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泉寺景区在烈石口(现名二龙山)、著名学府
中北大学西北,
汾河二库所在地,占地800平方米,铁路、公路都可直接到达。
碑文记载
千年
古刹悬泉寺就坐落在景区内的悬崖峭壁上,据碑文记载:“在唐、宋、元、明、清各代规模不同,兴衰不一。
”另载:“宋咸平三年(1000)这里已成为旅游胜地,后晋王朱木冈据为‘晋王府柴炭之地’明英宗八年(1433)又成为‘晋藩国主香火院’明成化三年(1467)迫于民声返院还寺,归还民众。”悬泉寺上列岩崖石檐,下列百尺汾水,古人赞其曰:“鸟飞聚散,鱼跃沉浮,樵子担荷,渔翁钓游,
秀峰环绕,汾水引流,深谷建立,岩崖造修,恍如云梦,不啻瀛州。”
史料记载
寺庙始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记载,这里原为“晋王府的柴炭之地。”后因山景秀丽,气候宜人,晋王朱枫及其后裔,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遂把这一带的山划为禁地,非官家子弟不得在此砍伐、狩猎或赏游。当地百姓称这一带为“官山”。
据寺庙铁钟上的铭文记述: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年),这里又成了“晋藩国主香火院。”即晋王府的家庙。
明成化三年(1467年),晋王府又增修正殿、藏经殿、地藏殿等建筑20余间。在寺庙西20多米的崖壁上有一摩崖刻石一处,高宽各一米,为正方形,刻有鱼、剑、轮回等佛宝文字残迹,并刻有“咸平三年三月十八日(北宋真宗赵恒咸平三年,即公元1000年)和“明昌三年三月二十六日(金章宗完珲蝗昌三年,即公元1192年)”等文字,笔墨题记也有十几处,如“悬泉胜景”“胜景壮矣”。
由这些残存的题记中不难看出在宋金时期,悬泉寺早有人来赏景游玩,而
摩崖石刻极有可能镌于唐初。
古刹建筑特色
悬泉寺整个建筑建造在半崖峭壁间,分上中下三层,山门第一景为悬泉滴水,进入山门,便是立着长短不一小木棍的“平安壕”。过平安壕东行,依次有伽蓝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堂、经阁楼、七佛洞等人文景观。伽蓝殿面阔三间,大雄宝殿亦面阔三间,深为两间,坐北向南,背靠石壁,面对汾河,殿内塑有三世佛坐像,台下左右两侧立反护法金刚。西山墙有壁画,为十地药叉神将和十二圆觉,为明代所绘。大雄宝殿东侧为地藏殿,悬山式建筑,里面为十殿闫君铁铸像(明正德年铸造),形态逼真,工艺精妙,为珍贵文物。东行数十米,是观音堂,观音堂顶上建有经阁楼,从经阁楼后门出来,沿途有仙人洞、打儿窟、水帘洞、龙王殿等景观,其中著名景点是七佛洞,洞口下方是悬崖,下面距汾河37米,位置险奇,往东便是巧夺天工的古栈道,宽处1.5米,窄处仅0.3米,上覆石檐,下临汾水,虽历几百年,栈道仍保存完好。
悬泉寺坐落在景区内的悬崖峭壁上,坐北朝南,建于高出汾水30米之凹处,有正殿、地藏殿、偏殿、神堂等殿堂16间,占地800平方米。东向100米处有七佛堂,下岩有偏院等建筑。大殿面宽3间、进深2间,单檐歇山顶,施单翘斗拱。内有抹角斜梁梁架,通体彩画,三面佛台,存罗汉、神将、人物等壁画5平方米。地藏殿3间,悬山顶,明正德年间铁铸的地藏菩萨、罗汉坐像11尊;残存泥塑八尊;明嘉靖十八年(1539)铁钟一口,四十五年(1566)铁磬两只,明、清碑六通。
悬泉寺西侧则是著名的汾河二库,碧水悠悠,平面如镜。悬泉寺碑记中曾有这样的描述:“秀峰环绕,汾水引流,深谷林立,岩崖选修,恍如云梦,不啻瀛州。”看来在一千多年前,悬泉寺已是一处观光胜地了。
相关景观
寺内有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藏经楼、观音堂、七佛洞、龙王殿、罗汉洞殿堂,有神仙洞、
仙人岛、平安壕、观音赐福、成仙洞、棒槌石、龙王洞、同心石、打儿窟等自然景点,还有两层千米古栈道,悬泉滴水瀑布,石映山门,春花烂漫,云雾山峰,碧血红叶,雨帘珠屏等奇特景观更为游人赏心悦目,趣味无穷。
站在二层栈道顶部龙王洞山顶,
汾河二库全景尽收眼底,湖面碧波荡漾,汽艇往复穿梭,驰骋遨游,更为游客增添了无限乐趣。山顶后的绿草坪,犹如仙人铺就的地毯。相对应的奇山怪石峥嵘险峻,趣味无穷。有的像狗
熊,有的像大象,有的像猴子,有的像乌龟……。千姿百态,总让人有看不够的感觉。远处的山峰穿透云层,只露出层层叠叠的峰尖,置身此地恰似进入云飞雾涌的仙境,使游客流连忘返,遐思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