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腹之患(拼音:xīn fù zhī huà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
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一年》。
吴将伐齐,越子率其众以朝焉,王及列士,皆有馈赂。吴人皆喜,惟子胥惧,曰:“是豢吴也夫!”谏曰:“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于我。夫其柔服,求济其欲也,不如早从事焉。得志于齐,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越不为沼,吴其泯矣。使医除疾,而曰:‘必遗类焉’ 者,未之有也。《盘庚之诰》曰:‘其有颠越不共,则劓殄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邑’,是商所以兴也。今君易之,将以求大,不亦难乎!”弗听。使于齐,属其子于鲍氏,为王孙氏。反役,王闻之,使赐之属镂以死。将死,曰:“树吾墓槽,惯可材也。吴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盈必毁,天之道也。”(春秋·
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一年》)
公元前494年,吴王
夫差率兵大举进攻越国,一路上势如破竹,一直攻至越都会稽。越王勾践走投无路,只得向夫差屈膝求和。越国谋臣文种买通吴国大臣伯嚭与夫差极力周旋,终于让夫差动了怀仁之心,决定不灭越国。当时吴国首辅大臣
伍子胥一再对吴王进谏说:“越王能忍辱负重,大王不把他消灭,将来一定会后悔的。”但是吴王并未听从,越国得以保存。勾践率王后与范蠡入吴为奴。勾践在吴国为奴的时候,放下了所有的尊严,像羔羊一样温顺,博得了夫差的怜悯和同情。有一次夫差生病了,勾践的随从范蠡抓住良机,让勾践为夫差尝粪而寻找病源,此举彻底感化了夫差,从而释放了勾践。回到越国的
勾践,表面上对吴国依然必恭必敬,但他在八位大臣的辅助下,却在积极筹备战争。
公元前484年,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准备攻打齐国。勾践率其臣属带着厚礼前来晋见,吴国上至君王下至大臣都得到了馈赠。吴国人很高兴,只有伍子胥深感忧患,他说:“这是在用利益诱惑人,将危害吴国呀。”于是,他进谏吴王说:“
越国是
吴国严重的隐患,两国同处一地,越人对我们用心不良。如今,他们表面臣服,其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不如先下手为强,尽早灭掉他们。如果征伐齐国成功,也如同得到了一块像石头一样的田地,是无用之物。可如果我们不把越国变成沼泽,吴国必受其害。这就好像求医生治病,却说‘留下病根’一样,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盘庚》说:‘不能与猖獗叛逆者共存,要用灭族的酷刑使他们不能留下后代,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种族不断繁衍下去’,商朝因此兴盛了。如今您却反其道而行之,想用这样的方法成就霸业,岂不是很难吗!”
吴王夫差没有听从他的劝谏,把伍子胥派到了齐国。伍子胥到了齐国后,将儿子委托给齐国的鲍氏,并让他改姓王孙氏。伍子胥回国后,吴王知道了这件事,就赐给伍子胥属镂宝剑,让他自己了断。伍子胥临死前说:“在我的坟墓上种植檟树,檟树可以成为栋梁。吴国可能要亡国了!不超过三年,吴国就会衰竭。骄必败,这是常理啊。”
公元前494年终于大败越国,夫差打败越国报了父仇之后,便偏听受了越国贿赂的太宰嚭的意见,同伍子胥发生了矛盾。伍子胥认为,越国邻近吴国,是心腹之疾,应该坚决灭掉;而夫差听信太宰嚭的谗言,认为越国已被击垮,并且很驯服,不必防备了,从而导致越过灭了吴国,夫差也自杀身亡。从故事中可以看出,隐藏在内部的危害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陈蕃传》:“寇贼在处,四肢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
西汉·
刘向《战国策·赵策一》:“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近吕布以兵败投之,备使居于小沛;若二人同心引兵来犯,乃心腹之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