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村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陵镇,在北京西南130公里永宁山下,位于泰陵东北一华里处,近依泰妃园寝,清西陵环陵旅游公路沿村而过
历史渊源
忠义村清朝时是泰妃园寝的内务府营房,始建于1730年。修建这座内务府营房的缘由要从雍正皇帝建泰陵说起,清代妃嫔自康熙朝以后,除了个别受宠的皇贵妃附葬皇帝陵寝,或因为儿子继承了皇位而被尊为皇太后的嫔妃,需为其单独修建陵寝安葬,其余的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七个等级的妃嫔,均在帝陵附近择墓地,集中建妃园寝。依着这一传统,雍正帝于1730年选定万年吉地的同时,将忠义村选定为了众妃嫔的墓址。按封建等级制度,既然要修建妃园寝,就要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内务府营房便应运而生。
清西陵开建后,为了保护上吉之壤,清政府在陵寝的东南西三面修建了42华里长的风水墙,墙外每隔三里共栽种了587棵红椿;红椿外每隔40步立白椿,白椿外10里再立青椿。界椿间用黄丝绳连接,椿上悬挂禁牌。青椿外再开20里官山,立界石上刻“禁地官山界石,严禁百姓过往。”因此,对于世世代代耕种于此的汉人来说,官山内是何种洞天他们一无所知。若是揭开官山曾经的神秘面纱,你会惊讶地发现,其中竟然是一个完备而精密的小社会。不仅有上至贝勒一级的王爷,还有大量负责陵寝维修和祭祀的人员,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到礼部库房领取、送还祭祀时使用的各种金银器皿,制作祭陵用的各种供品,熬制奶茶,启闭宫门、殿门,打扫地面,支放雨搭,燃熄灯火,请送神牌,摆放桌张,递献奶茶,管理树木。当时设主事一人,副管领一人,执事人役三十名。虽然统称为守陵人,但内部分工极细。糖匠、面匠、酱匠、粉匠、酒匠等,还有养牛、养羊、养鹰、养马的……一个“工种”一干就是一辈子。
因为泰妃园寝在营房的西边,所以营房内每户两间东房和两个南北耳房都是坐东朝西的,各户的大门楼也是朝西的。建筑形式是清水脊,阴阳瓦硬山,房后有两个平地砌起的烟筒,西、南门里四面都有打更人行走的更道。正对南门北胡同靠北大墙处有一座真武庙,面积约六十平方米。真武庙在1937年以后,因年久失修已坍塌无存。南门东侧建有一座关帝庙,面积约20平方米。关帝庙两旁有一副木质阳刻的对联,上联是:汉室恨三分扶得住百年社稷,下联是:桃园尊一结解不开万世肝肠。民国年间改村制时,因为这里建有关帝庙,关羽被人们视为忠义的表率,所以后来人们将村子定名为“忠义村”。
特色文化
忠义村共398人,均为满族。村子周围是一道城墙式的围墙,砌墙的青砖都是乾隆年间的老砖,不少砖上有砖窑的戳记。由于最早来到这里的官差人,多为满族正黄、镶黄、正白“上三旗”,村内的街道象征性地规划为“上”字形。营房的围墙用青砖垒砌,高约3米,宽1米。围墙只有两个出入大门,一朝南,一朝西,古朴庄严,为清西陵各营房之独具。更有意味的是,北京的四合院坐北朝南,而这里青砖蓝瓦的“大东房”则一律坐东朝西,面向皇陵,表示对安寝在皇陵中的帝王们的朝拜之意。
清西陵各营房村各具特色,忠义村最有特色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则是“摆字龙灯”。村民舞动分成13节的龙灯,可以摆成“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等多种祝福的文字图案,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摆字龙灯产生的年代无文字可考。据传,摆字龙灯原是清朝乾隆年间成立泰陵衙门时由承德避暑山庄带来的,距今已有280余年的历史。起初是整龙,后为纪念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而断成十三节,用细绳和三个竹环紧紧相连,另加领龙绣球1个。
龙灯的每节龙身长1.2米,直径约0.5米,节中央固定一个把手,内设三环套月式蜡烛签3个。龙身外罩为绘有龙鳞、龙爪的龙衣。摆字龙灯由14人表演,其中蜘蛛(引龙人)一人领舞,另13人分别持龙头、龙身、龙尾摆字。蜘蛛动作灵活、滑稽,与其他龙灯的绣球相同,只是在绣球上画蛛网和黑蜘蛛,有降妖避邪的内涵。表演常在晚上进行,舞动时先把周围的光线全部暗下来,伴随着锣鼓镲铙的伴奏,如一条火龙翩翩起舞,不断变换队形摆出汉字,组成吉祥祝福的词句。
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初年,摆字龙灯是西陵守陵衙门拜年时的表演,舞龙者均为守陵人员。摆字龙灯也时常进皇宫表演,并多次受过皇封,慈禧太后曾赏赐龙衣两套、红蜡烛三箱。20世纪20年代以后,清西陵守陵机构瓦解,守陵人员转为农民,摆字龙灯才真正成为表达农民意愿的舞种。
旅游特色
忠义村以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民俗休闲度假村。该村村民整理了20多道满族民间特色菜,如八大碗、杀猪菜、蒸羊羔、鹿尾等,均很受游客欢迎。如今“兵营食谱满家乐”已成为当地农家游的金字招牌,经营满家乐的有80余户,并注册有“满家乐”商标。
所获荣誉
2023年3月,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