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鼓是鼓的一种。鼓型扁平,多悬挂于虎座立凤鼓架上。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出土的1件,鼓径70多厘米,鼓厚10余厘米。鼓腹有三个铜铺首衔环,分别系挂于对应的两个凤首及双凤相连的尾端。鼓身侧置,可两面敲击。
文物简介
xuán gǔ ㄒㄨㄢˊ ㄍㄨˇ 悬鼓
(1).悬挂在架上的鼓。始于 周 代。《隋书·音乐志下》:“ 夏后氏 加四足,谓之足鼓。 殷 人柱贯之,谓之楹鼓。 周 人悬之,谓之悬鼓。”《
礼记·明堂位》作“ 周 县鼓”。 陈澔 集说:“县,悬於簨簴也。”
(2).古时官署所挂的鼓。供击鼓求见之用。《后汉书·五行志一》引 汉 桓帝 时童谣:“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 唐 刘禹锡 《龙阳县歌》:“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寥斜阳照悬鼓。”
(3).亦作“ 悬皷 ”。比喻落日。《观无量寿经》:“见日欲没,状如悬皷。” 清 钱谦益 《绛云楼上梁以诗代文》之六:“夕阳楼外归心处,悬鼓西山观落晖。”
设计工艺
雕塑艺术品。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铜质铸制,器形以底座、立鹤,鹿角以榫卯构连,器高143.5厘米,宽41.4厘米,重38.4公斤。鹤为长颈圆首,尖嘴上翘作钩状,嘴右侧下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硕腹拱背,翅展尾垂,高腿扁足,头两侧生有枝杈丛生、朝上内卷呈圆弧状的一对鹿角。伫立于底坐之上,座为梯形,长方体,外端斜边上有壁虎形钮套圆环。鹤的头、颈及鹿角上饰错金涡云纹、三角云纹和圆圈纹;腹背饰羽毛纹;背上有凸脊,脊上及腹、翅、尾下部镶嵌绿松石;翅上浮雕蟠螭纹,圆圈纹;腹与翅连接处有蟠龙环绕,龙嘴衔翅;腿上饰涡云纹;爪上饰回纹;底座上镶嵌变形勾连龙凤纹、勾连云纹、浮雕蟠螭纹。此器造型奇特,铸作精良,富于美感。其器用功能有说是属神异瑞鸟,类同虎座飞鸟,集珍禽神兽于一身,象征吉祥长寿之仙鹤,作为升天登仙之驾御物。有人认为与镇墓兽为同类,用作镇墓避邪;有人认为是飞廉,为风神;也有人以为是鼓架。
鹿角立鹤为青铜铸制,器形以底座、立鹤,鹿角以榨卯构连,鹤为长颈圆首,尖嘴上翘作钩状,硕腹拱背,翅展尾垂,高腿扁足,头两侧生有枝权丛生、朝上内卷呈圆弧状的一对鹿角。鹤的头、颈及鹿角上饰错金涡云纹、三角云纹和圆圈纹;腹背饰羽毛纹;背上有凸脊,脊上及腹、翅、尾下部镶嵌绿松石;翅上浮雕幡暾螭纹,圆圈纹;腹与翅连接处有蟠龙环绕,龙嘴衔翅;腿上饰涡云纹;爪上饰回纹;全器分八个部分,分铸后连接组装而成。
悬鼓形圆体扁,中部微鼓,长8.5,腔口外径36,腹外径42,腔口壁厚0.7,辅币厚2.5厘米,由十三块腔板组成,此鼓亦为蒙皮后,连腔带皮通施彩绘,均以黑漆为地,两边皮面上绘朱色三角雷文,腹部绘朱色灵纹,鼓腔中部有三个铺首铜环,环径4.5厘米,三环中有两个横置,一个竖置。
流传历史
信鬼好柯是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楚人视之为渡过死后旅程达到极乐世界的途径。遗憾地是人神相去甚远,且语言不通,原始巫术便要顺理成章的发明一种呼唤神灵、助升阳气、娱神欢乐的奇异工具:灵鼓。 考古发掘中不断发现各种架鼓、悬鼓和挂鼓,由于印证了饱经秦火“洗礼”的残章断简记载,终于明白无误地向我们传达了这个古老、朴野的信息。
鹿角立鹤瓜鼓 鹿角立鹤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由于造型奇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作为一种艺术品,早已蜚声海内外。如果把它作为挂鼓的基座,实在有伤大雅,遗憾的是墓坑出土的现场无情的证实了这个现实。
文物出土时鼓与架分离,后来尝试着把复制的“悬鼓”挂在“鹿角立鹤”上,鼓的竖环恰好套在挂钩的鹤嘴角上,非常合适。因此,可以肯定“悬鼓”与“鹿角立鹤”是一件器物,鹿角立鹤挂鼓。
文物研究
考古证明:礼仪之饰器无不起源于实用之器具,此仍器物演变之通例。鹿角立鹤挂鼓的内涵是供死者呼唤神灵、助升阳气、避灾求福、击之娱神和希望接纳亡灵升天的一种礼仪之器:灵鼓。无怪乎,此器专供曾侯乙亲自“作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