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姓,姓氏。
姓氏源流
现今为止的息姓大部分祖籍为河北省大息庄和小息庄,姓息的大约有3000-5000人(不完全统计),虽然人数少,但全国大多数城市都有由此地迁居者(北京,天津居多,台湾次之)。
家族历史
据息氏族谱康熙二十五年岁次丙寅孟夏(公元1686年)第一次家谱序记载:
“息氏之族也,侯于周,而蔓延于山右,明永乐间,徙民卫王畿,吾始祖讳诚舆焉东光,息氏自此始。而息氏之里,息氏之茔,亦自此始。”
译:息氏家族,曾封侯在西周,而在山西繁衍。在明代永乐间,迁移百姓来护卫国都。息氏始祖诚一支被迁到东光,息氏从此开始。我息氏居住的家乡,息氏的坟地也此形成。
注:息姓来源出自姬姓,属于黄帝后裔,息姓开始在西周出现。西周建立初期,周武王把一块地在今河南省息县西南,封给他的弟弟羽达,羽达是周文王的第三十七个儿子,原本姓姬,周把息封给他,就称他为息侯,历史上称为息国。息国存在时间有362年,直到公元前682年(周庄王十五年、鲁庄公十二年)被楚国所灭。息国灭亡后,很多息国遗民为了缅怀故土,就以国名为姓氏。于是,历史上就有了息姓。
山右:太行山的西面(山西)。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徙:“xi”迁移;卫王畿:“ji”意思是我国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
吾始祖讳诚:讳:“hui”对始祖的尊称,息氏始祖名讳诚;舆:
里:居住的乡里;茔“yin”坟地;
息姓人数
据记者我息氏家族始祖:“息讳诚:字咸豫 以次子贵诰赠奉训大夫原籍奉旨从山西大同府朔州马邑县明永乐迁大姓实畿辅占籍河涧府东光县衞河西二十里而家焉生五子”分五门。
息氏家族从1404年迁至现河北省阜城县崔庙(崔家庙镇)镇大息庄村、小息庄村已有615年。繁衍到最高十六代至二十五代(据国家公布息姓有3000-5000人)我息氏族人据不完全统计有四千三百多人。
人员分布情况
息氏家族祖籍最早的河北省阜城县崔庙镇大息庄村、小息庄村。
1、小息庄:西侧为长门,东侧五门。(长门由于繁衍发展在长门第十代息讳洺合迁到王顺庄)
2、大息庄:二门、三门、四门。
3、山东滨州市博兴县店子镇:二门第七代息讳三槐:在明万历(1573)年间迁至此地。
4、河南省商丘市乔集乡:二门13代息讳学致大概是在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山东至此地。
息氏人员居住比较多的集中在祖籍由最早的二个村发展之今的五个村。息氏族人随着社会发展,人员素质的提高,为了祖国建设走出家门现分布比较广,有的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的石家庄、保定、衡水、景县、沧州、邯郸、辛集、献县等地,东北三省,山西太原、大同,内蒙,河南信阳、焦作,山东济南、烟台、黄岛、虎头湾,江苏南京、连云港、盱眙,四川绵阳、攀枝花,广东广州,深圳,广西,海南,大西北有甘肃兰州,银川,新疆,香港,台湾等地。有的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有的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越南、非洲等国。
历史名人
息夫人,春秋陈国 (今淮阳)国君之次女,嫁给息国国君做夫人,人称“息夫人”。因妫姓,也叫“息妫”。
族谱图片
以下为族谱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