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铺师,是一个对于具备办桌这一项专业烹饪技能的厨师的敬称。
词源
在闽南语中,称厨师为总铺、总傅、馔傅、总庖、掌庖,又称屠煮、屠子、刀煮。闽南文化民俗,对具有专业技能的工匠,在称呼后,会加上师(sai),作为一种尊称。
说起办桌,闽南民众并不陌生,就是在自家门前、庙口搭起雨棚垒起灶台,请厨师来做菜宴客。只要不是从小生活在“天龙国”(台湾网友对大台北都会区的戏称)的台湾人,基本对“办桌”话题都能大聊特聊。
台湾中南部人家每逢婚丧嫁娶,都得摆席宴客。这经常办桌的名厨未必在烹饪学校里深造过,但手艺必然过硬,经常带领三五帮手、徒弟走街串巷帮人办桌,久而久之就被尊称为“总铺师”。
在办桌活动中,总铺师负责决定与主导整个宴会的菜色与流程。在总铺师之下,是一般的厨师,通常是跟在总铺师身边的学徒。在专业的厨师之外,还有一些来帮忙切菜、洗碗、上菜、打扫的临时帮佣,台湾南部称水脚,北部则称小工,或女工。
发展历史
总铺师的历史起源不明。台湾民间在喜庆及佳节时,各村庄有一同聚餐的习俗,通常是由村庄居民自行料理,再分享给村庄里的居民。
1970年代,出现了现代的办桌活动,推动这股风潮的总铺师可能起源于高雄市内门区,有位名叫叫汤猪脚的总铺师,他积极训练弟子,等出师后自立门户,让弟子再收徒弟,以这种方式让总铺师快速扩展到台湾各地[1]。至2005年,全区仍有超过150位总铺师,每五户就有一户以办桌为职业。2001年起,台湾交通部观光局将内门的办桌列为“台湾地区十二项大型地方节日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