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寺,又称“慧山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
梁溪区惠山古镇景区文物古迹区内,初为“历山草堂”,始建于南北朝;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被改建为佛教场所;于唐大中至咸通年间(847—874年)改称“惠山寺”;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5年)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毁,后由李鸿章在原址上建为祠堂建筑;2002年7月进行修复;2004年4月24日修复完成,恢复宗教活动。
历史沿革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刘宋
司徒右长史湛挺在惠山(时称“历山”)隐居,建有“历山草堂”。湛挺死后,南齐诗人江淹特来此堂,凭吊湛挺,写了诗章,后人将湛挺、刘烁、江淹的诗章列于壁间,使这里成为文人聚集的名胜之地。
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佛教僧人将历山草堂改建为佛教场所,改名“华山精舍”。
梁大同三年(537年),“华山精舍”新建“大同殿”,改号“法云禅院”。
唐会昌年间(841—846年),唐武宗诏毁浮屠,法云禅院被毁,
唐大中至咸通年间(847—874年),寺庙重建,改称“惠山寺”。
唐乾符三年(876年),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宋太宗赐额惠山寺“普利院”。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立“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
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年),普利院赐丞相
李纲为“功德院”。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功德院赐信安郡王
孟忠厚,祀孟太后,改额“旌忠荐福禅院”,赐铜印一颗,上镌“旌忠荐福功德禅院之印”。
元代末年(1360—1368年),旌忠荐福禅院被毁。
明洪武元年(1368年),僧人普真重建寺院。
明永乐五年(1407年),僧人怀祖再次修建惠山寺。
明正统十年(1445年),惠山寺被火烧毁,时任江南巡抚
周忱、无锡知县项伾重建寺庙。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惠山寺部分僧舍被
秦金改建为别墅,后称
寄畅园。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至惠山寺,在漪澜堂品泉。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无锡人周宏词修治惠山寺,并题额“圣敬式临”。
清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6年),乾隆皇帝六次来到惠山,并为“惠山寺”题额。
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5年),惠山寺在
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毁。后由时任江苏巡抚
李鸿章在惠山寺的废墟上,建造了昭忠寺,使惠山大殿成为清代的祠堂建筑。
1954年,惠山寺古华山门门头建成,原埋于地下的唐、宋石经幢被挖出并修复完成,重新竖立在惠山寺山门两侧。
1979年,惠山寺金莲桥、乾隆御碑修复。
2002年7月,惠山寺开始大规模修复。包括翻建金刚殿,在原址重建天王殿、大雄宝殿;对金莲桥进行封闭保护;在大同殿门南侧新建钟亭,新铸6吨惠山寺铜钟;在原惠山寺不二法门及桃园内新建罗汉堂、地藏殿、斋房、大悲阁、藏经楼、僧舍及辅助用房;疏浚光绪年间的碧螺泉,辟西竺留痕广场等。
2004年4月24日,惠山寺修复完成,恢复宗教活动。
2008年1月6日,惠山寺举行重建落成暨全堂佛像开光庆典。
建筑格局
惠山寺背靠惠山,呈东西走向布局,共分为中路、北路两路建筑。其中,中路由东向西依次为惠山寺经幢、山门、金刚殿、金莲桥、御碑亭、大同门、大雄宝殿;御碑亭西有小广场,广场南北两侧分别设置钟楼、听松亭,听松亭内有听松石床;大同门东有洪武古银杏;大雄宝殿与大同门间有一小广场,广场内设香炉,广场北侧为不二法门。
惠山寺大雄宝殿北侧不二法门通向惠山寺北路建筑群。北路建筑由东向西依次为罗汉堂、大悲阁、藏经楼;罗汉堂西侧为桃园,桃园北侧为地藏殿、五观堂,南侧为惠山寺图书馆。
文物遗存
惠山寺经幢共有两尊,并列竖立于惠山寺山门前。其中,南侧的为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高6.26米,建于唐乾符三年(876年),幢身为八棱形石柱,遍刻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北侧的经幢高6.22米,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称为“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注:北宋时惠山寺名普利禅院),由无锡县万寿乡静安里刘元规等筹建,上刻《大白伞盖神咒》,并附有后记。该经幢刻咒而不刻经,这是宋代以后的流行做法。两幢相距10米,都系青石质、叠压结构,均为19层,唐、宋并立,幢身高大、形体华丽、雕刻精美、保存完好,是无锡地区保存完好且年代较为久远的佛教石刻艺术遗珍,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和无锡地方历史的实物资料。
金莲桥位于惠山寺内,建于北宋末年(1100—1127年),有800多年历史,全长10.7米,宽3.4米,桥身东西向架于池上,是无锡地区最为古老的三孔石梁桥,明天顺四年(1460年)大修,后历经修缮。因池内种满金莲花而得名。桥南北两侧栏板雕刻压地隐起“缠枝牡丹间化生”图案。桥身南侧中孔华版石的边沿正中,镌有“懋德堂李府”五字。
洪武古银杏位于惠山寺听松亭南侧,保护编号为“无锡古树名木002”,为雄性银杏树,相传为惠山寺住持性海植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是无锡市区树龄最长的树之一。树高21米,树干直径近2米,腰围需4人合抱。树上寄生一植物“薜荔”也逾200龄。清朝诗人
秦琳曾写下:“大同殿下绿苔滋,银杏浓阴覆石墀。笑指树头新结子,青青多在寄生枝。”描写古银杏。1980年,在树之南昭忠祠月台东壁,镶
王能父为古银杏题写的刻石“相传明洪武初年惠山寺僧普真字性海所植”。树之北侧台壁镶有石刻“俯察仰观”,系道光年间邵涵初篆题,取《兰亭序》意,昭示树之古老雄伟。
听松石床位于惠山寺听松亭内,又名听松石、偃人石。石长1.99米,宽0.87米,高0.56米。天然平坦,呈褐色,有光泽。北端起翘若枕,可供人偃卧。石上有“听松”等三段题刻。唐代书法家李阳冰为此石用篆体写了“听松”两字,“听松石床”便由此得名。
御碑亭位于惠山寺内,金莲桥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乾隆皇帝曾六次南巡,途经无锡,每次都写下游历惠山景物诗章,御碑东西南北分别刻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游惠山寺时御书诗篇。
历史文化
艺文
灵泉从地出,胜境自天开。寺也能重建,僧应是再来。
风前松可听,雨后竹须栽。一啜知茶味,还胜酒百杯。
慧山,古华山也。顾欢《吴地记》云:“华山在吴城西北一百里。”释宝唱《名僧传》云:“沙门僧显,宋元徽中过江,住京师弥陀寺。后入吴,憩华山精舍。华山上有方池,池中生千叶莲华,服之羽化。《老子枕中记》所谓吴西神山是也。
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鈆锡。至汉兴,锡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后汉有樵客山下得铭:“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珍,天下弊。无锡乂,天下济。”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东为无锡县,属吴郡,故东山谓之锡山。此则锡山之岑嵚也。
南朝多以北方山川郡邑之名,权创其地,又以此山为历山,以拟帝舜所耕者。其山有九陇。俗谓之九陇山,或云九龙山,或云斗龙山。九龙者,言山陇之形,若苍虬缥螭之合沓然。斗龙者,相传云,隋大业末,山上有龙斗六十日,因而名之。凡联峰沓嶂之中,有柯山、华陂、古洞阳观、秦始皇坞。柯山者,吴子仲雍五世孙柯相所治也。华陂者,齐孝子华宝所筑也。古洞阳观,下有洞穴,潜通包山,其观以梁天监年置,隋大业年废。秦始皇坞,坞者,村墅之异名,昔始皇东巡会稽,望气者以金陵太湖之间有天子气,故掘而厌之。梁大同中,有青莲花育于此山,因以古华山精舍,为慧山寺,寺在无锡县西七里。宋司徒右长史湛荿之家此山下,故南平王铄,有赠答之诗。江淹、刘孝标、周文信并游焉。寺前有曲水亭,一名憩亭,一名歇马亭,以备士庶投息之所。其水九曲,甃以文石罛甓,渊沦潺湲,濯漱移日。寺中有方池,一名千叶莲华池,一名纑塘,一名浣沼,岁集山姬野妇,缥纱涤缕,其渺皓之色,彼耶溪镜湖不类也。池上有大同殿,以梁大同年置,因名之。从大同殿直上,至望湖阁东北九里,有上湖,一名射贵湖,一名芙蓉湖。其湖南控长洲,东泊江阴,北淹晋陵,周回一万五千三百顷,苍苍渺渺。迫于轩户。阁西有黄公涧,昔楚考烈王之时,封春申君王歇于吴之故墟,即此也。其祠宇享以醪酒,乐以鼓舞,禅流道伴,不胜滓噪,迁于山东南林墅之中。夫江南山浅土薄,不有流水,而此山泉源,滂注崖谷,下溉田十余顷。此山又当太湖之西北隅,萦耸四十余里。唯中峰有丛篁灌木,余尽古石嵌崒而已。凡烟岚所集,发于萝薜,今石山横亘,浓翠可掬。昔周柱史伯阳谓之神山,岂虚言哉!
伤其至灵,无当世之名;惜其至异,为讹俗所弃。无当世之名,以其栋宇不完也;为讹俗所弃,必其闻见不远也。且如吴西之虎丘,丹徒之鹤林,钱塘之天竺,以其台殿楼榭,崇崇业业,车舆荐至,是有嘉名。不然,何以与此山为俦列耶?若以鹤林望江,天竺观海,虎丘平眺郡国以为雄,则曷若兹山绝顶,下瞰五湖,彼大雷小雷洞庭诸山,以掌睨可矣。向若引修廓,开邃宇,飞檐眺槛,凌烟架日,则江淮之地,著名之寺,斯为最也。此山亦犹人之秉至行,负淳德,无冠裳钟鼎,昌昌晔晔,为迩俗不有宜矣。夫德行者,源也。冠裳钟鼎者,流也。苟无其源,流将安发?予敦其源,亦伺其流,希他日之营立,为后之洪注云。
与惠山寺相关的艺文还有如下:
朝游惠山寺,闲饮惠山泉。——
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
大同殿下绿苔滋,银杏浓阴覆石墀。笑指树头新结子,青青多在寄生枝。——清朝诗人
秦琳描写洪武古银杏。
相关人物
唐朝宰相
李绅,15岁从无锡梅里迁至惠山寺读书。由于家境贫寒,他在寺中找来经书,以纸背作文稿,受到个别僧人的欺侮,却也得到鉴元等僧人的同情和支持,结下较为深厚的友谊。唐元和六年(811年),李绅中了进士,成为无锡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李绅在惠山寺读书时,深知农民疾苦,写下诗歌《悯农》:“谁知盘向餐,粒粒皆辛苦。”千古名句,代代传诵,教人以珍惜粮食为根本。
活动建设
惠山寺有举行竹炉文化活动的传统。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惠山寺住持性海与潘克诚一起,请
湖州竹工编制了一个煮茶的竹炉,外面编竹,里面填土,内胆为铜栅,高33厘米,上圆下方,结构精巧。无锡画家王绂画有《竹炉煮茶图》并题诗学士王达则为竹炉记序作诗,汇编成了《竹炉画卷》。后逐渐形成惠山寺竹炉文化。
2018年春节期间,惠山寺举行撞钟祈福活动。
科研成果
惠山寺经幢共有两尊,分别建于唐、宋时期。明、清的《无锡县志》上均有记载惠山寺石经幢。根据拓片,可发现唐代的石经幢上记录的一个历史故事。在唐代(618年—907年),罽宾(今阿富汗)僧人佛陀波利从天竺(印度)取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到中国,经皇帝批准后翻译流布。在信息较为闭塞的唐代,无锡能建此石经幢,证明了当时无锡佛教流行并兴旺,社会较开放,文化也较发达。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勘察惠山寺金莲桥时发现,桥南立面左侧的浮雕图案与中间的“缠枝牡丹间化生”纹样风格迥异,经过数月考证后认为这是曾流行于汉唐时期的一种纹饰,由波斯传入中国。因此,金莲桥的建成年份较为可能要早于宋代。此外,科研人员新发现了一篇有关惠山寺的文献。文中记载,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宋高宗因惠山寺高僧众多,渡化百姓并祈国祚昌盛,特赐汝窑器186件供禅寺享用,以示皇恩。汝窑是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器,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当时能一次赐予186件,可见惠山寺地位之高,寺内有一座与之地位相匹配的豪华桥梁较为有可能。
文物保护
保护级别
1956年,惠山寺石经幢被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惠山寺金莲桥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听松石床被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无锡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惠山寺庙园林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惠山寺金莲桥并入此项目。
2016年,惠山古泉群被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
无锡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惠山寺金莲桥曾在2000年、2019年先后申报第五批、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均落选,主要由于缺少文字资料佐证建设年代。
保护措施
20世纪80年代末,重21吨的惠山寺经幢曾出现轻微倾斜,使得经幢下陷了3层。1989年、1990年,无锡市请来
南京博物院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修复。其间,在石经幢的底座和每一层的中间发现嵌有唐代不同年号的铜钱。技术人员也指出石经幢腐蚀朽坏及风化严重。那次修复,对石经幢进行了加固、补缺粘接、扶正、表面封护等处理。
2018年,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的技术人员对惠山寺石经幢进行考察修复,发现石经幢上字迹风化较1990年更为严重。其中,唐代石经幢的八个面中,有四个面已没有字了。宋代石经幢八个面中,有三个面上的字也已看不清了。这主要是酸雨所造成的。在此次修复过程中,技术人员对幢身做了3D扫描和各部位采样,对于风化严重的地方,连接缝处生出的苔藓也被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看哪种成分会对石构建产生危害。技术人员还给幢身绑上了传感器进行超声波分析,探测内部有无损坏和裂缝。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惠山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
惠山古镇景区文物古迹区内,东距无锡市中心2.5千米。惠山寺东临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北接
寄畅园,南为
天下第二泉、愚公谷遗址、
锡惠公园,西依
惠山,入口位于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惠山直街与惠山横街(绣嶂街)交接处,出口临锡惠公园。
门票信息
惠山寺及惠山古镇景区文物古迹区门票70元,学生、老年人等凭证可有半价(35元)优惠。
开放时间
每年3月1日—10月31日的开放时间为08:00—16:30(最晚入园16:00);每年11月1日—次年2月28日的开放时间为08:30—16:00(最晚入园15:30)。
交通信息
游客前往惠山古镇景区可乘坐
无锡地铁4号线,在
惠山古镇站下,5号口出。
游客前往惠山古镇景区可乘无锡公交611路、15路、75路、81路龙光路(古华山路)站或吟苑公园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