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运动是
华北地台早古生代一次重要的区域性构造运动。研究认为怀远运动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
中寒武世张夏期→早奥陶世大湾期)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山子组
白云岩形成→隆起剥蚀→马家沟组底部同生
构造角砾岩的形成→滑褶带的产生等四个阶段。
“怀远运动”是李四光先生于 1939 年创立的, 原指发育于皖北早 、中奥陶世地层之间的
平行不整合现象 。另有一些地质学家在不同地区提出不同见解,总体可归结为三山子白云岩(∈3-O1s) 跨时地层单位与贾汪页岩(今马家沟组东黄山段的一部分)的平行不连续。从而“一个面”就成了怀远运动的全部内容。
区域地质研究表明,自晚太古代以来,地球处于持续的减速过程中,因而造成
地壳由低纬度向中纬度漂移,由南而北的挤压作用(和由北而南的反作用)就成为区域性应力作用的基本方式。由于应力长时期积累,豫中地区于张夏期末首先隆起,并向四周拓展,造成海水退却,沉积环境由浅海 →潮坪→泻湖,致使灰岩发生
白云岩化。马家沟组沉积标志着从崮山期开始的构造隆起剥蚀阶段的结束。大湾期初海水从东北涌入,迅即淹及华北全区。这一大面积沉降现象,既是奥陶纪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的结果,也是长时期南北向挤压与松驰作用所派生的东西向补偿性收缩的结果。而后不久由东南向西北的推挤作用加强,将尚未固结的东黄山段泥质白云岩角砾岩化。此后转入相对稳定的马家沟组沉积阶段,怀远运动即告结束。
怀远运动发生于张夏期末,延续到大湾期初,是一个长时期的复杂过程。该构造运动经历了海床抬升→暴露剥蚀→震荡性沉积等阶段,其影响范围波及
华北大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