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悲(拼音:bēi)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形声字,古字形从心非声。悲本义指伤心,哀痛,引申指同情、怜悯。又引申指眷恋、思念。
文字源流
形声字。战国文字作图1,上部是“非”字,作声旁表音;下部的“”作形旁,表示心理活动。“悲”字之所以从“”为声符,推测其或有取意。非声含有背离之意。当事与愿违时,就要伤心。从“非”为声的“徘”字,构成联绵词“徘徊”。“悲”的本义相仿,是心有所哀,徘徊于彼,无法开释。小篆形体稍变。隶书、楷书笔画化,心字变异。
“悲”的本义就是心里悲痛、伤心,也就是常说的悲伤。心中悲伤,往往会和惨痛、愁苦、凄凉、心酸以及愤怒、凄戚等感情相联系,所以就有了悲惨、悲愁、悲凉、悲酸、悲愤、悲戚等词汇。“悲”与“喜”是相对立的。
“悲”由本义引申为慈悲,怜悯。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我怜悯他,并说:“你憎恨这事吗?”)这一义项现代汉语已不常用。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下】【心部】府眉切(bēi)
痛也。从心非声。
说文解字注
“痛也”注:按,憯者,痛之深者也;恫者,痛之专者也;悲者,痛之上腾者也,各从其声而得之。
“从心,非声”注:府眉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 悲;康熙笔画:12;部外笔画:8
《唐韵》府眉切。《集韵》《韵会》《正韵》逋眉切,并音卑。《说文》:痛也。从心非声。有声无泪曰悲。《诗·豳风》:女心伤悲。《毛传》: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郑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一曰心非为悲。心之所以非则悲矣。《淮南子·原道训》:忧悲多恚,病乃成积。
又叶补皆切,摆平声。《楚辞·九辩》:春秋逴逴而日高兮,然惆怅而自悲。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非”的首笔是竖。“心”的第二笔楷体是㇃(卧钩)。
【写法】“非”窄“心”宽,左部顶部略低,底部左右旁齐平。“非”,居上居中,两竖居竖中线两侧,左低右高;左右横都是中间横短,下横都在横中线。“心”,居下居中,第二点在㇃(卧钩)上方竖中线上。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0 10:56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