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应用
品牌传播专家文武赵在《大众审丑:门背后的营销价值》一文中,阐释了心理预设在营销活动中的作用。
文武赵认为,消费者往往在从事某项活动之前,总是先按照以往的经验环境,从大脑中调出大致匹配的情境,这是一种类似于仪式感的心理,从而预先设定自己的心态。比如消费者到北京的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和到金融街购物中心抱有的心态肯定是不一样的,在家看电视和影院看电影的心态,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典型的例子。“被蛇咬”是一种心理经验,当他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境(井绳)的时候,他就会从大脑中调用被蛇咬的心态来处理“遇到井绳”的情境。
在营销心理中,文武赵这种预设的心态分为娱乐心态与消费心态。这两种心态都是消费者在大量的行为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心理。
比如凤姐,她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内心独白:“我知道凤姐很招人讨厌,但我还是要看看她到底能讨厌到什么地步。”其实这就是一种猎奇心驱使的娱乐心态使然。这一方面能够充分激活消费者的兴奋点,让他们充分卷入到某个情境当中;另一方面还能消解消费者对品牌元素植入的抵触,更加乐于主动地卷入到品牌活动之中。需要指出的是,在此过程中消费者只需要来贡献媒体的收视率、网站流量、活动人气等指标即可,不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换句话说消费者不会花钱去消费凤姐,而仅仅去娱乐。
谣言
我们为什么相信谣言?
这与我们大脑的信息处理和加工机制有关。我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要处理大量从各个感觉通道涌现出来的关于环境的信息。为了应对复杂的生存环境,大脑逐渐进化出了一整套机制来予以应对。比如有选择的注意,对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先天恐惧,以及按照某些固定特征对人和物进行分类等等。这都是为了保障有限的大脑资源更高效地完成各种信息加工任务。这些机制如此原始,对人类又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很难摆脱它们对认知的干扰。
无论是主动“信谣、传谣”,还是被动“传谣”都逃脱不了这种模式。即使通过后天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也无法完全杜绝这些先天机制的影响。因为批判性思维同样建立在大脑的有限资源之上。人们并不具有无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无法质疑所有的事情。因为质疑需要大脑调动大量已存储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分析、推理、论证,甚至还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去搜集相关信息,这无疑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对我们有限的理性来说是一大负担。而简单地选择相信或者不信,无疑是降低认知负担的一大捷径。
但是进一步的问题来了,什么是我们会简单地选择相信或者不信的?上述逻辑同样适用。为了减低大脑的认知负荷,我们会对接受的信息进行筛选,一些信息会被我们注意、加工、记忆,另一些信息则被我们忽视。至于哪些信息会被我们的大脑选中,则取决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情感结构。为了维持我们认知系统的平衡,我们接纳的信息通常是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经验、观点、信念、图式相一致的。当社会在大范围内反复地发生类似的事情时,现实就赋予了大多数人相似的经验和预期,从而为谣言的传播奠定了心理基础。
同时,当我们所接受的信息具有翔实生动的细节,且符合一个小事件的因果逻辑时,会增强我们的信任。尽管富于细节的讯息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看似与大脑信息加工的经济模式相悖;但具体而生动的细节与民众的心理预设相结合,谣言被“加工”成了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故事,它降低了认知的复杂性,阅读起来更轻松,毫不费力就能记住,便于我们口口相传。尽管这些更加生动的故事相对于那些更为概括的事件发生的概率更小。但由于其意义完整连贯,我们往往会高估它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