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幼子》是
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本诗主要讲述了远在异乡的杜甫触景生情感慨孤独、思念儿子的情感。
作品原文
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 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 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 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
注释译文
【鹤注】此至德二载春,公在长安作。公幼子宗武,小名骥子。
骥子春犹隔①,莺歌暖正繁②。别离惊节换③,聪慧与谁论④。
涧水空山道⑤,柴门老树村⑥。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⑦。
(此章,情景间叙。莺歌节换,言景。子隔谁论,言情。涧水柴门,家在鄜州之景。愁睡晴轩,长安思子之情。春犹隔,自去夏离家,至春犹隔也。【赵汸注】本是听莺歌而忆幼子,起用倒叙法,即所云“恨别鸟惊心”也。)
①《北史》:裴宣明二子景鸾、景鸿,并有逸才,河东呼景鸾为骥子,景鸿为龙文。
②【黄生注】莺歌,暗比学语之儿。乐府古词:“花笑莺歌咏。”卢照邻诗:“莺啼知岁隔。”
③苏武诗:“良友远别离。”鲍照诗:“何言淹留节回换。”
④诸葛武侯《与兄瑾书》:“瞻今八岁,聪慧可爱。”
⑤《尚书》孔安国传:通道所经,有涧水坏道。魏征诗:“空山啼夜猿。”
⑥曹植诗:“柴门何萧条。”《抱朴子》:“午日称仙人者,老树也。”
⑦桩康《与山涛书》:“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生注】俯字善画炙背之态。何逊诗:“晴轩连瑞气。”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