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上皮肿瘤,是癌症的一种。在医学上专指由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其它由结缔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只称作恶性肿瘤。
内容简介
从上皮组织(包括覆盖上皮与腺上皮)发生的肿瘤最为常见,其中恶性上皮组织肿瘤(癌)对人类的危害最大,人体的恶性肿瘤大部分来源于上皮组织。
恶性上皮肿瘤(Carcinoma)又被称为癌,是癌症的一种。在医学上专指由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其它由结缔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只称作恶性肿瘤,如:肌肉或骨骼的恶性肉瘤(Sarcoma)、
黑色素细胞的恶性黑色素瘤(melanoma)、生殖细胞的畸胎瘤(Teratoma),而血液科的恶性肿瘤则使用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名称。
由於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病例是恶性上皮肿瘤,因此在一般用途上癌已成为恶性肿瘤的同义词,其它种类的恶性肿瘤也常被称为癌或癌症,例如白血病就被称为血癌。
肉瘤与癌区别
肉瘤与癌的区别
区别 癌 肉瘤
组织来源 上皮组织 间叶组织
发病率常见,恶性肿瘤中80%以上少见, 恶性肿瘤中的1%
形态 灰白色,质硬,梨状 灰红色,均匀,细腻,质软,鱼肉状
镜下形态 肿瘤细胞排列呈巢状,实质与间质分界明显 肿瘤细胞分散排列,实质与间质交织混杂
发病年龄 中老年居多,青少年少见 年龄分布广泛,青少年的恶性肿瘤中以肉瘤居多
类型
由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癌,多见于老年人,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癌常以浸润性生长为主,故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发生在皮肤、粘膜表面的癌外观上常呈息肉状、蕈伞状或菜花状,表面常有坏死及溃疡形成;发生在器官内的常为不规则的结节状,呈树根状或蟹足状向周围组织浸润,质地较硬,切面常为灰白色,较干燥。镜下,癌细胞可呈腺状、巢状或条索状排列,与间质分界清楚。亦可在间质内呈弥漫性浸润生长,与间质分界不清。网状纤维染色见癌细胞之间多无
网状纤维,而只见于癌巢的周围。癌在早期一般多经
淋巴道转移,到晚期才发生血道转移。
癌的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种:
1.
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 carcinoma)简称鳞癌,常发生在身体原有鳞状上皮覆盖的部位,如皮肤、口腔、唇、子宫颈、阴道、食管、喉、阴茎等处。有些部位如支气管、胆囊、肾盂等处,正常时虽不由鳞状上皮覆盖,但可通过
鳞状上皮化生而发生鳞状细胞癌。此癌肉眼上常呈菜花状,也可因癌
组织坏死脱落而形成溃疡。癌组织也同时向深层作浸润性生长。镜下,在分化好的
鳞状细胞的癌的癌巢中,细胞间还可见到细胞间桥,在癌巢的中央可出现层状的角化物,称为角化珠(keratin pearl)或癌珠。分化较差的鳞状细胞癌无角化珠形成,甚至也无细胞间桥,瘤细胞呈明显的异型性并见较多的核分裂像。
2.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多见于老年人面部如眼睑、颊及鼻翼等处,由该处表皮原始上皮芽或基底细胞发生。癌巢主要由浓染的基底细胞样的癌细胞构成,本癌生长缓慢,表面常形成溃疡,并可浸润破坏局部深层组织,但很少发生转移,对放射治疗很敏感,临床上呈低度恶性的经过。
3.移行上皮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来自膀胱或肾盂等处的移行上皮,常呈乳头状,多发性,可溃破形成溃疡或广泛浸润膀胱壁。镜下,癌细胞似移行上皮,呈多层排列,异型性明显。
4.腺上皮癌是从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根据其形态结构和分化程度,可分为分化比较好的、具有腺体结构的腺癌和低分化的、形成实体癌巢的实性癌。腺癌分泌粘液较多的则称粘液癌。
(1)腺癌(adeno carcinoma):较多见于胃肠、胆囊、子宫体等。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排列不规则的腺样结构,细胞常不规则地排列成多层,核大小不一,核分裂像多见(图7-13)。当腺癌伴有大量乳头状结构时称为乳头状腺癌;腺腔高度扩张呈囊状的腺癌称为囊腺癌;伴乳头性生长的囊腺癌称为乳头状囊腺癌。
(2)粘液癌(mucoid carcinoma):又称为胶样癌(colloid carcinoma),常见于胃肠。镜下,初时粘液聚积在癌细胞内,将核挤向一侧,使该细胞成印戒状,故一般称之为印戒细胞(signet-ringcell)。以后粘液堆积在腺腔内,并可由于腺体的崩解而形成粘液池。此时,往往可见于小堆或散在的印戒状癌细胞漂浮其中。肉眼观,癌组织呈灰白色,湿润,半透明如胶冻样,胶样癌因而得名。
(3)实性癌(solid carcinoma):或称单纯癌(carcinoma simplex),属低分化的腺癌,恶性程度较高,多发生于乳腺,少数可发生于胃及甲状腺。癌巢为实体性,无腺腔样结构,癌细胞异型性高,核分裂像多见。有的癌巢小而少,间质结缔组织多,质地硬,称为硬癌(scirrhous carcinoma)(图7-14)。有的则癌巢较大较多,间质结缔组织相对较少,质地如脑髓,称为髓样癌(medullary carcinoma)。
治疗
有一种新的微创治疗办法效果更好,即非手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众所周知,肿瘤生长过程中,只有一小部分细胞在持续繁殖(活跃期细胞),在繁殖周期内DNA合成后期及有丝分裂期阶段,少量的珈玛射线即能破坏肿瘤的繁殖能力,繁殖周期中其他阶段的肿瘤细胞,对珈玛射线敏感度差,静止期的肿瘤细胞,对珈玛射线相对不敏感。外放疗(珈玛刀)分次短时照射只能对肿瘤繁殖周期中一部分时相的细胞起治疗作用,其他时相的肿瘤细胞仍能很快恢复繁殖能力,而且细胞的倍增时间明显缩短,因此在两次照射的间隙内肿瘤细胞仍能迅速生长,直接影响外放疗的治疗效果.
肿瘤组织间植入放射性粒子所产生的珈玛射线虽然不大,但能持续的对肿瘤细胞起作用,因此能不断的杀伤肿瘤干细胞,经过足够半衰期,能使肿瘤细胞全部失去繁殖能力,从而达到较彻底的治疗效果。
论文
p53基因作为一个抗癌基因,在防止
细胞癌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其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而变为突变型p53基因时,便不再具有抗癌活性,反而对细胞的癌变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基因的众多改变中,点突变是使此类抗癌基因变为致癌基因的重要原因。
p53基因点突变出现在许多肿瘤中,卵巢癌中亦多有报道,然其突变率各家看法有一定差异。本文对恶性卵巢上皮肿瘤p53基因突变情况进行了检测,发现p53基因突变在该类肿瘤中发生率为30%(12/40),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
卵巢上皮性肿瘤从良性到恶性的发展过程中,p53基因突变起了一定的作用。尽管目前对突变型p53基因在致癌过程中的哪个环节上的作用尚不能绝对肯定,但在多基因相互作用学说中,突变型p53基因致细胞癌变已为人们所接受。
p53基因突变是否受到组织学分化程度的影响,尚有争议。组织学分化的好坏,与癌症临床过程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但该种组织学分化对p53基因突变影响如何呢?本研究对不同组织学分级的肿瘤组织p53基因突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分化程度不同,其瘤组织p53基因突变情况亦有不同,但此种差异在组织学分级之间无显著意义(P>0.05)。因而认为,p53基因突变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无关。
p53基因突变是否与其它因素有关,如肿瘤大小,有否转移,有否手术残留等,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