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是针对某一性别的性格特征、外貌、行为、角色的普遍看法或成见。性别刻板印象能够方便人们判断、预测与对方相关的事情,但更多是限制了不同性别人士的发展、职业生涯追求和对生活做出选择的能力;性别刻板印象也是女性和性少数群体健康权、教育权、婚姻和家庭关系、工作、言论自由、行动自由、政治参与和代表权等一系列权利遭侵犯的因素之一。
定义
性别刻板印象是针对某一性别的性格特征、外貌、行为、角色的普遍看法或成见。刻板印象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负面的。正面的刻板印象比如:男性“强壮”、女性“温柔”;男性是“家里的顶梁柱”,女性是“贤内助”等。负面的刻板印象比如:男性“冷漠”、女性“虚弱”等。但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刻板印象,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可能限制多样性、限制不同性别的机会和能力发展等。
历史沿革
1894年,英国性心理学家哈夫洛克·埃利斯(H. H. Ellis)出版《男性与女性》(Maculine et Femenin),标志着性别角色开始成为心理学研究的课题之一。1936年,美国韦尔斯利学院学者约瑟夫·普莱克(J. H. Pleck)提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社会文化所赋予性别的行为规范,这套行为规范便是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印象源于性别角色的分化。不同性别在不同劳动生活中获得不同经验,分工差异产生不同要求,继而形成、衍生有关性别角色的种种规范。
2012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学者卡罗尔·林恩·马丁(Carol Lynn Martin)等人针对学前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指出,学校与家庭生活是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主要来源;在3~5岁阶段,儿童已经出现性别刻板印象,如选择玩什么玩具、做什么活动。
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形式
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穿着、外貌与行为、性格、家庭和职业选择上。穿着方面,如男性应留寸头、不能戴首饰、不能化妆;女性要留长发、穿裙子、化妆。外貌与行为方面,如男性应高大、强壮;女性应瘦弱、文静、温柔等。性格方面,如男性具有攻击性、强硬;女性情绪化、敏感。家庭方面,如女性要照顾孩子、做饭;男性主要负责赚钱。职业选择方面,如女性更适合当老师、护士、秘书等职业。男性更适合工程、数学、物理等领域的职业。
性别刻板印象时有成为社会热议话题。比如,2018年山东春晚中,小品《海的誓言》里一位丈夫解释自己为什么爱妻子,说:“老婆又便宜又好用,比保姆性价比还高,怎么能不爱?不爱她,就没人帮我干这些活了呀。”谈论女性似乎在谈论物品,同时认为妻子应该主要承担做家务的责任。2020年全国两会提案中,一位政协委员建议幼儿园增加男性教师,理由是为了解决“男性女性化问题”。这位委员认为,不符合“阳刚”性别刻板印象的男性是“娘炮”,同时试图在教育中巩固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造成的影响贯穿人生各阶段。比如从学生时代到求职,对男性和女性的能力判断都会因刻板印象而出现差异。
学生阶段,性别刻板印象导致女性在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被视为不如男性优秀,获得机会的可能性受限。比如,2012年,美国学者科琳娜·莫斯·拉库森(Moss-Racusin CA)等人研究性别刻板印象对大学工作人员的影响,结果显示,即便简历和申请信相同,申请者的性别会导致工作人员对申请者做出不同的评价,影响其获得机会的可能性。2016年,美国学者丹尼尔·格伦斯潘(Daniel Z.Grunspan)等采用社交网络分析,研究性别刻板印象对生物学专业学生的影响,发现即使是在女性的成绩实际较高的情况下,男性也被认为更为优秀。
男性和女性进入职场之后,性别刻板印象影响到人们如何评价男性和女性的工作表现。2014年,美国学者莉莲·麦克奈尔(Lillian MacNell)等研究性别刻板印象对教师评价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教师使用男性的名字而不是女性的名字,对在线课程期间教师行为的评价会高出近整整一个百分点。这些由性别刻板印象所引发的评价差异,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职业发展和收入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女性比男性获得晋升或获得高级职位的可能性更低。
性别刻板印象对自我评价的影响
刻板印象会影响人们的自我评价。在不断接触性别刻板印象的过程中,人们会逐渐内化刻板印象,使之成为个人自我评价的一部分。
2018年,美国学者凯瑟琳·科夫曼(Katherine Coffman)等研究性别刻板印象对学生自我能力评价的影响,要求参与者猜测他们在随机分配的一个测试中的表现,并预测自己在同组测试中的排名,随后研究人员向参与者提供了关于他们的表现的反馈。研究发现,在刻板印象认为男性或女性不擅长的科目上,男性和女性的自我评价都会下降。
2019年,美国学者佩德罗·波达洛(Pedro Bordalo)和凯瑟琳·科夫曼(Katherine Coffman)等再次针对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人评价的影响设计研究,发现即便在收到积极反馈的情况下,女性在如数学等某些科目上仍不如男性自信。研究中,参与者完成了一项计时测试,测试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的认知能力:科学、算术推理、数学知识、机械理解和组装物体。随后参与者猜测自己的正确答案总数,以及比较自己与其他人的表现。一位女性的分数实际上与男性的分数相同,但她估计自己的分数低于实际得分。研究人员根据二者差值计算得出p值小于0.01,统计学上认为这是一个显著的差距(p值由统计学显著性检验方法得出,一般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P<0.01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为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即使是在向参与者反馈其表现之后,这种性别差距仍然存在。研究人员针对这种差距进行另外一项测试后,发现差距存在的原因是短期的反馈无法动摇参与者固有的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对性少数群体的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是性别矩阵(又称“异性恋矩阵”)的重要一环。下表为性别矩阵主要概念的体现。
性别矩阵出自美国后结构主义学者朱迪斯·巴特勒(Butler Judith)的著作《性别麻烦》,指异性恋霸权社会预设了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欲之间有因果关系,对于生理性别的划分是一种基于“常规”的男女二元法,人们的行为也根据ta们的生理性别而有了“规范”。在这样一个矩阵里,生理上是女性的人被期待做一些符合“女性气质”的事,而生理上是男性的人则被期待拥有男性的“男性气质”。因此就产生了“女性(生理)=阴柔,男性(生理)=阳刚”的性别刻板印象,同时ta们之间的关系被“异性恋”所连结,使得“异性恋”成为了一种强制制度而存在。
当个体的性别认同、性别表达或性倾向不符合性别矩阵,会被视为“越轨”,挑战了性别刻板印象,可能会因此遭到歧视和暴力。2000年4月20日,就读于台湾地区屏东县高树国中的叶永志被发现倒卧在厕所血泊中,不治身亡。叶永志确切死因不明,但他长期因为阴柔气质受到校园欺凌,被嘲笑为“娘娘腔”、“变态”。叶永志事件而后也催生出台湾地区《性别平等教育法》。
性别刻板印象也影响针对性少数群体的评价,如认为男同性恋都比较女性化、“精致”,女同性恋都比较男性化、是“假小子”等。性少数群体内部也受到性别刻板印象影响:如具有明显阳刚气质的男同性恋鄙视具有阴柔气质的男同性恋,具有男性气质的女同性恋会被排斥。而这些又都会衍生出歧视和暴力。性别刻板印象无助于人们对于个体多元化的认知,因此消除刻板印象势在必行。
性别刻板印象对法律政策执行的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也影响着法律政策的执行。例如,由于“男性应主要负责赚钱而不是育儿或者照顾子女”的刻板印象,即便有较完善的育儿假制度,男性仍较少参与育儿。2017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份关于世界育儿支援政策报告显示,在男性育儿假制度排名第一的日本,每20名日本父亲中只有1名休育儿假;在男性育儿假制度排名第二的韩国,实际使用假期的父亲只占所有休假父母的六分之一。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
我国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涉及到与性别平等相关的内容,这些法律法规共同保障我国公民在各方面均享有平等的合法权益。
《宪法》(2018修正)
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四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民法典》(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的总则编中,明确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平等法律地位,且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人格权编中,针对不同方式的性骚扰,以及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的情形有相关限制和惩罚。
婚姻家庭编中,明确规定:我国实行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婚姻基于双方完全自愿;缔结婚姻的双方在家庭中地位平等,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都有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保护的权利和义务;在家庭事务上承担较多义务的一方有权在离婚时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对于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各类共同财产,双方均有平等的处理权。继承编的第一千一百二十六条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
《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2020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2020修正)中第七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女性代表,并逐步提高女性代表的比例。
《教育法》(2015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修正)规定,公民不分性别,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且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第四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劳动法》(2018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不因性别而受歧视;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女性的工种或岗位外,用人单位在录用职工时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性或提高对女性的录用标准;工资分配应实行同工同酬。
《就业促进法》(2015修正)
第三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第二十七条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
《农村土地承包法》(2018修正)
第六条
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15修正)
第三条
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应当与增加妇女受教育和就业机会、增进妇女健康、提高妇女地位相结合。
第二十二条
禁止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和不育的妇女。
禁止歧视、虐待、遗弃女婴。
《妇女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全文基于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规定女性与男性享有的平等权益。
《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
第三条
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民族、种族、性别、户籍、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等受到歧视。
第四十条
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预防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对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等违法犯罪行为,学校、幼儿园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遭受性侵害、性骚扰的未成年人,学校、幼儿园应当及时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教育部门针对大中小学阶段的性别教育的相关规定,出现在健康教育政策以及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中,主要从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方面予以体现。具体内容为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与他人,接受和参与全面性教育。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水平四(初中阶段)
心理健康
水平五(高中阶段)
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中的原则和方法,做到主动、诚恳、公平、谦虚、宽厚地与人交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初中年级
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
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
《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
七、掌握正确的生殖与性健康知识,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预防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
(一)接受和参与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对性与生殖健康的认知水平,提升保护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责任意识。
全面性教育中相关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3。性别刻板印象是针对某一性别的性格特征、外貌、行为、角色的普遍看法或成见。消除性别刻板印象,树立性别平等观念,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相关的学习目标主要出现在核心概念3“理解社会性别”下的第1个主题“社会性别及其规范的社会建构”、第2个主题“社会性别平等、刻板印象与偏见”、第3个主题“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内容贯穿5~8岁、9~12岁、12~15岁、15~18岁以上四个年龄段,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核心概念3:理解社会性别
主题1:社会性别及其规范的社会建构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了解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间的差异十分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要点:家庭、个人、同伴和社区都是了解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信息来源
学习者将能够: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社会与文化规范以及宗教信仰都是影响社会性别角色的因素
学习者将能够:
要点:每个人看待自己的社会性别或向别人描述自己的社会性别的方式都是独特的,应该受到尊重
学习者将能够: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规范影响人们的生活
学习者将能够:
要点:恋爱关系可能会受到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
学习者将能够:
要点:敢于挑战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性别偏见很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主题2: 社会性别平等、刻板印象与偏见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每个人都同样有价值,不论其属于何种社会性别
学习者将能够: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在家庭、朋友、恋爱关系、社区和社会中存在着社会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差异
学习者将能够:
要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会导致偏见和不平等
学习者将能够: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影响了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的人被对待的方式,也影响了他们所能做出的选择
学习者将能够:
要点:社会性别平等可以促进与性行为和人生规划有关的平等决策
学习者将能够: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社会性别不平等、社会规范和权力差异会影响性行为,并可能增加性胁迫、性虐待和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的风险
学习者将能够:
主题3: 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了解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和寻求帮助的途径非常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所有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错误的,是对人权的侵犯
学习者将能够:
要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可能是暴力和歧视的根源
学习者将能够: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任何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无论施暴者是成年人、青少年还是权威人士
学习者将能够: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每个人都有责任倡导社会性别平等,并公开反对侵犯人权的行为,包括性虐待、有害行径和其他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
学习者将能够:
如何从教育的角度看待性别刻板印象
家庭
父母应尽力减少性别刻板印象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非传统性别角色的书籍和电影,如关于女性政治家、运动员和科学家的书籍和电影,关于男性教师、舞者等的书籍和电影。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尝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父母应教导孩子识别学校中、电视上或购物时出现的性别偏见。父母还应注意为孩子挑选相对中性的玩具,以鼓励孩子去探索自身潜能;鼓励孩子去参加各种运动,不受限于性别刻板印象里男女孩适合的运动,如鼓励女孩去踢足球、打篮球,鼓励男孩学习跳舞等。
学校
学校应为学生创造不受性别刻板印象限制的环境。学校应将性别观点纳入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培训以及学校课程;鼓励更多女孩学习理工科课程及从事相关职业;鼓励更多男孩参与幼儿教育和保育等相关工作。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的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
媒体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媒体性别敏感指标》(Gender-sensitive indicators for media: framework of indicators to gauge gender sensitivity in media operations and content)指出,媒体是人们的信息、观念和意见的一个主要来源,媒体能够宣传、保持或者改良人们的性别刻板印象。媒体在消除性别刻板印象过程中应发挥关键作用。
媒介组织内部应保证决策层的性别平衡,为媒介工作者提供性别平等的工作环境。媒介组织应对新闻时事、商业广告信息进行监测,并进行性别分析,避免使用性别刻板印象图片、语言等。媒介组织应积极报道相关问题,提高社会意识,比如报道针对女性的性别暴力。
相关政策制定
去性别刻板印象相关政策要涵盖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包括媒体、学校课程和职业指导、劳动市场等。法律、政策和法规应提高对妇女的保护程度,积极解决家庭暴力、性骚扰、同工不同酬等问题,要求雇主提供更加平等的工作环境等。政府机构还应设立去性别刻板印象的宣传教育项目,并投入专项资金。
与性别刻板印象相关的常见疑问
常见疑问1:男性阳刚、女性阴柔的分类是基于男女的生理差异吗?
答:现有科学研究显示,男女间的相似多于差异。
例如,特定激素与特定行为之间并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以睾丸激素为例:这种激素往往被视为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前兆,但它也可以引起亲社会行为和关怀。另外,激素的变化不仅取决于性别,还取决于重要的生活事件和情境体验。以男性和女性催产素水平变化为例:在第一个孩子出生6个月后,男性和女性的催产素水平出现同样的增加,这有助于人们适应新环境下的关爱需求。此外,没有证据表明男性和女性的大脑构造有明显差异。研究人员扫描1400多个人类大脑后,发现男性和女性大脑中组织(灰质、皮层)的性质、体积或脑区间的连接并无明显不同。而且,上述研究普遍观察到,女性个体之间、男性个体之间的差异要大于女性群体和男性群体之间的差异。
常见疑问2:现实中女护士更多,在家照顾孩子的也多是女性,所以女性更适合照顾工作吗?
答:不是。“女性更会照顾人”的刻板印象,一直阻碍男性进入护士行业;另有研究显示,男性护士面临着四大刻板印象——“不太聪明,当不了医生”、“娘娘腔”、“是同性恋”、“潜藏的流氓”。全职承担家务的男性也会担上“没出息”、“吃软饭”的骂名。可以看到,“女性更会照顾人”阻碍着男性进入传统观念中“女性主导”的行业领域,男性和女性的表现无从进行比较。
常见疑问3:因为认为女性细致耐心,所以女性在幼儿教师等行业有很多就业机会。性别刻板印象也不都是不好吧?
答:在传统认为女性占优势的行业里,性别刻板印象仍然束缚着女性。相比起同在一个行业的男性,女性的职业发展受限,薪资方面的性别差异明显。以护理行业为例,2019年,英国进行的一项研究,分析了2009年至2017年期间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中9845名专科高级护士的职位,结果显示,与女性护理人员相比,男性在整个英国的高端护理岗位上所占比例过高;男性达到较高薪段所需的时间较少,而且他们的晋升速度也比女性更快——男性达到薪级7所花时间平均要比女性早4年;男性达到薪级8B所花时间平均要比女性早7年。这和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人们如何评价男性和女性的工作表现有关。
常见疑问4:男孩喜欢布娃娃,女孩喜欢玩具枪,父母应该制止吗?
答:不应该。玩具设计师对游戏过程、玩具使用方式设定的程序往往融入固定性别刻板印象;父母为儿童挑选了性别化玩具,儿童又通过玩耍,潜移默化地认知、体验、巩固与其生理性别一致的性别角色。如女孩玩布娃娃,要体贴入微、照顾周到,体会为人母的角色。这些带有强烈性别身份或带有典型性别刻板印象特点的玩具,会抑制儿童心理与社会发展的潜能。父母为儿童选择那些中性的、弱化性别刻板印象的玩具,更有利于孩子去探索自身的潜能。
常见疑问5:女生是不是不适合学理科?
答:不是。以男女在理科学习的基础——数学科目上的表现为例。浙江省2006年~2014年高考男女生单科成绩的数据显示,女生在文科数学上保持较大的优势,在理科数学上也和男生旗鼓相当。另外,2009年、2012年、2015年,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对我国15岁学生阅读、数学、科学能力评价研究项目中,中国学生数学表现总体上没有性别差异。女生无论在国内高考还是国际测试里,数学能力都与男生相当。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进行相关内容的教育
全面性教育中虽没有明确提及性别刻板印象的概念,但消除刻板印象、实现性别平等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幼儿园性教育中相关教育内容
根据《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给出的学习目标,幼儿阶段关于性别平等的教育主要集中在接纳差异、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视上。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全9册)中,《多彩的幸福》《欢乐的六一》两册中都涉及性别平等相关的教育内容。
《多彩的幸福》一册讲述了四个主人公的生活,让幼儿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打扮、生活。比如绘本中的麦克斯姐虽然是女性,但也可以选择留短发或者穿裙子。本册旨在引导幼儿认识到不同性别、职业、喜好的人都能拥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帮助幼儿认识人与人的差异、尊重不同。
《欢乐的六一》一册主要帮助幼儿意识到不同性别都有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权利,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欢飞机,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旨在培养幼儿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接纳自己感受的意识。
小学性教育中相关教育内容
小学的性教育不再单纯局限于广义上的尊重差异,而是进一步认识讲解性别平等的内容。
初中性教育中相关教学内容
在了解性别平等含义的基础上,初中生将认识到对社会性别和性倾向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影响了具有不同社会性别、性倾向和性别刻板印象的人被对待的方式,也影响了他们所能做出的选择。同时,初中学生也会学习社会性别、性倾向、性别表达平等可以促进与性行为和人生规划有关的平等决策。在掌握这些知识、态度和技能之后,初中生将有能力打破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刻板印象,并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如何影响自身观念和偏见。
典型案例
玫瑰少年:叶永志事件
2000年4月20日,就读于台湾地区屏东县高树国中的叶永志在上课时间提前离开去上厕所。后被发现倒卧在厕所血泊中,送医后隔天不治身亡。
叶永志确切死因有不同医学判断,但他长期因为阴柔气质受到校园欺凌却是事实。叶永志母亲描述,叶永志很温柔,喜欢编织和烹饪。而这种性别气质导致他被班级同学嘲笑为“娘娘腔”、“变态”,甚至被强行脱下裤子。他只能在上课时间去厕所。
叶永志事件引起台湾地区社会对性别教育的反思及讨论,并促使台湾地区《性别平等教育法》修订出台。
相关影片
隐藏人物(2016)
影片信息
导演:西奥多·梅尔菲(Theodore Melfi)
编剧:艾莉森·施罗德(Allison Schroeder) / 西奥多·梅尔菲 / 玛戈特·李·谢特利(Margot Lee Shetterly)
主演:塔拉吉·P·汉森 (Taraji P. Henson)/ 奥克塔维亚·斯宾瑟(Octavia Spencer)/ 加奈儿·梦奈(Janelle Monáe)/ 凯文·科斯特纳(Kevin Costner)/ 克斯汀·邓斯特(Kirsten Dunst)/ 吉姆·帕森斯(Jim Parsons)
类型:剧情 / 传记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2016-12-25
片长:127分钟
又名:NASA无名英雌(港)/ 关键少数(台)
剧情简介
三名非裔女性凯瑟琳(塔拉吉·汉森饰)、多萝西(奥克塔维亚·斯宾瑟饰)、玛丽(加奈儿·梦奈饰)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兰利研究中心进行与水星计划相关的计算工作,期间三人时常因肤色和性别受到刁难和歧视,但她们仍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最终三人帮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1962年2月,让约翰·格伦成为美国首位进入地球轨道的太空人。
教育意义
说到冷战时期美苏的太空竞赛,人们联想到的更多是一代又一代的飞行器、家喻户晓的宇航员,还有“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的激动人心的话语。但是,这背后却有许多像凯瑟琳这样,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其他国防、军事等重要部门工作的普通女性。她们在当时,是实实在在的“隐藏人物”。
在战时,由于男性劳动力的缺乏,大量女性走向了工作岗位,其中也包括受过教育的、从事脑力工作的女性,她们被称为“人肉计算机”(Human Computer)。她们的工作十分辛苦,拿到的薪水却比男性要低很多——更别提有色族裔的女性所受到的双重歧视。
长期以来,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领域,强调的都是“竞争”、“独立”、“个人英雄主义”等所谓男性气概,孩子们从小到大的偶像往往都是“打败一切竞争者而胜出的英雄”,并且往往是男性。然而凯瑟琳却一直都是谦逊而低调的。她说,“我们从来都是在团队中工作,从来不是一个人”。
影片通过讲述三位女性“人肉计算机”不顾性别刻板印象和种族偏见,追求科学梦想,成功把宇航员送上太空的故事向观众传达:女性和男性同样可以胜任脑力和科学工作,不论什么性别都有实现梦想、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权利。
时时刻刻(2002)
影片信息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Stephen Daldry)
编剧:戴维·黑尔(David Hare) / 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 / 朱丽安·摩尔(Julianne Moore) / 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 / 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托妮·科莱特(Toni Collette) / 克莱尔·丹妮丝 (Claire Danes)/ 杰夫·丹尼尔斯(Jeff Daniels) / 斯蒂芬·迪兰(Stephen Dillane) / 艾莉森·珍妮(Allison Janney) / 约翰·C·赖利 (John C. Reilly)/ 米兰达·理查森 (Miranda Richardson)
类型:剧情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2002-12-27
片长:110分钟
又名:此时·此刻(港) / 小说人生 / 岁月如歌
剧情简介
跨越时空的三个女人,因为一个名字被联系起来——达洛维夫人。
弗吉妮娅·伍尔芙(妮可·基德曼),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的伦敦郊区,正在完成她最后一部小说《达洛维夫人》。游走在虚构与现实生活边缘的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被束缚感,内心甚至渴求着死亡。
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家庭主妇。《达洛维夫人》引起她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才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日复一日的持家生活同样让她萌生自杀的愿望。
克拉丽萨·沃甘(梅丽尔·斯特里普),生活在90年代的纽约,正过着达洛维夫人式的生活。她深爱的朋友理查德,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难以自理。克拉丽萨当着派对的主人,为每个人带来快乐,却难以化解内心的孤单与忧伤。不同的时空里,她们的内心深处,关于死亡的挣扎与抗争,没有停息,时时刻刻。
教育意义
《时时刻刻》敏锐地抓住了《达洛维夫人》的女性主义主题。故事的搭建让不同时空下女性生存的绝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其中对于现实平庸空洞的不甘以及对个性自由的渴望是她们三个所面临的最大的矛盾冲突。女性在当代的父权社会中往往难以发声,对于被安排的命运很多时候下只能下意识接受。但是《时时刻刻》中的三位女性都以不同的方式反抗了自身被赋予的不公的命运。她们叩问自己内心的诉求,了解自我和本我,即便年代时空不同,却都保留了一份面对生活的勇气,找到真实的自己。
相关节日
国际妇女节
国际妇女节(又称“三八”国际妇女节或国际劳动妇女节)是为了纪念妇女权利的运动,设在每年的3月8日的国际性节日。这个纪念日在很多国家也是法定假期。各地社会在国际妇女节亦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
国际妇女节最早出现在20世纪之初的北美和欧洲劳工运动。第一个全国性妇女节庆典出现在1909年2月28日的美国,美国社会党在当日纪念1908年的纽约制衣工人大罢工,女性在这次罢工中抗议恶劣的工作条件。1917年,俄罗斯妇女选择在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公历3月8日)抗议和罢工,她们的口号是“面包与和平”。运动最终为俄罗斯女性争取到了选举权。1921年9月9日至15日,第二届国际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保加利亚代表建议为纪念俄国女工在二月革命中的英勇斗争,把3月8日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从1922年开始,每年的三八节成为国际劳动妇女的节日。
在西方国家,国际妇女节的纪念活动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期间正常举行,但后来一度中断。直到196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才又逐渐恢复。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年开始,每年于3月8日举办活动庆祝国际妇女节。
国际妇女节是庆祝在实现两性平等和赋予妇女权利方面取得进展的盛事,也是批判性地反思这些成就并努力在全世界实现更充分的两性平等的机会,也是认可妇女的非凡作为的日子。
女生节
我国在3月7日还有一个民间节日——女生节。女生节开始于1986年3月7日,当时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经济学院举办了“女生节联欢晚会”。一种关于女生节起源的说法,是高校女生不愿意称自己为“妇女”,但又不想放弃女性节日,于是便过起了女生节。
2016年,“是否需要女生节”等话题持续受到热议。支持者认为,女生节符合女性留恋年华的需求。反对者则认为,女生节依附于男性价值观,将女性分为年轻、貌美、受过高等教育的、被男性所欲的“女生”,和已婚、年长、困于家务、不被男性所欲的“妇女”,女生节会让女性看不到作用于所有女性的性别歧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6 13:40
目录
概述
定义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