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颅跳鼠
跳鼠科动物
心颅跳鼠是啮齿目跳鼠科动物。
简介
害鼠名心颅跳鼠   
害鼠学名Salpingotus crassicauda Vinogradov   
害鼠别名肥尾跳鼠   
形态特征
含有较为丰富的皮下脂肪,向尾端逐渐变细。尾末端毛较长,但不形成毛束。体背沙黄灰色,头及体侧毛色较背毛色淡;吻端、腹面及前后肢内侧纯白色;尾沙黄色,尾上面较尾下面色深,尾端长毛浅褐色,触须白色,少数黑色;壳内外均被白色短毛。头骨较三趾心颅跳鼠小,略呈三角形,颧弓纤细且不甚外突,腹面突起短,其长不超过颧弓后部长度之半;顶骨长度显著短于其宽度,顶间骨消失,听泡及乳突部特别扁平,并强烈向后延伸,故头骨后缘有一深的凹陷,下颌宽短,喙状突小,在关节突与角突之间有一三角形的板状突起。上门齿前面浅黄色,前臼齿一枚,形状和第三臼齿相似,均为圆柱状,且小。第一、二臼齿体积较大,形状与三趾心颅跳鼠相似。   
生态特征
栖息于本省偏西北的马鬃山山地荒漠多蒿类及白刺景观,胃含绿色植物,夜间活动。   
分布范围
省内见于肃北马鬃山区;国内分布于内蒙古西部及新疆;国外分布于蒙古苏联东哈萨克斯坦的斋桑盆地。   
防治方法
可采用化学防治和人工捕打两种灭鼠方法。采用化学防治时,用毒饵或熏蒸的方法都可收效。人工捕打分为两种方法,一是挖洞法;二是火诱法:在其密集地区,无月的夜晚,点燃火堆,当跳鼠发现火光后即会前来。此时,人们可手持树枝等工具紧贴地面横扫其足,使其腿部受伤,不能跳跃,乘机捕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2 17:20
目录
概述
简介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