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声字。战国文字作图1,上部是“非”字,作声旁表音;下部的“
心”作形旁,表示心理活动。“悲”字之所以从“
非”为声符,推测其或有取意。非声含有背离之意。当事与愿违时,就要伤心。从“非”为声的“徘”字,构成联绵词“徘徊”。“悲”的本义相仿,是心有所哀,徘徊于彼,无法开释。小篆形体稍变。隶书、楷书笔画化,心字变异。
“悲”的本义就是心里悲痛、伤心,也就是常说的悲伤。心中悲伤,往往会和惨痛、愁苦、凄凉、心酸以及愤怒、凄戚等感情相联系,所以就有了悲惨、悲愁、悲凉、悲酸、悲愤、悲戚等词汇。“悲”与“喜”是相对立的。
《唐韵》府眉切。《集韵》《韵会》《正韵》逋眉切,并音卑。《说文》:痛也。从心非声。有声无泪曰悲。《诗·豳风》:女心伤悲。《毛传》: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郑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一曰心非为悲。心之所以非则悲矣。《淮南子·原道训》:忧悲多恚,病乃成积。
【写法】“非”窄“心”宽,左部顶部略低,底部左右旁齐平。“非”,居上居中,两竖居竖中线两侧,左低右高;左右横都是中间横短,下横都在横中线。“心”,居下居中,第二点在㇃(卧钩)上方竖中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