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克玛克河,发源于克州阿图什市境内,是洪水多发性河流,由北向南经
乌恰县东部流入阿图什市西部,然后入喀什地区。支流分别由西北、东北向东南、西南汇入主流。有部分支流系季节河。
简介
恰克玛克河位于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流经
阿图什市,喀什市、疏勒县,伽师县克孜勒苏乡和古鲁克乡,该河流在伽师段注入克孜勒等乡的古鲁克乡干渠和阿图什——伽师总排干,每年农用灌溉用水量达峰值时,上游截留河水超量用水,使下游农区饱受干旱之苦,而夏秋洪水期这两个乡总干渠阿图什——伽师总排干又变成上游 泄洪的通道。为这一方农民防洪带来极大压力,严重危害两乡16个村三万亩耕地的安全,每年洪水期都有13公里渠段被冲垮,直接损失达500万元,严重阻碍了当地区域经济发展。
该县虽多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维护两乡引水主干渠和阿图什—伽师总排干渠,但收效甚微,如建分洪闸才能彻底解决这一难题,否则,该河最下游的上列两乡,每年将遭受
重大经济损失。
为彻底解决恰克马克河下游分洪设施,经多方调查沧证县政府决定在克孜勒乡和克鲁克乡两处建造分洪闸,整个工程需投资一千万,伽师县属国家重点扶持发展之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是自然灾害高发区,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实难实现,建议自治区相关部门以伽师县实际情况出发,为该项目划拨全部建设资金。
恰克玛克河发源于天山南脉海拔4758.8米的阿克厘山,上游苏约克河由苏约克、吐尔尕特河汇合而成,流向为东北、西北,在乌恰山区汇合后沿西北向东南流向直入阿图什。进入阿图什后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主河道流入喀什地区;北支转头向东,沿阿图什山前砾石平原下流而消失,其河床与博古孜河汇合于阿扎克乡的翁艾日克村。
流域气候
受大陆干旱性气候的影响,该流域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植被稀疏。通过对流域内气象站的雨量资料分析:本流域内一般5月份即进入雨季,7、8月份雨量最大,5月至8月份降雨占年降水量的55%左右,其后的各月降水量呈逐月回落的过程,11月至次年2月为最干旱时期,连续4个月的降水量不足全年的8%。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克州其它地区比较属中等偏高区域,如流域内乌恰、阿图什、阿俄气象站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64.4、80.2、95.1 mm。
恰克玛克河流域的水面蒸发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则相反,并且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少,总的趋势是年蒸发量山区小于平原,西部小于东部。根据各站点资料的统计分析,全年6月或7月份蒸发量最大,占年蒸发量的15.2%~16.8%,1月或12月份蒸发量最小,占年蒸发量的0.9%~3.3%。多年平均蒸发量与克州其它地区比较属中等偏低区域,如流域内乌恰、阿图什、阿俄气象站的多年平均蒸发量分别为1057.1、1910.3、2148.1 mm。
由于流域内降水量相对较小及蒸发量较大等因素的影响,本流域的产水模数也较小,根据资料分析,恰克玛克河干流上、中段的产水模数在2~8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之间,下游带也仅在1~6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之间。同时,恰克玛克流域为我州侵蚀模数最大值区域,其多年平均悬移质锓蚀模数一般在1000~6000吨/平方千米,干流的含沙量一般在6~20千克/立方米。
流量
河源来水为迈丹塔格~吐尔尕特山的高山冰雪融水,主要补给为上中游高山、中低山地区的降水,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径流量不仅年际变化大,年内月平均径流量变化也较大,变差系数0.36,每年平均月径流量最小与最大相差4.5倍。洪峰流量大而历时短促,暴涨暴落。3~9月主要由冰雪和地下水补给,7~9月主要为降雨补给,为洪水期,10月至翌年3月仅地下水补给,为枯水期。4~9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5.8%。
名称来源
“恰克玛克”,
柯尔克孜语,意为雷鸣闪电。恰克玛克河即以其洪峰来势凶猛快疾,如同雷鸣闪电一般因而得名。
有关传说
明朝年间,恰克玛克河一场狂怒,涛涛河水以倒海翻江之势,奔腾而下,在喀什噶尔绿洲咆哮狂奔,繁华千余年的古疏勒城及喀拉汗王朝丰饶的王者之都被夷为平地,王城喀什噶尔和王室的陵墓苏里唐麻扎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大水过后,繁华似锦的阿图什,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其暴虐程度可见一斑。
正是这场雷鸣闪电般的大水,给阿图什留下了不少千古之谜,至今难以破解。同时也给阿图什留下了不少神秘的传说。不少疑案成为历史研究者及旅游探秘者关注的焦点。
沿恰克玛克河逆流而上,是阿图什旅游的黄金路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尔佛塔、艾比甫·艾洁木麻扎,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仙洞,都在恰克玛克河下游的两岸,汉代的疏勒国遗址和五代时期的
喀拉汗王朝王廷遗址以及库木萨克坎儿井遗址也在恰克玛克河下游。
从上阿图什宽谷,到吐尔尕特口岸,进入恰克玛克河中上游,色姆孜苏(马奶子河)泉华群、阿依浪苏(酸奶子河)泉华群等五彩斑斓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以及两岸自然景观更是美不胜收。
自备车辆,从阿图什出发,进入上阿图什宽谷,沿河逆流而上,两岸美景尽收眼底,一览无余,一日可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