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铃木属(学名:Platanus)是
悬铃木科中现存的唯一属,主要分布于欧洲东南部、印度和美洲,最常见的为
二球悬铃木。
形态特征
属的特征与科的特征相同。
落叶乔木,枝叶被树枝状及星状绒毛,树皮苍白色,薄片状剥落,表面平滑;侧芽卵圆形,先端稍尖,有单独一块鳞片包着,包藏于膨大叶柄的基部,不具顶芽。叶互生,大形单叶,有长柄,具掌状脉,掌状分裂,偶有羽状脉而全缘,具短柄,边缘有裂片状粗齿;托叶明显,边缘开张,基部鞘状,早落。花单性,
雌雄同株,排成紧密球形的头状花序,雌雄花序同形,生于不同的花枝上,雄花头状花序无苞片,雌花头状花序有苞片;萼片3-8,三角形,有短柔毛;花瓣与萼片同数,倒披针形;雄花有雄蕊3-8个,花丝短,药隔顶端增大成圆盾状鳞片;雌花有3-8个离生心皮,子房长卵形,1室,有1-2个垂生胚珠,花柱伸长,突出头状花序外,柱头位于内面。果为聚合果,由多数狭长倒锥形的小坚果组成,基部围以长毛,每个坚果有种子1个;种子线形,胚乳薄,胚有不等形的线形子叶。
代表植物
Platanus acerifolia Willd.
落叶大乔木,高30余米,树皮光滑,大片块状脱落;嫩枝密生灰黄色绒毛;老枝秃净,红褐色。叶阔卵形,宽12-25厘米,长10-24厘米,上下两面嫩时有灰黄色毛被,下面的毛被更厚而密,以后变秃净,仅在背脉腋内有毛;基部截形或微心形,上部掌状5裂,有时7裂或3裂;中央裂片阔三角形,宽度与长度约相等;裂片全缘或有1-2个粗大锯齿;掌状脉3条,稀为5条,常离基部数毫米,或为基出;叶柄长3-10厘米,密生黄褐色毛被;托叶中等大,长约1-1.5厘米,基部鞘状,上部开裂。花通常4数。雄花的萼片卵形,被毛;花瓣矩圆形,长为萼片的2倍;雄蕊比花瓣长,盾形药隔有毛。果枝有头状果序1-2个,稀为3个,常下垂;头状果序直径约2.5厘米,宿存花柱长2-3毫米,刺状,坚果之间无突出的绒毛,或有极短的毛。
本种是三球悬铃木 P. orientalis 与一球悬铃木 P. occidentalis 的杂交种,久经栽培,我国东北、华中及华南均有引种。
Platanus occidentalis L.
落叶大乔木,高40余米;树皮有浅沟,呈小块状剥落;嫩枝有黄褐色绒毛被。叶大、阔卵形,通常3浅裂,稀为5浅裂,宽10-22厘米,长度比宽度略小;基部截形,阔心形,或稍呈楔形;裂片短三角形,宽度远较长度为大,边缘有数个粗大锯齿;上下两面初时被灰黄色绒毛,不久脱落,上面秃净,下面仅在脉上有毛,掌状脉3条,离基约1厘米;叶柄长4-7厘米,密被绒毛;托叶较大,长约2-3厘米,基部鞘状,上部扩大呈喇叭形,早落。花通常4-6数,单性,聚成圆球形头状花序。雄花的萼片及花瓣均短小,花丝极短,花药伸长,盾状药隔无毛。雌花基部有长绒毛;萼片短小;花瓣比萼片长4-5倍;心皮4-6个,花柱伸长,比花瓣为长。头状果序圆球形,单生稀为2个,直径约3厘米,宿存花柱极短;小坚果先端钝,基部的绒毛长为坚果之半,不突出头状果序外。
原产北美洲,现广泛被引种,我国北部及中部。
有栽培作行道树及观赏用。
Platanus orientalis L.
落叶大乔木,高达30米,树皮薄片状脱落;嫩枝被黄褐色绒毛,老枝秃净,干后红褐色,有细小皮孔。叶大,轮廓阔卵形,宽9-18厘米,长8-16厘米,基部浅三角状心形,或近于平截,上部掌状5-7裂,稀为3裂,中央裂片深裂过半,长7-9厘米,宽4-6厘米,两侧裂片稍短,边缘有少数裂片状粗齿,上下两面初时被灰黄色毛被,以后脱落,仅在背脉上有毛,掌状脉5条或3条,从基部发出;叶柄长3-8厘米,圆柱形,被绒毛,基部膨大;托叶小,短于1厘米,基部鞘状。花4数;雄性球状花序无柄,基部有长绒毛,萼片短小,雄蕊远比花瓣为长,花丝极短,花药伸长,顶端盾片稍扩大;雌性球状花序常有柄,萼片被毛,花瓣倒披针形,心皮4个,花柱伸长,先端卷曲。果枝长10-15厘米,有圆球形头状果序3-5个,稀为2个;头状果序直径2-2.5厘米,宿存花柱突出呈刺状,长3-4毫米,小坚果之间有黄色绒毛,突出头状果序外。
原产欧洲东南部及亚洲西部,久经栽培,据记载我国晋代即已引种。今陕西户县存有古树,叫祛汗树或鸠摩罗什树。
检索表
1果枝有球状果序3个以上,叶深裂,中央裂片长度大于宽度,托叶小于1厘米,花4数,坚果之间有突出的绒毛。
三球悬铃木1果枝有球状果序1-2个,稀3个,叶深裂或浅裂,具离基三出脉,托叶长于1厘米,花4-6数,坚果之间的毛不突出。(2)
2托叶长约1.5厘米,叶5-7掌状深裂,花4数,果序常为2,稀1或3个。
二球悬铃木2托叶长于2厘米,喇叭形,叶多为3浅裂,花4-6数,果序常单生,稀2个。
一球悬铃木繁育技术
悬铃木的繁育通常采用
插条和播种育苗两种形式。1、插条育苗:落叶后及早采条,选取10a生母树林发育粗壮的1a生萌芽枝。采条后随即在庇荫无风处截成插穗,长15~20cm,上端借口直径1~2.5cm,有3个芽,上端剪口在芽上约0.5cm处,剪口略斜或平口;下端剪口在芽以下1cm左右,剪成平口或斜口。苗圃地要求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熟土层深厚,肥沃湿润;切忌积水,否则生根不良。深耕30~45cm,施足基肥。扦插行距30~40cm,株距20~30cm,一般直插,也有斜插的,上端的芽应朝南,有利生长,便于管理。2、播种育苗:每kg头状果序(俗称果球)约有120个,每个果球约有小坚果800~1000粒,千粒重4.9g,每kg小坚果约20万粒,发芽率10%~20%。①种实处理:12月间采果球摊晒后贮藏,到播种时捶碎,播种前将小坚果进行低温沙藏20~30d,可促使发芽迅速整齐。约播种15kg/667m2。②整地施肥:苗床宽1.3m左右,床面施肥2.5~5kg/m2。③在荫雨天3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最好,3~5d即可发芽。④及时搭棚遮荫,当幼苗具有4片叶子时即可拆除荫棚。苗高10cm时可开始追肥,每隔10~15d施一次。
苗圃内的修剪方法及技巧
在苗圃中整形修剪必须在苗木合理的间距下方可进行。当年株高达到2.5~3.5米时,待秋后或初春按“隔行去行,隔株去株,留大去小,保强去弱”的原则定苗,使留苗行距达到1.2x1.2米。第二年继续生长,冬季定干,在对高3.5~4.0米处去梢,将分枝点以下主干上的侧枝剪去。第三年待苗木萌芽后,选留3~5个分支点附近分布均匀、与主干成45°左右夹角、生长粗壮的枝条作为主枝,其余分批剪去。冬季主枝留50~80厘米短截,剪口芽留在侧面,尽量使其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翌春萌发后各选留2个3级侧枝斜向生长,形成“3股6杈12枝”的造型,经以上3至4年培育的大苗胸径在7至8厘米以上,已初具杯状冠型,符合行道树标准,即可出圃。
植载后修剪的方法及技巧
林状行道树栽植后,4~5年内应继续修剪,方法与苗期相同,直至树冠具备4~5级侧枝时为止。以后每年休眠期对当年生枝条短截,保留15~20厘米,称小回头,使萌条位置逐年提高,当枝条顶端将触及线路时,应回缩降低高度,称大回头。大小回头交替进行,使树冠维持在一定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