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感染由最初的仅仅指原始性情绪感染, 发展成囊括意识性情绪感染,又进而扩展为意识层面上所有的情绪传递与调节。
定义
Mc Dougall (1923)最早定义了情绪感染“通过原始性交感神经反应产生的情绪直接感应法则”(Mc Dougall, 1923)。之后,有关情绪感染的定义很多,所有的定义都大致可认为是由他人情绪引起的并与他人情绪相匹配的情绪体验,是一种情绪传递的过程。但是就“情绪感染是自动化的还是有意识努力的”这一问题莫衷一是,由此可将情绪感染区分为“原始性情绪感染”和“意识性情绪感染”。
原始性情绪感染
“原始性情绪感染”理论认为,情绪感染是基于模仿(自动化的)、意识前的反应(e.g. Hatfield etal., 1993, 1994; Dallimore et al., 2007; Luong,2005)。如有学者认为,情绪感染是个体间自动的、无意识的情绪传递过程,自动化的模仿倾向和面部表情、声音语言、姿势、动作的同步化,结果产生情绪会聚 (相同情绪) (Du, Fan, & Feng,2011)。Hatfield 等认为情绪感染是自动化地模仿和合并他人的语言、非语言信息,结果是,情绪觉察者融入 了情绪传递者的情绪(Hatfield et al.,1994)。之所以会产生情绪感染,是因为人类具有自动化地、无意识地模仿他 人的倾向性,如Chartrand 等认为情绪感染是个体具有模仿或同步化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手势和动作的倾向的结果,这使得模仿者体验到了被模仿者的情绪(Johnson, 2009)。Hennig-Thurau 等将原始性情绪感染归因于人们倾向于自动化地模仿和同步化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动作,结果产生情绪同化(Hennig-Thurau et al., 2006)。然而,原始性情绪感染的概念却遭到了意识性情绪感染流派的质疑,后者认为情绪感染并非是无意识的,如虚假的笑就不会有感染力(Hennig-Thurau et al., 2006)。而且,上述有关原始性情绪感染的定义基本上是通过描述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来替代情绪感染的概念,并没有从根本属性上揭示“什么是情绪感染”问题。
意识性情绪感染
“意识性情绪感染”理论认为,情绪感染过程是一个有意识参与的过程,如 Falkenberg 等认为,情绪感染一方面是交流某种特定的情绪,一方面是从他人身上移入某种情绪,换句话说就是情绪的“移入与调节”过程(Falkenberg, Bartels, & Wild,2008)。意识性情绪感染是基于人们与他人之间的情绪进行对比,将情绪作为理解他人怎样感受的社会信息的这样一个过程的(Hennig-Thurau et al.,2006)。人通过将自己的情绪与他人进行对比,然后接受他人的情绪,如果认为这种情绪合适的话(Barsade, 2002),如当顾客接受到来自员工真诚的情绪劳动展示时,意识性情绪感染就会产生(Huang & Dai, 2010)。也有学者认为情绪感染既包括原始性情绪感染又包括意识性情绪感染,如Barsade (2002)认为情绪感染过程包括潜意识、自动化的原始性情绪感染, 也包括意识水平的情绪感染过程。
Hoffman (2002)将情绪感染从广义上界定为一种情绪体验,并提出了情绪感染的两个高级认知机制, 一是语介联想 (language-mediatedassociation),二是观点采择 (active perspectivetaking)。由此产生的情绪完全受高级认知系统的调节,毫不关注觉察者的无意识模仿和生理反馈的过程,情绪产生过程完全是自上而下的,这可被认为是一种最高程度的“意识性情绪感染”。由此可见,将情绪感染由无意识层面拓展到意识层面后,情绪感染的概念有不断扩大化的倾向,甚至将所有的情绪传递与调节方式都囊括其中,使得情绪感染不知所指。
由此可见,情绪感染由最初的仅仅指原始性情绪感染,发展成囊括意识性情绪感染,又进而扩展为意识层面上所有的情绪传递与调节。Neumann 和 Strack (2000)的研究表明,探明情绪感染的本质可以帮助理解情绪传递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机制研究
学者们对于产生情绪感染的机制展开研究,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设,其中最具影响力和说服力的是模仿-回馈机制理论。
模仿-回馈机制
学者们通过观察发现人类倾向于模仿周围人的面部表情、语言表达、动作及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情绪体验会受到自身面部表情以及其他非语言线索的影响。
模仿
学者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人们倾向于模仿他人的情绪表达,包括面部表情、语调、姿势、动作等。1976年,Smith就观察到当人们把他们自己想象为在另一种环境状态下时,他们会呈现出一种主动性的模仿。就像他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当我们看到一记重拳打向另一个人的腿或者手臂时,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收缩我们自己的腿或者手臂。”Smith认为这种模仿是一种天然的回应。此后,学者们又收集了大量证据,表明人们确实倾向于模仿他人的情绪表情。例如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面部模仿总是即时出现的,人们看上去能够感觉到每时每刻微妙的情绪变化。人们的情绪体验和面部表情,至少能够反映他所观察对象的情绪变化。例如:Lundqvist (1995) 记录了瑞士大学生在观看包含人类愉快、悲伤、愤怒、恐惧和惊讶等表情图片后的面部表情活动,发现带有不同情绪的脸引发了学生们不同的肌电图记录。比如当被试观察到愉快的面部表情时,他们的面颊肌肉群展现出更为丰富的肌肉活动。但当他们观察到愤怒的面部表情时,他们眉头肌肉群则展现出更为丰富的肌肉活动。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了无论婴儿、少年、青年还是成年人都会下意识的模仿他人情绪所带来的面部表情(Hatfield et al.,1993)。
回馈
情绪感染的第二个过程称之为回馈过程,即:主体的情感体验时刻都在受到来自面部表情、声音、姿势和动作的模仿所带来的反馈与刺激。
理论上,情感体验是基于大脑神经中枢发出的模仿指令,形成面部表情、声音、动作模仿的输入性反馈,且是一个无意识的自我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根据自身的表情行为,推断自身的情绪状态(Darwin, 1965)。Laird和Bresler(1992)发现情感体验将会受到面部肌肉回馈的显著影响:一方面,一种情绪的外在流露将进一步强化这种情绪;另一方面,尽可能的控制外在情绪表露将会削弱自身的情绪。那些没有控制自身恐惧的个体将会经历更高程度的恐惧,同理,那些陷入忧郁的人很容易被具有相似情绪的他人所带动,而无法恢复平和的心态。而研究尚不清楚的是面部表情回馈与情绪间是如何准确取得相互联系的。
此外,Ekman (1993) 认为情感体验与自动神经系统活动都会受到面部表情反馈的影响。他们要求被试展现六种情感:惊奇、厌恶、悲伤、愤怒、恐惧和高兴,并通过两种方式完成这些情绪的展现,即:根据自身经历来唤起,或者只是通过面部肌肉运动来实现。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唤醒情感体验或者面部肌肉运动来展现某种情绪表达对于自动神经系统也是有作用的,能够使之与所表现的情绪保持一致。由此,学者们认为通过面部表情展示可以激发一致性的自动神经系统活动。
声音回馈也能够影响情感体验。Hatfield和他的同事通过研究,指出情绪与语调、声音质量、节奏等具有关联(Hatfield et al., 1993)。Scherer(1982)也发现当人们高兴的时候,他们的声音在空气中的震幅较小、斜度较大、语言节奏较快、声音尖锐。于是他制作了五盘录音带用于处理高兴、喜爱、愤怒、恐惧和悲伤时的声音特点,并发现个人的情绪受到其自身发出声音的影响。此外,一些研究成果也显示情绪受到姿势与动作的反馈影响。Stanislavski (1986) 指出舞台演员已经发现了动作与表演效果间的联系。由于情绪记忆使人的大脑储存了过去的经历,因此演员们必须在舞台环境下通过施展自身的表演动作来唤起这种记忆。Stanislavski认为人们在日常的活动中,可能随时由某种微小动作而产生与之相关的联想,进而展现出某种情绪。
其他机制理论
联想-学习机制,即当观察者与他人在同一场合时,在他人情绪诱发下,会展现出与他人相似的情绪,此时观察者的情绪感受与他人的情绪表达线索相一致,这一情绪线索将进一步直接诱使观察者感受相似的经历,或者间接的通过激发观察者回忆过去相似的经历而产生与周边他人相似的情绪状态(Hoffman, 2002)。
语言调节联想机制,即对于某一特定环境的语言或文字描述能够激发观察者产生与所描述情景相似环境的想象。这一想象将使观察者产生与描述者相一致的情绪感受(Hoffman, 2002)。
认知机制的核心思想是换位思考,即观察者将自己想象为处于某一场景下的另一个人,并想象在该情景下与该人相似的情绪体验(Hoffman,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