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渔歌俗称“后船歌”、“鲘船歌”或“城歌”,属“粤东渔歌”中的浅海渔歌类,是流行于
惠东县沿海的港口、巽寮、稔山、盐洲等地的渔村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据《惠东县志》记载,惠东渔民的远祖又称 “后船疍民”,宋代从福建、潮州一带迁入。渔歌也随疍民迁徙而来,并逐渐衍变为具有独特的曲调、风格和表演形式的惠东渔歌。
惠东渔歌是从福建沿海传到惠东的,这种用“福佬话”(属闽南语系)演唱的渔歌,宋朝年间流入惠东港口、平海、巽寮一带。
在旧社会,渔民受尽欺压和凌辱。他们生活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之中,因而只能写歌自慰,以歌自忧。所以,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唱自己的渔歌。每逢年节他们有聚艇在避风港内的习惯,特别是每年中秋夜晚,他们对月而歌;在婚嫁时有唱歌、斗歌的习俗;亲人分离、相聚,或是老人与世长辞等时候都是以歌代言。
新中国成立后,渔民翻了身,逐渐移居陆地,生活一天天好起来。随着渔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渔歌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内容不断丰富,旋律日臻优美。在许多音乐人的重视下,惠东渔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一度闻名全国。
1956年,港口渔歌歌手苏墨水、苏带心参加全国民间歌曲调演,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基本特征
艺术形式
惠东渔歌只限于渔民们在船上演唱,有独唱和齐唱,渔民群居时以“答歌”(即对歌、或叫斗歌)为乐,均无乐器伴奏;其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戏曲音乐和庙堂音乐韵味。
惠东渔歌是旧时民长期漂泊海上用以解忧自娱的一种音乐形式和精神寄托,故男女老幼人人能唱,且多在终身以之为家的船上演唱,渐渐又融入了节庆、祭祀、婚丧习俗活动之中。
歌词结构
惠东渔歌的歌词结构主要有两种:一是一唱一和的上、下句结构,多为开头或结尾加衬词、衬句,或开头、结尾皆加衬词、衬句;二是四句式结构,要求一、二、四句或隔句押韵,一呼一应句式。歌词纯朴简练,深入浅出,内容多为唱海、唱鱼、诉苦、思亲,真实而典型地反映了世代疍民艰辛的海上生活和饱受歧视的悲苦情怀,对现代歌词的创作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音乐曲调
惠东渔歌是使用潮州方言的无伴奏清唱,有独唱、齐唱、对唱等多种表演形式。
音乐曲调也甚为丰富,有啊啊香调、啦打嘟调、贤弟调、罗茵调等29种之多,有些曲调,如嗳嗳调吸收了海丰白字戏唱腔的拖腔,唉唉调(又称苦调)糅合了妈祖庙乐的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戏曲音乐和庙堂音乐的韵味。
惠东渔歌的调式、音阶比较独特。调式多为传统的五声音阶,但以宫、徵为多,角、羽次之;还可以是六声或七声音阶,显得比较自由。音阶多用小跳急进排列,级进的一列音多是调性色彩较浓的主和弦音;有时也出现个别大跳,大跳时多以滑音的形式顺着音阶滑跳,使曲调清晰流畅、婉转动听。
代表作品
惠东渔歌的代表作品有大型歌舞剧《南海长城》《春满渔港》、惠东的节目《渔家乐》获得银奖、《长相思》《美丽的港湾》《钟城谣》《水的故事》《大海啊,蓝色的乐章》《迎春花儿开》《欢迎你到惠东来》《我叫阿哥免相思》《思亲曲》《南海明珠双月湾》,舞蹈音乐《友爱》《赶潮》以及说唱《赞海花》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惠东渔歌对现代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它的歌词源于生活,深入浅出,语句淳朴,不虚构,通过叙事、咏物、抒情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真实反映了渔民们的生活和劳动,使人了然于心,对现代歌词的创作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启发意义。惠东渔歌的曲调更为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传承人物
李却妹,女,1951年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小跟随父母在海上生活,跟母亲学唱传统惠东渔歌,属祖传的惠东渔歌手。参加省、市、县文艺汇演和比赛,多次获奖,2007年参加广东省(中山·坦洲)首届水上民歌大赛荣获银奖。2003年起,积极配合当地文化部门,为挖掘保护惠东渔歌提供大量资料。
苏德妹,女,1947年生,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当地土生土长的渔民,自幼随父母在船上打渔为生,跟随父母学唱惠东渔歌,至今仍能随口唱出二十多种渔歌,其声音细腻清润,音色独特,韵味悠远,善于表现一些辽阔、悠扬的传统渔歌,代表作品有咦嗳嗳调《金鸟金》、哎哎调《百花一年开四季》、啦打啲嘟啲调《一对龙虾藏礁洲》、妹仔调等,曾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音乐台《民歌·版图》栏目“惠东渔歌专辑”录制。
苏段,女,1958年1月生,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小一直跟随双亲在船上生活,跟父母学唱渔歌。嗓音明亮、清润,善于根据不同对象和环境即兴编唱;二十多个惠东渔歌品种、曲调均能熟练演唱,代表性作品有:介音调《今日城歌唱唔开》、咦嗳嗳调《唱歌也爱歌先生》、妹仔调《唱歌也爱茶润喉》等。曾多次参加省、市、县的比赛和演出,2007年6月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前往北京录制惠东渔歌专题节目。近年来,积极参与惠东渔歌的抢救性挖掘保护工作,建立个人资料档案并录制个人演唱曲目专辑。
传承现状
惠东渔歌因曲调品种多样,旋律韵味独特,还为音乐创作提供丰厚而珍贵的素材。许多词曲作家先后来到惠东渔村采风,创作了大量渔歌题材的作品。惠东渔歌是中国地域文化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但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1957年前后,国家鼓励“疍民”上岸,“疍民”渐渐远离海上生活,惠东渔歌的传唱逐渐减少,只剩下几位在海上长大的“疍民”闲时无聊,聚在一起打发时间。
受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现在当地不少渔民的后代弃渔改业,加上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传统渔歌在渔民尤其是年轻人心中,已日显淡薄和疏离,老年渔歌手又已相继去世,惠东渔歌正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加以抢救和保护。
保护措施
2006年起,好在为了保存这门祖宗传下来的艺术,民间的渔歌爱好者行动起来,收集歌词、曲谱、改编搬上舞台,政府也准备拍影视剧,让渔歌在保持原生态的同时好看、好听。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惠东县文化馆获得“惠东渔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惠东渔歌”项目保护单位惠东县文化馆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惠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从2006年开始,惠东渔歌歌手参加全国渔歌比赛。
2007年7月15日,惠东渔歌歌手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世界节目录制惠东渔歌。
2019年10月9日晚,“我和我的祖国”——2019年惠州市惠东渔歌专场晚会上演唱的《疍家组歌》等13个本土特色的惠东渔歌。
衍生作品
广东省作曲家施明新、杨庶正、徐东蔚等采用惠东渔歌素材创作了《娶新娘》《织网》《海上渔歌》 《渔家四季尽春光》等。20世纪60年代,中央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渔歌剧《南海长城》,其音乐素材就取自惠东渔歌和汕尾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