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感系统包括
情感表达系统、
情感识别系统和情感计算系统。其中,
情感表达系统和
情感识别系统是人类情感系统的外围部分,情感计算系统是核心部分。
美国
Picard教授最早提出“
情感计算”一词,并给出了定义,即情感计算是关于情感、情感产生以及影响情感方面的计算。一般的观点认为,情感计算的目的是通过赋予计算机识别、理解、表达和适应人的情感的能力,来建立和谐人机环境,并使计算机具有更高的、全面的智能。
事实上,情感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情感的表现形式具有高度的主观随意性、变化
随机性、特征
模糊性和
个体差异性,仅仅从情感的表现形式上来分析情感在识别、理解、表达过程中的
客观规律性,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只有跳出主观意识的范围,到客观存在的范围去探索,才能真正找到情感在识别、理解、表达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形式的主观意识都是对某一客观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人对于事物
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即情感所对应的客观存在就是事物的价值关系,显然,价值属于客观存在的范畴,一般来说,事物的价值关系具有高度的客观现实性、变化必然性、特征确定性和个体共性。只有透过情感表现形式的神秘面纱,才能真正科学地、全面地、准确地和深刻地发现情感所代表的价值关系在识别、理解和表达过程中的
客观规律性。
总之,真正科学的、全面的、准确的和深刻的
情感计算必须建立在价值计算的基础之上,“情感计算”的客观本质就是“价值计算”。
1、将
价值率“
对数转换”为情感强度。事物的价值率通常不能直接地被人脑来认识,一般情况下,人脑是通过情感形式来间接地认识事物的价值率的,这样一来,对于情感的计算就转化为对于价值率的计算。根据
情感强度第一定律,情感的强度与事物的
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即
4、将价值率换算成
价值量。事物的价值量Uo等于事物的价值率P、作用时间T以及所投入的价值量UI之乘积,U即
建立所有事物在
大脑皮层的相应
兴奋灶与大脑网状结构的神经联系,根据各自与网状结构的联系密度来确立各个事物的情感强度;同时建立所有事物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兴奋灶与
边缘系统的神经联系,以确立各个事物的情感方向。
事物之间的联系主要有
并集联系与交集联系两种形式。如果一个母集是由若干个子集的并集,则各子集在
大脑皮层中所对应的兴奋灶群对于母集所对应的兴奋灶产生“并型”联系,并形成不同的吸引力,吸引力越强的子集兴奋灶,就越容易被母集兴奋灶所利用、所接触、所影响,该子集相对于其它子集就具有越大的作用规模;或者说,子集与母集的联系频率越高,影响次数越多,作用规模越大,则它所对应的兴奋灶与母集所对应的兴奋灶的吸引力就越大。由各个子集的相对作用规模(或各子集的兴奋灶与母集的兴奋灶的相对吸引力)所组成的矢量,称为母集的作用矢量。如果每一个子集是由更小范围内的子集所组成,是更小范围内的子集所组成的母集,则就构成了两维或多维的作用矩阵。
如果一个母集是由若干个子集的
并集,母集的情感强度等于各子集的情感强度以使用频率(或作用规模较大)为权数的
加权平均值;如果一个母集是由若干个子集的交集,则各子集在
大脑皮层中所对应的兴奋灶就直接与母集所对应的兴奋灶产生“串型”联系,这时,母集的兴奋灶的情感强度就直接取决于各子集兴奋灶的情感强度的叠加(当然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
情感调控的客观本质就是为了使
情感的动力特性与主体所处的价值关系的变化特性相对应。由于事物的价值关系通常都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主体在识别、分析和判断外界价值关系的变化特征时,通常采用线性分析、数理统计和模糊判断等手段,这就需要预先设置和不断调整一些分析参数和识别参数,这些参数的设置与调整本身就包含着对价值关系变动特性的主观预设,即包含着对于主体情感动力特性的设置与调控。
情感的稳定性与强度性是情感最重要的两个动力特性,因此情感的调控主要是调控这两个动力特性。人的情感活动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进行调控,一是
神经调节,它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较差的稳定性;二是
体液调节,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差的灵活性。通过物理的方法或化学的方法调控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对比重,就可以调控人的情感稳定性与强度性。
情感的其余几个动力特性(如细致性、层次性、效能性、周期性、时序性、差异性等)的调控,则可以通过改变大脑网状结构、
边缘系统等
神经组织的物理或化学状态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