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思维是人体大脑通过
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想象思维可以说是形象思维的具体化,是人脑借助表象进行加工操作的最主要形式,是人类进行创新及其活动的重要的
思维形式。
基本分类介绍
想象思维有再造想象思维和
创造想象思维之分。再造想象思维是指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客观事物的表象;创造想象思维则不仅再现现成事物,而且创造出全新的形象。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存在于整个过程之中。即作家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调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加工,进而形成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
基本简介
特征
1、形象性
2、概括性
3、超越性
类型
1、无意想象。它是指不受意识主体支配的想象。
2、有意想象。它是受主题意识支配的思维活动。
作用
1、想象在创新思维中的主干作用
2、想象思维在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灵魂作用
3、想象思维在发明创造中的主导作用
思维训练
1、克服抑制想象思维的障碍。想象思维的障碍主要包括
心理障碍和内部智能障碍。
2、培养想象思维能力的途径。
(1)要强化创新意识
(2)要加强学习
(3)要静思
思维特性
实有性
指思维的结果是以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东西为依据的。例如:“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燕子》)把小燕子停歇在电线上想像成正待演奏的五线谱,多么富有韵味。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形象思维。
可能性
指思维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不是确实存在而是可能存在的。例如:“在马路上吐了一口痰,也许会使许多人得病,甚至染上肺结核。”(《蛇与庄稼》)这种想像思维不能脱离生活凭空臆造。
幻想性
指思维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既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将来也不可能产生的。例如:“……,你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挑山工》)仙人的腾云驾雾永远不可能出现实生活之中。
比拟性
指思维的结果不是思维对象本身所具有的东西,而是与它所思维的对象具有相关的东西。例如:“……,它分明像一个老人在那里怀念过去的事。”(《老牛》)这种思维一般有物拟人、物拟物、人拟物和人拟人等形式。
假定性
指思维的结果是作者假定的东西。例如:“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跳水》)这种思维方式常用“如果、倘若、假如、要是”等词语来表示假定性。
夸张性
指思维的结果是把它有关部分加以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望庐山瀑布》);“夜旷天低树”(《宿建德江》)。诗句中“三千尺”和“天低树”是一种夸张性的说法。
单一性
指思维的结果放在了事物属性的一个方面。例如:“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的小白梅。”(《梅雨潭》)这里仅指“水花”的颜色和形状与白梅相似,而白梅的“熬霜、忍寒”等属性水花是曾不具有的。
多重性
指思维的结果放在了事物属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面。例如:“这喷泉,这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小站》)喷泉和杏花一方面使旅客们看到了温暖的春天,另一方面又使旅客们感受到了小站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似有春天般的温暖。
语文教学
爱因斯坦说:“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高尔基也说:“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没有想象,不可能诗,也不可能有文学。试想,如果茅盾没有对白杨树的联想,就不可能有对北方农民乃至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赞扬;杨朔若没有对蜜蜂的想象,就不可能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创造世界的哲理。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也就是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思维培养的同时,要努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在教师的教学中去驰骋语文大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联想,利用想象去遨游思维的太空。
注重教学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教材作为想象的圆点,让学生通过教材的一点一滴去展开自我想象。例如《一件小事》时,教师故意让学生在文中的“头破血出”的“出”字上去展开想象,作者为什么没有写“头破血流”,这“出”是什么?一“出”一“流之别,作者的意图,事件的原委以及结果应该如何?请同学们自行去联想。
2、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要训练学生善于逆向思维。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向课文置疑,允许他们去假设、去幻想,例如《故乡》中润土的小毡帽为什么二十年后一直没有换下?假如孔乙己没死,当了书法协会的会长后,对中国的书法会有什么贡献等。教学时充分展开教学的想象蓝图,让学生在其中去感悟生灵、感悟生活。
3、作文教学要大胆地允许学生虚拟,编写自己
想象力的作文。作文不否认写真人真事,如果在推行创新教育的现代社会,学生连大胆想象的能力和思维都没有那还有什么作为呢?作文不是生活的原型,而是生活结晶的一部分。学生追求完美,为什么不可以将更高要求作为笔下的闪光材料呢!因此允许学生大胆虚拟材料,大胆想象,假设美好、幻想未来,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建立格局
作为语文教师,应把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上,要由侧重于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点。不仅让他们获得听说写读的知识能力,还能通过实践,去体验领悟语文之外的精神方面的信息,从而主动地探索语文领域的奥秘,培养学生解剖社会,解剖世界的能力,体现人生的价值。语文教学正如布鲁纳所强调的“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就是学生自始至终全部参与的过程,创新教育就是要求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并获得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时间和空间。
建立模式
想象思维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建立一种多元化载体的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由单纯的学科性的学习变为语文教学的社会性、活动性、实践性、科学性的统一。操作程序为:学生自读课文———查阅资料或社会调查———拓宽语文领域的范围;或小组讨论提出解决部分问题,又提出新问题———又深入探索———总结评价———展示成果———延伸拓展语文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如社会专访、查阅资料、课堂讨论、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现场采访等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语文
课堂教学模式。
实践
丰富学生课内外生活,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进行
想象思维的训练,学生要做一定量的练习,教师在课内外应多创设问题情景,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提倡学以致用,组织开展适量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把成果带回课堂,丰富课堂内容,形成发现、探索的集体氛围。但我们应当明确的是:学生的课外活动不等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等于不要分数。从总体上看,学生的分数与素质成正相关,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成正相关。在我国考试和用人制度尚未发生根本性变革之前,加强习题练习,(习题本身就是进行实践演练的问题情景)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五、运用逆向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养成了人们的思维惰性。几千年来,小到家庭,家长说的就是真理,晚辈没有丝毫的辩驳的余地,否则会被认为不孝;再到学校,惟师是从,惟书是从,学生不敢有非分之想,更不用说提出不同见解了;大到社会,君君,臣臣,等级森严,不循规蹈矩,自身难保。“枪打出头鸟”被历代人奉为至理,中庸之道更为不少人推崇。就连传统戏剧、小说对人们的影响也是如此:舞台上的曹操永远是白脸奸臣,铁面无私的包大人永远是黑脸。传统才子佳人,小说更是千人一面。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个个有闭月羞花之貌,知书识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男主人公个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故事也都以团圆结束。这种大团圆结局的思维定式,在影视作品中仍能找到影子。我们不妨向这种亘古不变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发起挑战,换个与众不同的新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克服思维惰性,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总之,语文教学要通过教学的全过程去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