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同道合
汉语成语
志同道合(拼音:zhì tóng dào hé)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成语出处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乃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志同道合”。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恃才傲物,狂放不羁,一直与哥哥曹丕不和。曹操死后,曹丕废掉汉献帝,自己做了皇帝,就是魏文帝。曹植被封为东阿王,为此他经常暗自怨愤,觉得自己虽有满腹才学却无用武之地。
被封为东阿王后,曹植曾上疏谈论自己对举贤任能的看法,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以前商汤时的伊尹,本是个下贱的陪嫁佣人;周文王时的吕尚(即姜子牙),原是个地位低下的屠夫、钓鱼人。他们后来都成为栋梁之臣,并为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这说明汤武、周文王等君主能任用志同道合、足智多谋的贤能人啊!”
曹植上疏的内容虽然很中肯,但因曹丕对他有成见,并没有重视他的上疏,相反还设下“七步成诗”的阴谋,打算除掉他。后来,曹丕虽然经七步逼诗后,为兄弟之情所感动,放弃了除掉曹植的打算,但仍一直压制着曹植,曾多次变动他的封位。曹植始终为此郁郁寡欢。他多次想和曹丕面谈,但却一直遭到拒绝,最后抑郁而终。
成语寓意
漫漫人生路上,遇见一个相互了解的人实属不易,志同道合之人是价值观相似之人,这是两人长长久久相交的关键所在。价值观、人生观上的相似就是心理上的“门当户对”。
志同道合的人,往往能一致地朝着共同的目标携手并进,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以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但能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古人有“择善邻而居”的传统,交友择友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交到一个好的、志同道合的朋友,确实能成为人们宝贵的资源,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甚至会成为前进的目标和动力,所以人们必须慎重地对待“交友这件事,要做到“择善人而交,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让志同道合的朋友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助益者,而不是在犯错道路上的推动者。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志同道合”指志向观点相同,道路一致。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9回:“这句话正是个伤心蒿目之词,不是个志同道合之语。”
闻一多《杜甫》:“两人起先虽觉得志同道合,后来子美的热狂冷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7 08:29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