养,是职业意识、
职业精神和态度的综合体现。为帮助广大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我们编写了这套《
职业素养训练系列教材》。
图书目录
学习领域3心理训练
训练单元3.1拥有好心态赢得好人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训练单元3.2几种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测试与自我调适——自卑心理、妒忌心理
训练单元3. 3几种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测试与自我调适——虚荣心理、焦虑心理
训练单元3.4几种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测试与自我调适——恐惧心理、抑郁心理
训练单元3.5放松训练——腹式呼吸、局部肌肉群的紧张与放松、全身练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