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县公立图书馆
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恩平县公立图书馆(大钟楼),位于广东省恩平市,始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建成之初用作恩平县公立图书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用作县委办公室、武装部办公用房等,现是恩平市博物馆办公楼,保存基本完好。建筑坐北向南,砖混结构,中西合璧风格,楼高3层。
历史沿革
1929年(民国十八年),动工建设;
1930年,建成并用作恩平县公立图书馆;
1949年10月21日,恩平县解放后,至1958年开平与恩平合县前,大钟楼一直是中共恩平县委会办公地址;
2003年7月,被恩平市人民政府核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概况
建筑主体为两层,二楼有回廊,正中是钟楼,钟下方有小小山墙和罗马柱,罗马柱后是一间小室,室内绘有1917年孙中山任海陆军大元帅时的戎装巨幅画像,可惜大跃进时期被毁。建筑顶端两侧还各有一个小凉亭。这座建筑的历史尚不足百年。1929年由恩平华侨和当地民众捐资兴建,1931年便告竣工。这是恩平第一间公立图书馆,完全由民间资本建成。
建筑布局
恩平县公立图书馆坐北向南,砖混结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形如一个“凸”字,因楼顶装有一个大钟,故人们习惯称之为“大钟楼”。总宽18.54米,总长18.1米,建筑占地面积335.57平方米,楼高18.34米,共3层。第一层室内为单间布局,四柱三开间。第2层外围设环道四通,栏杆装饰,四周围水泥柱托顶。第3层天台前面正中筑一小室,小室左右两端各添一个小凉亭,顶部是四面圆窗大钟,以铁梯上落。
轶闻
因为钟楼高耸,恩平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大钟楼。有意思的是,大钟楼一直名不副实,落成后的许多年里都没有钟。这是因为当年的工程费用超过预算,所以一直没有安装大钟。
恩平人建造这样一座图书馆并不容易。话说上世纪20年代,恩平县虽已有20多万人口,但连一间书店都没有,更别说图书馆。全县学生所需的教科书,都要委托水客广州购回。
1928年,黄子聪任恩平县长,恩平人吴立璜等倡议建设图书馆,黄子聪虽表示同意,但以地方财政困难为由,建议民间集资。吴立璜等人决定承担这一任务,组建恩平县图书馆筹备会,向侨胞和宗族募款。
图书馆建成后,命名曾有争议。黄子聪之后继任的新县长庄陶如提出应命名“恩平县立图书馆”,遭吴立璜等人坚决反对。筹备会众人认为,图书馆是民间集资建成,县政府毫无贡献,所以应命名为“恩平县公立图书馆”,庄陶如只得默许。
1988年,恩平县政府终于拨款装上大钟,让大钟楼名副其实。
如今的大钟楼,已是恩城地标,门口还竖着“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
参考资料
恩平县公立图书馆(恩城街道办) / 人文恩平.恩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6-05-05
恩平县公立图书馆旧址.粤港澳文化资讯网.2015-06-11
鲁迅夫人许广平和侨乡恩平.南方都市报.2022-09-24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30 09:4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