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陵冢
周口市淮阳区境内的墓居
思陵冢位于河南周口淮阳区,是三国时魏封陈王——曹植的墓居。其历史记载见“曹植墓在陈州南三里,魏封陈思王(《河南通志》)。”和“三国魏曹植墓,在淮宁县南三里(《大清一统志》)。”该地由北往南一连四个冢,高度依次为12米、4米、7米、15米,封土面积依次为1656平方米、400平方米、900平方米、3000平方米。思陵冢是最南端的高冢。
墓主人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著名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在诗坛上成就颇高,受到历史上许多名人的高度评价。南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点八斗。”曹植从小聪明过人,10岁能诗文,19岁写的《铜雀赋》名噪一时,为曹操所宠爱,一度考虑立他为太子。由于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曹操最终动摇了对他的信任。
曹操死后,其兄曹丕和其侄曹睿对他忌恨非常,百般迫害。曹丕为了加害曹植,苦苦找不到罪证。一天召曹植上朝,限走七步成诗一首,否则即处以极刑。曹植不加假索,当即吟诗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泪流满面。虽未杀他,却将他封候封王,远离京都而疏之。他虽远离国都,曹丕仍怀疑他结党营私,对他频繁调动,十一年中调动三次,先后封他为雍丘王、东阿王、陈王。曹植多次上书,请求任用,终未如愿。他名为王候,实为囚犯,常常闷闷不乐,最后在陈郁郁而死,年仅41岁。曹植死后,四棺同出,怕的是曹丕对他的尸体不放过,故有四冢。曹植死后,谥号“思”,故后称“陈思王”,其墓称思陵冢。
曹植一生留下许多清韵华章,现存诗约80首,较完整的词赋、散文约40余篇,原有集30卷,多已散佚,其名作《洛神赋》留传至今,久负盛名。他在陈期间,留下《伏羲赞》、《神农赞》两诗。《伏羲赞》曰:“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官名,法地象天。包厨祭祀,罟网渔畋,琴瑟以象,时神通玄。”《神农赞》曰:“少典之胤,火德成木。造为耒耜,遵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被后人传唱。
凭吊情况
明清以来,文人墨客来淮阳游览,都要到此凭吊,并吟诗作赋以示怀念。因此,《淮阳县志》上留下不少诗人的佳作。明代诗人戴昕《思陵墓霭》曰:“望入思陵墓霭长,天涯谁复见曹郎。亭亭古树含春雨,闪闪飞鸦背夕阳。七步才名归寂寞,一回尘梦合凄凉。无端两眼怀人泪,拭向东风漫举觞。”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25 01:50
目录
概述
墓主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