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是日本推理作家
东野圭吾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96年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小说开始以野野口修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由邻居家的猫之死开篇,讲述畅销书作家日高在移居加拿大前一天被人杀死在家中的故事。负责侦破此案的加贺恭一郎很快就根据现场发现的烟头以及同为作家的死者好友野野口修的口供确定野野口修就是凶手,然而加贺发现野野口修的口供有几处故意疏漏的地方而且野野口修始终不肯透露作案动机,只求速死。通过野野口修留下的细微线索,加贺发现原来野野口修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日高发现好友与妻子初美有暧昧关系并以此为要挟强迫野野口修成为自己的影子写手,从而成为畅销书作家。而此时野野口修身患不治之症,他忍辱负重为了维护已经过世的初美的名誉隐瞒了杀害日高的动机。可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
作品目录
注:目录阅读顺序为从左到右。
创作背景
东野圭吾早期作品以校园题材的本格推理为主,后来从某一时期起,推理小说中凶手的动机开始受到了重视。作家们绞尽脑汁就为了想出一个出乎意料的动机来,这种情况到现在也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只要有动机就会杀人吗?还是说,发生命案必须要有大家都认可的动机存在?”他在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时候产生了《恶意》的灵感,直觉告诉他这次要让刑警加贺出场,因此《恶意》成为加贺恭一郎系列”的第四本小说。
人物介绍
加贺恭一郎:为国立大学四年级学生,毕业后做了一阵子中学教师,辞职上警察学校,步关系冷漠的乃父后尘,走上警察之路。后担任警视厅搜查一科的刑警,调查日高邦彦被害一案。
日高邦彦:该案中被害者,畅销小说家。野野口修好友、中学同学,善良单纯,有原则,有正义感,而且为人谦和,待人有礼。
野野口修:儿童文学小说家,曾是语文教师,是加贺恭一郞教师时期的前辈。日高邦彦的朋友、中学同学,在日高邦彦的帮助下成为儿童文学小说家,书写手记帮助警方破案。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人性善恶
(该段内容包含剧透,提前浏览可能影响阅读体验)
《恶意》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善恶,故事中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让人不寒而栗。作者笔下的野野口修是一个自我意识过剩的人,从小就有怀才不遇的情绪。善良的日高邦彦一直把他当作好朋友,并帮他走上作家的道路。但野野口修却一直嫉妒待人友善招人喜爱的日高。野野口修在知道日高邦彦的文学成就时,对自己的渺小心有不甘。没有实现作家梦,加上病入膏肓,命不久矣。这种复杂心理很快又将嫉妒转化为仇恨,这种恨意不断膨胀,引发了杀害日高的恶果。杀害日高,为了诋毁他而制造各种谎言,这就是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全部的人生。东野用了大篇幅来推理动机所在,在犯人对于犯罪动机的自述部分,却只用了寥寥数语轻轻带过,以此显示恶意已经充斥到了犯人内心的每一个角落。
实际上,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的这种心理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味道,反正自己也被抓了,自己也病了,不如破釜沉舟。他的杀人动机并不是很多读者认为的那句“我看他不爽”,而真实动机更为复杂,说到底就是怀有“嫉妒之心”。野野口修与作家日高邦彦曾经是很好的朋友,都想做一个作家,但当日高邦彦取得文学上的成就时,野野口修就开始嫉妒了。这是常人都有的心理,但嫉妒的程度会因人而异。有的人仅仅止于嫉妒,心里默默难受一下就过去了,有的人嫉妒之心却会长久持续,野野口修就是这种人。当日高邦彦的文学成就越来越大时,野野口修的嫉妒与恨意就愈加膨胀,最后做出了杀人并窃取日高邦彦成就的行为。日高不求回报的善和野野口修心胸狭隘的恶无形之中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展现出人性善恶的因果关系。人固然有善恶的分别,但如果要让人直面犯罪嫌疑人这种“恶”,令读者震惊。《恶意》将这种恶通过文学的形式放大,并展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思考。
艺术特色
不定内聚焦型叙述
《恶意》主体部分表现为第一人称不定内聚焦型叙述,《恶意》中野野口手记的预定读者是故事中的警方,正是手记运用的内聚焦叙述策略,骗取了加贺的部分信任,让他掉入野野口精心设置的圈套,同时也让读者陷入作者东野圭吾设置的叙事陷阱。另一方面,内聚焦视角又属于具有严格限制的视角类型。《恶意》的故事情节分别按照两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叙述中包括推测、回忆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评价。但由于视角的限制,内聚焦叙述无法深入了解其他人的内心活动,难以把握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因此在有些情况下它不可能提供明确的答案。野野口和加贺两位叙述者只讲述自己在场所发生的事情,只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思绪,而正是这种不定内聚焦叙述的限定性造成小说的诸多空白,设置众多悬念,召唤读者参与思考和推理。为了揭示事件的真相,故事叙述视角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在“认识他们的人所说的话”一章中,叙述视角突破单一的聚焦方式变为多重内聚焦。通过加贺的走访调查,以前认识野野口和日高的人各自从不同角度叙述两人的关系与当年的校园暴力事件,侧面描绘两人的形象,让加贺和读者来判断真伪,查明真相。
情节转换与人物反转
故事结构也较为简单,不像其他推理小说那么复杂,与之前的推理小说不同,东野圭吾淡化谜团,淡化凶手的身份,把重点放在“犯罪动机”上。在不到三分之一的地方,凶手就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但对犯罪动机含糊闪烁,作者偏偏要用长达三分之二的篇幅描述作案的动机。另外作者很好的抓住了读者先入为主的心理弱点,让读者无意中掉入作者埋下的“陷阱”,认为日高是一个嫉妒狂。一开始以野野口修第一人称塑造的日高的恶毒形象,很容易让读者也认定日高是冷酷充满恶意的人,接着再一步一步抽丝拨茧地揭露真相,剧情反转,稍有脱离作者的思维轨道,就会“掉链子”。其高明之处在于剧情点到为止,结局戛然而止,犯罪嫌疑人没有其他作案动机的可能,而那种人内心深处的嫉妒是恶的根源。
作品影响
衍生作品
2001年,该书被改编为迷你剧,由西原甲子男主演。
作品评价
《出版家周刊》:东野圭吾在《恶意》中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又一个反转,从阴谋实施到真相大白间的精巧设计让读者惊叹不已。
作者简介
东野圭吾,日本推理小说家。1958年生于大阪,毕业于大阪餐府立大学工学部电器工学科,其处女作《
放学后》于1985年一举赢得第三十一届
江户川乱步奖后辞职成为专业作家。之后1999年的《
秘密》获第五十二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2006年的《
嫌疑人X的献身》获第一百三十四届直木奖,东野圭吾从而达成了日本推理小说史上罕见的“三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