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阴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因素体阴虚,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伤阴,心肝之阴耗伤所表现出来的心悸不宁,心烦少寐,舌红,苔少,脉弦细数的一类病证。常见于瘿气。
病因
素体阴虚,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伤阴,心肝之阴耗伤。
临床表现
心悸汗出,多食易饥,消瘦,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手颤,眼突颈胀;或饥不欲食,口干;或头晕乏力,目干而赤,胸胁胀满;或女子月经衍期,量少,闭经;舌质红,舌体小,或舌体颤动,苔少,脉弦细数。
辩证要点
火邪伤阴,心阴亏损,则见心悸失眠,五心烦热。心阴虚,心液不守而汗出。肝阴虚,肝血不足,则见烦躁,头晕,目赤而干,胸胁胀满及月经衍期,量少,闭经等。阴虚风动则见肢动手颤。心肝虚,胃液亦不足,多食易饥,或饥不欲食。消瘦为水谷虚少,阴液不足之征。眼突颈胀为阴虚痰结所致。舌质红,舌体小,或舌体颤动,苔少,脉细或弦细或弦细数为阴虚及阴虚内热之征。
常用中药
生地、沙参、玄参、麦冬、天冬、人参、茯苓、当归、枸杞子、丹参、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远志、朱砂。
常见病
瘿气。
预防调护
1、因水土失宜所致者,应注意饮食调摄。
2、患者应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志内伤。
3、在病程中,要密切观察瘿肿的形态、大小、质地软硬及活动度等方面的变化,如瘿肿经治不消,增大变硬,应高度重视,防止恶变。
转归预后
在本病的病变过程中,常发生病机转化,如火热内盛,耗伤阴津,导致阴虚火旺之候,其中以心肝阴虚最为常见。重症患者则阴虚火旺的各种症状常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当出现烦躁不安、高热、大汗、脉疾等症状时,为病情危重的表现。若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坚硬,结节高低不平者,可能恶变,预后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