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精神
精神表述词
惠州精神,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体现了惠州人民的一种精神文明和本土个性。是一种地域文明的高度概括。
基本介绍
惠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组织惠州市各界专家学者对惠州精神表述词进行论证,专家学者在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两组惠州精神表述词。
论证会上,专家学者综合各方意见,一致认为“崇文厚德、包容进取”和“包容四海、崇尚美德、敬业乐群、开拓创新”两组表述词充分体现了惠州精神,而且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便于传播
惠州精神最后选定: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
城市精神意义
惠州市已经踏上了新的征程,肩负使命无尚光荣,美好前景催人奋进。“惠州精神”当然要弘扬,但弘扬的目的在于服务于惠州当下与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惠州精神”的坚持与弘扬,对于将惠州建设成为全国文明城市、珠三角东部经济强市,构建和谐惠州,必将产生强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崇文厚德 ,包容四海 ,敬业乐群”内涵丰富、深入浅出、易记易诵、琅琅上口,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传播力。
崇文厚德
崇文厚德:惠州文化精粹
崇文厚德是惠州地域文化深厚的精神根基之一,是当代惠州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取向,也是惠州打造现代化城市的人文保证。“崇文”中的崇,指尊崇、推重;文,指文化、文治
惠州是崇文厚德之邦。明代黄佐在《郡志·序》写道:“惠居五岭东面,罗浮甲天下,重深环之;其民钟气于山,大都朴野悃幅(朴实天然、诚实淳朴包容),故讦讼犴狱鲜(尔虞我诈现象少见,牢狱也常空置)……”。清《金志》亦记:“归善县俗喜文艺,缙绅之徒多以著作扬声。”以上所记,是惠州两千年崇文厚德民风的一个缩影。
崇文厚德在“惠州精神”中是通过多方面表现出来的,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其一是重教兴文,其二是变革求新,其三是刚方正气。
一、重教兴文——孔子曰:“有教无类。”自秦汉以来,惠州便是中原文化的重要接受场所之一。东汉僧文简设伏虎台开堂说法促进宗教教化,隋代柳旦开设学校进行传统儒学教化,唐宋大量贬官谪惠,带来开明尚新教化,明清理学南兴的变革教化,均对惠州的重教兴文带来了直接影响。其一是对民风的影响。清初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说:“龙川以东,赵佗作令,故多倔强而焰淫;归善以西,苏轼谪惠,故渐好文而尚礼。”其二是对学术文化的影响。明末由于宋明理学的直接影响,惠州文运昌盛,出现了著名的“三尚书四御史”,并先后出现了如叶萼、叶春及李学一叶梦熊杨起元、张萱等国内著名的大学者,载入明史多人,载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十余部,形成了古代惠州经济社会文化的鼎盛时期。其三是导致惠州历代人才辈出。除明代的“三尚书四御史”外,历代惠州在国内历史文化领域中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名人还有清代著名的“铁笔御史”邓承修、马来亚著名华侨侨领叶亚来、民主革命惠州三杰、中国现代音乐惠州三杰等。以上这些文化名人的影响,对今日惠州务真求实、脚踏实地建设和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崇文者必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基本,实施“以德治市”,在这个进程中,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以促进惠州新一轮大发展。从发展的眼光看,重教兴文是百年大计的战略性举措。世界发展的趋势是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道路,未来世界的竞争必定是文化的竞争。传承优秀文化,以文兴振邦,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大手笔。
二、 变革求新——崇文的终极目标是社会与人的发展和进步。当代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定律就是改革创新。就革命性和创造性来说,惠州的确在广东甚至整个岭南地区都独树一帜,这是惠州开放性地域文化特色和崇文重教人文精神的必然产物。从宗教文化的角度看,佛道南传,就在惠州地域最早形成创新局面,尤其是道教的三次革新,将道教文化直接注入惠州地域文化,形成了惠州地域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的道化色彩。今日在打造文化大市过程中,惠州东江特色文化产生了极为显著的资源价值作用。从革命性的角度看,惠州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东征、东纵的重要历史,以及当代的改革开放均是变革求新文化精神使然。当今惠州广东省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的崛起,其思想支撑就是惠州这座城市的变革求新精神。未来社会发展要靠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过程就是改革创新的过程,要使惠州在未来的大发展中求胜,必须遵循变革求新之路向,必须崇文厚德。
三、刚方正气——刚方体现正直,正直孕育正气。一个先进的社会必以正气为人文基础。历代政权以德施政者兴,否则败;历代社会正气不抬则邪气必升,造成灾祸。惠州的现代化建设,人文和谐是必备的社会条件,其治者之廉明、百姓普生正气之风,正是打造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
惠州人文厚德的历史轨迹,可用两句话概括:第一句是德政源远流长;第二句是民风刚正傲骨。惠州德政传统,当首推隋代循州总管府总管樊子盖。《隋书》记录隋炀帝对他的评价是“干局通放、操洁履清自剖,符四服爱惠为先,抚道有方,宽猛所得处脂膏不润其质,酌贪泉岂渝其性,故能治绩克彰”。此乃德政之历史典范。惠州实施德政的历史名人还有开设学校、教化民众的柳旦;清代袁枚的朋友李竹溪等等。这些人,均为惠州老百姓留下了德政的话资,从而直接影响了惠州社会正气与厚德民风的形成。
惠州民风中的纯朴和正气,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刚正傲骨的历史名人,成为惠州名人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惠州人,都有一个共性:正气傲骨。如不随波逐流、独树一帜的明代摄礼部尚书杨起元,忠勇刚正的平叛功臣、明代兵部尚书叶梦熊,明初靖难之役忠君不屈的御史王度,敢斗强权载入明史的叶春及,敢谏直言不惧得罪权贵的明代官员陈吾德,清代“铁笔御史”邓承修不入浊流辞官归惠的大孝子江逢辰,坚定不屈的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刚正无畏的民主革命斗士邓演达,精忠不易的叶挺等。与其说这些名人刚正不阿的品质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惠州人,还不如说,这些人的精神,奠定了惠州建设文化大市、以德治市、脚踏实地大发展的人文精神支撑。
包容四海
包容四海:惠州最具特色品质
全市社会各界开展了热烈的“惠州精神”大讨论。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市委、市政府集中全市人民的智慧,提出了“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作为“惠州精神”的表述词。这组表述词准确地表述了“惠州精神”的实质。其中,“包容四海”是“惠州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包容四海”作为“惠州精神”表述词的重要内容,既符合惠州的历史发展事实和规律,也符合惠州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惠州发展的需要。
一、“包容四海”一词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包容”,单从字面意思来说,是指一个类包含另一个类的成员,引申为能够容纳不同于自身的其他人物、事物和思想。“包容”中的包,指包含、包孕、包括、包融;容,指容纳、宽容、适宜;“包容”即宽容。《辞海》是这样解释“包容”一词的:大度宽容、容纳的意思。包容不仅是一种美德、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大智慧,一种美的艺术。
包容和宽容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包容和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容四海的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这种精神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当前,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与精神、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包容四海,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人与人相互关爱,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实现人的思想、心理与个人实践活动的和谐。一座城市只有具备包容四海的精神,才可以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做到宽大为怀、亲人善邻、和睦相处,做到强不凌弱、富不侮贫,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才能吸纳百家长处,兼集八方精义。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惠州人民的客观要求,是惠州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弘扬包容四海的精神,在惠州未来的发展中,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惠州包容四海品质的形成原因和基本表现
惠州包容四海精神品质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自然地理、发展需要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惠州作为粤东重镇和沿海城市,西连广府,东接潮汕,北依梅赣,南临深港,是个四方交接之地,这是惠州开放的区位优势。近年来惠州工业经济呈现出快速强劲的发展势头,为惠州带来无限的开放空间。即惠州在地理区位通达开放的基础上,因发展需要不断延伸到社会层面的开放、资源层面的开放、文化层面的开放、制度层面的开放,共同形成了这一片开放的沃土,为包容四海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从人文历史的角度来看,惠州所在的岭南地区共存着百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为“惠州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多元化的外部环境,同时惠州文化融合了客家、潮汕、广府各地的文化,吸收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这为“惠州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多元化的内部环境。多元化的文化氛围正是形成包容四海精神品质的思想土壤。
城市精神总是同时具有普世价值和本土个性,“包容四海”也同样要展现这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以世界眼光来观照“惠州精神”,惠州已进入并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实现与促进和平与发展成为当然之举,而这本身离不开包容精神。另一方面,惠州人确实展现了包容四海的个性特质和恢弘气度。惠州人的包容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于差异性的态度一视同仁,不歧视、不排斥外来事物;二是能够与外来事物友好相处并注意吸收其精华,为我所用;三是通过实践的比较与鉴别,认同外来事物中的价值。生产要素的跨区域优化组合是惠州经济腾飞的关键,因此,包容性实际上体现出时代精神。
包容四海是惠州最具特色的精神品质。在革命战争年代,惠州乃至东江地区革命者和人民群众以革命必胜的信念,为革命理想而奋斗。在现代,惠州的包容精神更加突出:在人际关系上,惠州人民对外来人员热情欢迎,多方兼容,为外来人员提供了优越的创业条件。惠州人没有排外倾向,这是所有一来到惠州的人就能感受到的。惠州人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接纳了来自四海的人才,这种包容的精神让外地人迅速融入惠州,在这里安居乐业,把惠州看成自己的家,成为新客家,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生力量。惠州今天的发展成就,是新老客家人共同奋斗的结果。
三、进一步弘扬包容四海的精神
在传承优良传统、光大本土特色的基础上,以更加宽厚的精神雅量、以更加鲜明的城市品格屹立于现代城市之林,是新时代赋予所有惠州人的使命。目前惠州已具备构建包容社会的有利因素,包括有着友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条件、良好的政务环境。在当前及今后,我们要继续以包容四海的精神,构建包容的生态环境——有潜在价值的山川湖海、历史遗存、文化印记;包容的人际社会——理解与宽容、尊重与友爱、公德与文明;包容的制度文化——公平的法制环境、政务环境、资源分配制度等。
要进一步弘扬包容四海的精神,首先需要理性定位、不失本体。强调包容,就要在实现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彰显本体特质,包纳兼容其他事物,不断将其他事物中的积极成分提升、补充和丰富到本体特质之中,呈现出多种文化共处共存的局面。其次需要充分的容量和高度,以世界眼光拓展“惠州精神”的空间。只有真正做到地域上无南北之分,人际上无主客之分,经济上无内外之分,文化上无优劣之分,我们才能真正进入包容的高远境界。再次需要靠每一个市民去践行包容精神。要构建惠州的城市精神,就要让城市精神进入每个市民的精神领域,使这一公共精神转化为大家认同和践行的个体精神。特别是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发展,要保持一个城市包容特性的思想基础——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必须有赖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市民的持续交流和沟通,避免和减少多元文化的冲突和对抗,从而实现和谐与共生
惠州精神”、民族精神,支撑着惠州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生生不息、发展壮大、薪火相传、继往开来。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繁重任务,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自觉地继承和发扬好包容四海的精神,增强全市人民包容四海的意识;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强化惠州人民对惠州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惠州的盛衰紧密联系在一起;必须倡导各地来惠州的人团结和睦、平等相助、相互包容、共同发展,创造惠州人民共同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市委党史研究室)
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原意谓专心学业,乐与朋友相切磋。《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即谓学习了一段时期之后,自己掌握的知识还要到同仁中间进行广泛的切磋以互相检验求证,以期有所增进补益。唐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阐释道:“敬业,谓艺业长者,敬而亲之;乐群,谓群居朋友善者,愿而乐之。”对此,朱熹说过:“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
敬业,包含爱业、勤业、精业、创业四层境界,意谓热爱本职岗位、笃学求精、勤勉创新、献身事业、忠于职守,具备为社会发展而奉献的价值追求和勤恳作风。
乐群,乐于把自己融于群众之中,与群众和谐共处、诚信宽容、厚生益众,善于合作,同舟共济,携手共建和谐社会。
敬业乐群就是敬重事业,热爱群众,善于与同志(同事、同学、老百姓)共谋事业发展,共同奋斗。将敬业乐群作为“惠州精神”的重要内容,意义深远。它要求全市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努力成为爱业、勤业、精业、创业并善于与同志共谋事业、共同切磋、融洽相处、形成合力,积极推动我市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大业发展。
惠州之所以迎来今天的 “黄金发展期”,因素很多,但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历届市委、市政府前赴后继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不断冲破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善于抓住市场先机,赢得竞争优势,敢闯敢拼,利用资源优势,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开拓创新。
解放思想创造了历史,也必将开辟未来。没有解放思想,惠州的国民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地发展;没有解放思想,我市就不可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地发展,就不可能取得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令人瞩目的成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8 20:54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城市精神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