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强度第二定律
心理学理论
情感强度第二定律(即情感强度边际效应定律):人对事物的情感强度随着人对该事物的作用规模的增长而下降。
理论简介
“边际效用规律”指出:事物的价值量与主体对于事物的的消费速度或作用规模(即价值投入总量)的增加而下降。“情感强度第一定律”指出:情感强度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把“情感强度第一定律”与“边际效用规律”结合起来,就可推导出“情感强度第二定律”。
主观
早在1851年,德国经济学家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就在其著作《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中就提出。人类满足需求的三条定理(即戈森定理):
欲望或效用递减定理
即随着物品占有量的增加,人的欲望或物品的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相等定理
即在物品有限条件下,为使人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务必将这些物品在各种欲望间作适当分配,使人的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
欲望或享乐扩充定理
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条件下,要取得更多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
例如:在一个人饥饿的时候,吃第一个包子给他带来的效用是很大的。以后,随着这个人所吃的包子数量的连续增加,虽然总效用是不断增加的,但每一个包子给他所带来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却是递减的。当他完全吃饱的时候,包子的总效用达到最大值,而边际效用却降为零。如果他还继续吃包子,就会感到不适,这意味着包子的边际效用进一步降为负值,总效用也开始下降。
显然,戈森定律实际上就是“主观边际效用规律”,由于他没有能够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方式予以证明,因而长期被人们当作唯心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
客观
戈森定律为现代经济学的“边际效用论”奠定了基础,英国的文杰斯、奥地利的门格尔、美国的克拉克(号称“边际三杰”)在此基础上发现了商品的“边际效用规律”,即客观“边际效用规律”。
边际效用规律(或边际效应规律):就是指某一事物对于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或边际使用价值(即最后一个消费单位的使用价值)随着消费速度(或使用规模)的增长而下降。
这里要注意:客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系统处于均衡状态(即最大价值率状态)附近时,系统的构成元素的边际价值产出量将会随着价值边际投入量的不断增加而不断下降。当系统远离均衡状态时,系统可能会呈现“边际效用不变规律”和“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其中,“边际效用不变规律”(即“零边际效用规律”)是指系统的构成元素出现比较严重的稀缺状态时,系统构成元素的边际价值产出量可能会随着边际价值投入量的不断增加而保持不变;“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即“反边际效用规律”)是指系统的构成元素出现非常严重的稀缺状态时,系统构成元素的边际价值产出量可能会随着边际价值投入量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增加。
客观“边际效用规律”与主观“边际效用规律”的关系: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所有形式的主观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于某种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人类所有形式的主观心理规律都是人脑对于某种客观心理规律的主观反映。因此,“主观边际效应”必定是人脑对于“客观边际效应”的主观反映,“主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必定是人脑对于“客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主观反映。也就是说,“主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客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这两者都是一致的。
定律推导
情感强度第二定律的推导分为三个步骤:
“边际价值率递减规律”的推导
事物的“价值率”是指主体(个人、集体或社会)对于该事物在单位时间内价值总产出量与价值总投入量之比值。由“边际效用规律”可知:事物的边际价值产出量将会随着主体对于该事物的消费速度或作用规模的增加而减少,由于价值投入量与时间并不随着主体对于该事物的消费速度或作用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事物的价值率必然随着主体对于该事物的消费速度或作用规模(或价值投入总量)的增加而下降。
“边际价值率高差递减规律”的推导
。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是指事物的价值率与主体的平均价值率之差值。由“边际价值率递减规律”可知:当主体的平均价值率相对不变时,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必然随着主体对于该事物的消费速度或作用规模的增加而下降。
“边际情感强度递减规律”的推导
由“情感强度第一定律”可知:人对于事物的情感强度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再由“边际价值率高差递减规律”可知:人对于事物的情感强度必然随着主体对于该事物的消费速度或作用规模的增加而下降。
定律总结
综合以上三个推导,可得:
情感强度第二定律(即边际情感强度衰减定律):人对事物的情感强度随着人对该事物的消费速度或作用规模(或价值投入总量)的增长而下降。
情感强度第二定律实际上就是“主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客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由于边际效用规律只有在系统处于均衡状态(即最大价值率状态)附近时才能成立的,因此情感强度第二定律也只能在系统处于均衡状态附近时才能成立的。
由情感强度第二定律可知:人们为什么总是不怎么珍惜已经得到的东西?总是留恋已经失去的东西?这是因为某件东西在没有得到时,人对它的作用规模是无穷小,如果不考虑可替代物的影响,则人对它的情感强度就可能趋向于无穷大。人一旦得到这件东西,对它的作用规模就由无穷小转化为确定值,人对它的情感强度也由无穷大迅速下降为确定值。同理,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一财富的丧失对于穷人来说事关重大,而对于富人来说却微不足道,这是因为人拥有的财富越多,他对单位财富所产生的情感强度或价值效应就越低,单位财富的增加或减少对他所产生的情感冲击或价值效应就越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7 17:16
目录
概述
理论简介
主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