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主》是
苏珊·桑塔格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63年。
内容简介
小说以法国大学生希波赖特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讲述其在自我感知过程中所感到的苦闷与困惑。因为父亲忙于生意,姐姐嫁人,母亲去世,希波赖特从小就倍尝孤独的滋味,并养成了耽于沉思的习惯。他在省城读到大三,因发表一篇小题大做的哲学论文而退学,并进入一对中年夫妇安德斯夫妇的社交圈。随后,他开始做梦,其沉湎于对梦的思考之中,听凭梦来左右自己的行为。在梦的指引下,他勾引安德斯太太,在安德斯太太的丈夫出差在外的机会与她私奔,希波赖特与安德斯太太在阿拉伯城尽情玩乐,之后他将她卖给一个阿拉伯商人,后来,安德斯太太回来,在“梦”的指示下,希波赖特想杀了她,但是未能成功,且为了补偿对她的伤害,希波赖特将父亲留下的房子赠送给她。之后,因为做梦,其发现自己对婚姻的需要,在老家娶妻,然而妻子因为白血病去世,希波赖特因此在孤独中度过余生。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1958年,苏珊·桑塔格住在拉丁区。拉丁区的每场戏剧表演结束后,观众都针对戏剧情节展开长时间的热烈辩论。这种浸染使她对包括荒诞派在内的法国现代派戏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苏珊·桑塔格开始阅读布勒东和其他超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之后,苏珊·桑塔格受到时代的感染,完成了《恩主》这篇长篇小说。
人物介绍
希波赖特
希波赖特,法国大学生,他对梦的解析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在梦的指引下,他与女主人公安德斯太太成为情人,并与她私奔。之后,其将安德斯太太卖给一个阿拉伯商人,并独自回国。当他得知安德斯太太回来后,试图谋害安德斯太太但未成功,为了补偿对她的伤害,希波赖特将父亲留下的房子赠送给安德斯太太。之后,其在老家娶妻,妻子离世后,他在孤独中度过余生。
安德斯太太
安德斯太太,与希波赖特成为情人,与希波赖特私奔后,听从其安排,被卖给了一个阿拉伯商人。之后,她从阿拉伯城回国,给希波赖特当时的情人莫妮克送去一封信,信中请求莫妮克叫希波赖特第二天晚上去看她。最后也未与希波赖特断了联系。
莫妮克
莫妮克,希波赖特的情人。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恩主》所要表现和揭示的正是世界和人生之荒诞的主题,小说的重点旨在强调个人的精神自由以及对生活自由选择的权利。主人公希波赖特经历的是一场梦里人生。他游离穿梭于梦与现实之间,热衷于演绎梦中的各种角色,但同时也承认“谁可能参与到别人的梦里去呢”,他的这种梦的排练俨然构成了他梦里人生荒诞的一幕。在梦的指引下,希波赖特的世界变得没有规律,没有因果关系,甚至不可理喻。然而,这恰恰体现了存在主义文学力图揭示的基本主题——世界和人生之荒诞。与此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于存在主义哲学中有关人、存在和自由的观点。
艺术特色
《恩主》在叙述上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有着许多不确定性。比如,小说前面有完整的记忆,但在结尾却说大家都传希波赖特被关过一家精神病院,希波赖特哥哥也证实了这一点,而希波赖特自己都不能确定记忆的正确性。
《恩主》具有“片断化”的叙事特征。小说的情节由无数的片断——梦——连贯起来。“两个房间之梦”“非常派对之梦”“冲破教学屋顶之梦”“老资助人之梦”“钢琴课之梦”“演出场地之梦”和“木偶之梦”等等。梦境和幻想在小说中,不仅起到了展开情节的作用。而且,这些似乎毫不相干的片断实际是相互关联的,这也体现了与不确定性相联系的另一个特征“内在性”。
小说具有荒诞色彩特征,小说在描写希波赖特的梦境和幻觉时,就充满了这种荒诞色彩。而荒诞性是后现代艺术“中断反讽”特征的一种境况。比如,希波赖特最后以一万三千法郎成交,把安德斯太太卖给了一个阿拉伯商人,而安德斯太太听从希波赖特安排,全然不顾自己的命运如何。这样的情节充满了荒诞色彩,完全是幻想和虚构的产物。
作品评价
通化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宋金玲:“正如桑塔格自己曾评论的那样,《恩主》看上去是一本很怪的书,其中没有性格饱满的人物,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归根结底只有一连串离奇的梦和一伙疯癫的人。然而表面的黯淡并不能掩盖实质的光芒,它的与众不同,恰恰体现了桑塔格对传统小说的摒弃,它是桑塔格为其‘反对阐释’提供图解的依托。虚幻缥缈的梦在桑塔格的笔下蜕化成有生命、有逻辑的存在。它不受任何约束,化身为希波赖特生命之旅的‘恩主’;它‘形式’高于‘内容’,拒绝被阐释,蜕变成塑造读者新感受力的‘恩主’。”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苏珊·桑塔格(1933年1月16日—2004年12月28日),193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是美国犹太裔作家、评论家、女权主义者,以其对包括摄影、艺术、文学在内的社会与文化批评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她的文字被评论为是“美国文学及文化批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她曾凭借历史小说《在美国》荣膺200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她的一生著述广泛,以其才华、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知识而著称,所涉猎的文类包括小说、电影剧本、戏剧以及令她名声鹊起的评论性作品。1993年,桑塔格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恩主》《反对阐释》《沉默的美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