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象贤,字春波,长安人。清廪庠生,选送关中大学堂毕业,由井勿幕、郭希仁介绍入同盟会,与
康寄遥、惠甘亭等创设两等小学于帝君庙,鼓吹革命。辛亥西安光复,任军府军需及亲卫队管带,旋升标统。和议成,调署省会警察厅长兼警务处长,陆建章督陕后解职,任督署参议。后办菊林小学及救济慈善事业,卒于家。年六十三,子秉瑗。
人物生平
惠春波(字象贤),辛亥革命陕西省先驱者,陕西长安引镇人(原名引驾廻镇),生于1886年,卒于1943年,出身农家,自幼家境贫寒,从小勤奋好学,清禀庠生,光绪二十九年考中秀才后,被选送关中大学堂毕业(即陕西高等学堂预科)(摘自陕西省长安、咸宁两县续志)。上学期间,一边读书,一边在救世堂教书,以补充自己的学习费用。并与张凤翙同学一起,他们对当时的满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行径深恶痛绝,图谋救国。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后,张凤翙赴日本陆军学校留学,惠春波因父病重,未能同往。
返陕后,当时孙中山在南方领导同盟会,反清思潮遍及全国,惠春波随即加入同盟会,与康寄遥、惠甘亭等人创办了两等小学于帝君庙,宣传辛亥革命。
1911年9月参加西安辛亥革命起义。攻蒲城时,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和张凤翙在前线击退侵犯之敌马安良。辛亥革命成功后,任军政府军需及亲卫队管带,旋升至标统、议成调署省会任警察厅厅长,并兼任警务处处长,致力于当时陕西省治安工作后,由于形势动荡,军阀混战割据,袁世凯复辟,张凤翙被迫解除陕西督军职务,同时惠春波也被调任北京赋闲。讨袁胜利后,民国15年,李虎臣督陕,委任惠春波为
陕西省财政厅厅长。当年镇嵩军刘镇华围困西安,惠春波受命于危难,终日忙于筹集粮饷,由于困难重重,为拯救黎民于水火,惠春波甚至将自己驾车骡子宰杀慰劳军民。
时年11月解围后,惠春波从事慈善事业,曾任长安赈务会及华洋义赈务会会长。辞去政界职务后,认识到教育兴国的重要,热心于地方教育事业,和张凤翙,康寄遥等人在菊林寺的旧址上筹建菊林小学堂,张凤翙任董事长,惠春波任校长。后由小学增设成中学。菊林中学是西安当时屈指可数的知名度较高的私立学校之一,由于学校的扩大,张凤翙将学校对面的一块地也捐给了学校。学校除西安市的学生外还招收外县来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家庭贫困,学校实行对学生免学费和住宿费。惠春波把自己家中一些家具都提供给学校做办公使用。后来成名的学生如著名国画家张义潜老师、书法家吴培基(三大)老师,还有著名秦腔旦角演员苏蕊娥都是菊林中学的学生。
菊林中学一直到1951年由政府接管更名为西安第二十一中学。改革开放后将该校改为中专,更名为西安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曾经名噪一时,生源很盛。因为当时社会急需旅游专业人才,就业不愁,广州、深圳都来该校招聘毕业学生。后由于社会发展,大专院校内部的扩招,该校已迁址。现原校址已改为商业用房了。惠春波一直担任菊林中学校长,并一直想扩大该校招生,增设高中部,后因积劳成疾愿望未能实现,直到病故。病故后,由于他的同学、挚友、战友张凤翙主持葬礼,学校的师生沉痛缅怀他们深爱的校长,送灵的队伍一直绵延数里之长。
人物贡献
在兴办教育的同时,还注意戏剧艺术教化民众,在继承易俗社之后,掀起了一股组织新班社,改良旧秦腔的新潮流。在此形势下,惠春波为首的知识分子组织筹建了“
榛苓社”,该社社址设在梁家牌楼的“三晋会馆”内,宗旨以戏剧宣传革命教育大众。以新的模式教育学员,招收学生。聘请名老艺人为老师、教练。如:李云亭、梁箴、刘立杰、聂金铭、张寿全。一时鼎盛,大有与易俗社媲美之态。无门户偏见,人才济济,各地名角竞相参加,成为西安次于易俗社的秦腔大班。
新的班社模式,先让学生学习文化,又练习唱腔唱功,让学员们理解人物性格内涵,演出角色的特点,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秦腔界的中流砥柱。演员、导演、教练在西北五省享有盛誉。如:和家彦、沈和中、工文武小生后来参加易俗社和在兰州演出;惠济民先为演员后改为教练、导演,曾在尚友社任教后调至西北戏曲研究院任导演。被誉为“秦腔正宗”李正敏,第一个被上海百代公司录制留声机唱片的秦腔演员。何振中、工正旦在“游西湖”中扮演李慧娘吹火技巧,一口气连吹三十余口,真是秦腔一绝!颜春苓以武生见长,他的“杀四门”、“马超哭头”武打中多绝技,被誉为秦腔武生泰斗。解放后任“五一剧团”教练,80岁还登台献艺,是秦腔老寿星。榛苓社还破例招录了女艺徒,取名“筱苓花”跟班学艺,聪明好学,虽入班较晚,很快学会了“重台”、“花亭相会”等很多大戏,也是秦腔较早的女演员之一。
但当时条件限制,剧社基本上自负盈亏,当时惠春波为了维持剧社的开支,曾变卖了生意以补偿费用,由于经常下乡演出,渭北一带条件差,住的是阴暗潮湿的地铺,长期劳累,适逢关中一带流行传染病,缺医少药,有的演员患上了皮肤病,难以治愈。主要演员流失,使榛苓社大伤元气,演出无法维持,经济困难,剧团就此解散。榛苓社虽然时间不长,但在陕西戏剧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
惠春波一生从军、从政、从教。重文艺,最后一直担任菊林中学校长,直到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