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诗
阿拉伯古典诗歌
悬诗,阿拉伯古典诗歌集,是前伊斯兰时期的七篇(一说十篇)长诗的总称。出现于阿拉伯文学的蒙昧时期,是六、七世纪早期阿拉伯诗歌的代表,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悬诗采用“格西特”诗体,粗犷自然,反映了阿拉伯氏族社会崩溃时期的社会面貌,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阿拉伯世界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来源
所谓“悬诗”,阿拉伯语称作 Mu‘allaqāt(穆阿莱葛特),字面意思是“被悬挂的”。阿拉伯人爱好诗歌,在前伊斯兰时期(又称“贾希利叶时期”、“蒙昧时代”),每年“禁月”在麦加城东100公里处的欧卡兹集市上举行赛诗会,各部族的代言诗人竞相前往参赛,每年荣登榜首的诗作以金水书写于亚麻布上,悬挂于麦加克尔白神庙墙上,作为奖励,故称“悬诗”。流传下来的悬诗也称“描金诗集”(穆宰赫巴特),阿拉伯人极其珍视。
历来公认悬诗是8世纪初古诗收集家哈马德·拉维耶(694~772)搜集的。一种观点认为悬诗包括七首,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包括了十首。有四个诗人是一致公认的:
另外六位分别是:
艺术形式
悬诗是工整的格律诗,被称为“盖绥达”体(qaṣīda,又译“格西特”),是一种抒写系列主题的诗体。这种形式的诗歌在乌姆鲁勒·盖斯之前虽已存在,但在盖斯手中才定型,并流传开来,传承下去。
盖绥达具有固定的格律与结构,一般有20至100多行长,往往以一行诗句为一个意义单位,行与行之间有时在意义上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行与行之间的顺序有时甚至可以颠倒或重排。又由于游牧生活的动荡不定,一首长诗往往不是一气呵成,而是陆续吟诵出来的,因此在结构上显得松散、逻辑性不强,在空间与时间上有时显得跳动性很大。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种时间与空间的跳动,正好为读者或听者留下一段段空白,任他们的想象力在其中驰骋,而凭自己的理解把这些看似散乱的段落组织、联系起来。
格律上,盖绥达通篇有贯穿始终的尾韵,一韵到底。它的韵律对后世阿拉伯诗歌发展影响很大。
一首诗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引子,比如凭吊遗址废墟、追忆情人远行;过渡性的赞美辞,风景描写或对往事的追忆;最后或是歌颂英雄的武功德行,或是夸耀自己的高贵豪侠,或是赞美部落生活的多姿多彩,或是叙说深奥的人生哲理,凸显诗歌的主题。这种叙事结构的诗歌也被称为纳西布”(Nasīb)。
《悬诗》开创了阿拉伯诗歌的一个新阶段——使长诗在内容上得以扩展,形式上得以完善,其中的起兴方式、比喻借喻等修辞手法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同时,丰富了阿拉伯诗歌中对沙漠、动物、植物以及云电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为后来者保留了一份丰富的遗产。
乌姆鲁勒·盖斯的悬诗
这首悬诗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前八联是描写自己在朋友相伴下,去凭吊昔日的情人和沙丘上的遗址,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开头第一句就是成为千古名句的“停下来,朋友!让我们哭泣!”往事不堪回首,心中充满忧伤和痛苦。
第二部分
接下来的34 联是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他的爱情冒险,特别是他在“达拉吉尔基日”的那一天,如何碰见自己热恋的堂妹欧妮宰,如何为堂妹和她的女伴们宰杀了自己心爱的骆驼。他在这一部分中,以火热的诗句描写他与他所钟情的姑娘欧妮宰、法蒂玛等在一起时的幸福时光,他用幽默自然的笔调写他如何钻入欧妮宰的驼轿与她调情,如何向赶走他的法蒂玛姑娘发出哀怨,表白爱情。他还细腻地描写在一个幽静的夜晚与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星光下幽会,并用数十行诗句描写这位姑娘的容貌和体态。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的内容比较繁杂,主要描写他的流亡生活。先表现夜的深沉和心的压抑。他盼望着黎明,但又想到即使白昼来临,他也难以寻得安慰。接着又写自己背负水袋,漂流四方。他把自己和哀嚎的饿狼相比,感到无限的悲凉。接下去,诗人开始描写他骑着矫健的骏马出去狩猎。马儿飞奔急驰,“似飞瀑冲下的巨石一泻千里”。诗人在此又以前面描写美女的那种热情描写他的良驹。“羚羊似的细腰,驼鸟般的长腿,疾驰似狼,跳跃像狐狸。”他策马冲入野牛群中,瞬间即猎获两条黄牛。
在诗的结尾处,他又描写了闪电、乌云、暴雨、洪水,生动地再现了大自然的险象。在闪电劈开乌云照亮天宇时,显现出他与朋友的身影,他们静静地坐在那里,然地望着苍穹。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与诗的开头正好作了前后呼应。
评价
参考资料
悬诗(节选).诗歌鉴赏网.
悬诗(节选)(2).诗歌鉴赏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0 00:09
目录
概述
来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