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社是以民众社团组织面目出现的新型帮会组织,1933年2月25日在上海由杜月笙创立。它的建立是上海青帮势力空前发展的重要标志。
恒社源起上海青帮。青帮是雍正四年间翁岩、钱坚及潘清三人所创的,以“反清复明”为口号的民间组织。后来,上海大亨、青帮龙头杜月笙觉得青帮“开香堂”收徒弟的传统方式已经不适应广收海内“英雄”的需要,也限制各式“英雄”投奔门下。
1932年11月,杜月笙成立其私人组织——恒社。
1933年2月25日,恒社举行开幕典礼。杜月笙任名誉理事长。社名取“如月之恒”的典故,名义上是民间社团,以“进德修业,崇道尚义,互信互助,服务社会,效忠国家”为宗旨,实际上是帮会组织。
杜月笙广收门徒,向社会各方面伸展势力。恒社成员仅限于有社会地位的人。帮会活动的公开化和入帮仪式的简化,使得帮会和社会间开始互相认同。作为一种反社会力量的帮会,开始承认社会的基本秩序,不再以反对社会、推翻政府为目的。
1933年2月至1937年5月,恒社会员增加了4倍多,由130人到564人。在已有较详细名单的402人中,多数为商人和实业家,占54%;其次是政客和政府官员,占24%;再次就是律师、记者、医生、教师等自由职业者,占13%;数量最少的是工会(国民党控制的邮电工会)领导人,占6%;还有军官,占3%。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恒社因为和上海资产阶级、国民党政客、政府官员的联系,成了上海青帮中最有势力的私人组织。
上海沦陷后,杜月笙拒绝与日军合作,逃到香港。
1939年底,杜月笙由港到渝,协助戴笠收罗流亡到后方的各色帮会分子,建立人民动员委员会,成为其主要负责人。随后在重庆建恒社总社,在西南各省发展组织。
1945年9月初,恒社迁回上海、收割旧部,重整旗鼓。这时,由于租界已被收回,国民党势力可以公开活动,帮会的作用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曾经风光无限的恒社江河日下无力回天了。此时恒社在发展道路上并没有什么重要失策,相反,它更加积极地逢迎国民党当局,广泛结交各界人士,大力支持公益事业,希求较好的社会形象。在经营方式上,以杜月笙为代表的一些上层人物甚至逐渐放弃了烟、赌等传统“家业”,转而致力于工商金融等近代经济。但是恒社的衰落,实在是时势所趋,非人力所能挽回。这是因为随着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恒社原有的生存土壤逐渐丧失,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所不能容忍的赘瘤,最终只能被近代化的浪潮所湮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