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献纪录片《情归周恩来》以中央新闻纪录片电影厂珍藏的有关周恩来以及
邓颖超尚未公开过的影像资料为依托,以周恩来和邓颖超半个世纪的情感生活为切入点,讲述了周总理在人民情怀、友谊、亲情、民族情结等方面的一个个情感故事,再现了周总理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品格魅力。本片还深入采访了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秘书、卫士、医护人员和家属,请他们讲述有关镜头背后的故事,还原一个内心情感丰富的总理形象。
该片在立意和表现手段上都有所创新,许多镜头是以前从来没有看到的。专家称,该片不同于编年史式的文献纪录电影,所有的镜头都紧扣“情”,展现“大爱”,抒情式的表现手段把周恩来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二小时以上甚至高达十八九个小时。由于,
邓颖超和周恩来的作息时间完全不同。夜半醒来的邓颖超就会踱到周恩来办公室门口,焦虑地探探头,或轻声地叫丈夫起来活动活动,但周恩来常常是回答一声后又埋头继续工作。
一次邓颖超因为感冒提前服安眠药睡觉,还没等上床,药力就发作了。值班医生经过正在餐厅吃饭的总理身旁,惊动了总理,总理就赶紧跑到大姐卧室,看到邓颖超瘫倒在床边,便焦急的直喊“小超、小超”,声音都变了。身旁的工作人员听了都为之震撼。
周恩来知道邓颖超喜欢唱京剧,朋友来访或相聚时,他就会提议让邓颖超唱上一曲,而他自己则专注地凝视妻子认真地欣赏。一次在周恩来的鼓励下,
邓颖超甚至在
梅兰芳面前都敢亮开嗓子。
文革开始后,周恩来的内心陷入了矛盾和痛苦,1970年国庆节的十几天后,他向相识了近30年的老朋友斯诺吐露了内心的烦恼,他知道斯诺是值得信任的,他谈了很多。他说在身体方面,“我被打败了,因为睡得少,所以使我健康减弱了,近4年心脏有毛病,年纪已近73岁了,身边的帮手却越来越少。”1961年6月召开的全国电影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电影《
达吉和她的父亲》引起了热烈争论,周恩来认为电影的时代感较强,比小说有所提高。演员
赵丹的看法正好相反,两个人各抒己见。最后赵丹还说:“总理,我保留我的意见,我觉得小说就是比电影好。”周恩来的回答却是这样:“你完全可以保留你的意见,我也可以坚持我的意见。你赵丹是一家之言,我周恩来也是一家之言嘛!”说完哈哈大笑,赵丹和大家也笑了。
1966年3月8日凌晨,河北邢台发生了6、7级地震,68岁的周恩来不顾
余震,亲临震后现场。他走访整个村落,每见一个人,总理都问:家里损失怎么样?锅碗瓢勺还有没有?能不能吃上饭?面对一个失去儿子的老太太,周恩来说:“你就把我当作自己的儿子吧。”
1975年3月周恩来刚做完右侧
结肠癌手术,躺在手术床上的周恩来缓缓睁开眼,发出微弱的声音:“叫,叫李冰同志来。”主治医生李冰侧耳俯身,贴近周恩来的唇际。“云南,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情况,你们,要去解决这个问题,马上就去。”周恩来断断续续,讲完这句话,鼻凹处已经沁出汗。因为云南锡矿工人有很多矽肺,矽肺可能转变成肺癌。他知道癌症的痛苦,也知道矽肺工人的痛苦。后来李冰含着眼泪哽咽:“总理自己都这样了,他还让我们去关心云南锡矿的事。”
祖国统一是萦绕于周恩来心中的挥之不去的情结,1975年9月生命垂危的周恩来用他已经不听使唤的手在一篇关于台湾局势的文章后留下了歪歪扭扭的“托托托托”四个大字,他是要把祖国统一的大业拜托给后人。他说:“我这辈子看不到祖国统一,下一代或再下一代总会看到的。”
1971年
荷兰纪录片大师
伊文思重访中国时,周恩来对这位和自己同岁的老朋友直截了当地说:“你怎么没带摄影机来啊?应该在这儿拍几部影片。”但当伊文思要求和中方合拍一部反映中国的纪录片时,周恩来却拒绝了。周恩来认为合拍会影响影片的独立性。周恩来希望伊文思不要去拍一部粉饰太平的影片:“中国是什么样儿,你就按什么样儿拍。”并提醒伊文思要当心美化现实这个头号敌人。
1972年为了向全世界转播
尼克松访华期间的行动,周恩来指示工作人员请美国代租一颗通讯卫星,美方回复称租用卫星很贵。周恩来却强调一定要租,租用期间,卫星的所有权属于中国政府,美国方面有使用权,但使用必须通过中国政府的批准,而且要收费。美方人员听后愣了一会儿说:“我保证租用卫星的价格一定合理。因为租用费和使用费是相当的。”他们佩服中国人的精明,更佩服周恩来处处维护中国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