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语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学位为文学学士。
发展历程
1989年5月,在《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简介》中,个别学校设置意大利语(意大利语言文化)专业,专业编号为1137,属外国语言文学类。
1993年7月,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1993年7月颁布)》中,意大利语(意大利语言文化)专业名称变更为意大利语,专业代码设为050237,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为文学门类专业。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1998年颁布)》,意大利语专业名称不变,代码设为050237*,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为文学门类专业。
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意大利语专业名称不变,专业代码变更为050238,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为文学门类专业。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意大利语专业为文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50238,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学制为四年。
培养目标
意大利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
培养要求
基本修业年限:一般为四年,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
授予学位:对按规定修满学分并符合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意大利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
意大利语专业学生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专业特色。
意大利语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
课程设置应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教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外语专业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突出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构建,特别应突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
课程总学分一般为150—180学分,总学时为2400—2900学时。各高校根据各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各部分之间的比例。
理论课程
识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校级通识教育课程两类。
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第二外语等课程。
校级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包括提升学生知识素养、道德品质与身心素质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分为外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课时应占专业总课时的50%—85%。
外语技能课程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包括外国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构成有:基础意大利语、高级意大利语、意大利语视听说、意大利语写作、意大利语口语、意大利语语法、意大利语汉语互译、意大利语文学史、对象国或地区文化等。
包括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翻译学、外语教育、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门用途外语以及相关培养方向等类别,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实践教学
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国际交流。
专业实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创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学科竞赛、学习兴趣小组、学术社团、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民情和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
国际交流活动旨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能力。开展国际夏令营、短期留学、国内外联合培养等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
毕业论文旨在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写作应符合学术规范,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实践报告、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
除翻译作品外,一般应使用意大利语撰写。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意大利语专业应有一支合格的专任教师队伍,形成教研团队。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应合理。有条件的高校应聘请外籍教师。应用型专业应聘请行业指导教师。意大利语专业专任教师应不少于6人,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专业生师比不高于18:1。
(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资格和条件,履行相关义务;
(2)具有外国语言文学类学科或相关学科研究生学历;
(3)具有丰厚的专业知识,熟悉外语教学与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
(4)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以及教学反思和改革能力;
(5)具有明确的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
外籍教师的聘任应根据岗位需要,达到上述条款中所有适用标准。
各高校应制定科学的教师发展规划与制度,通过学历教育、在岗培养、中国国内外进修与学术交流、行业实践等方式,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教学和研究能力。
教师应树立终身发展的观念,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设备资源
教学场地和实践场所在数最和功能上应满足教学需要,并配备专职人员对教学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设置的要求,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一般不小于9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3000元;每百名学生教学用计算机不少于10台,每百名学生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不少于7个。
图书资料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所需;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生均图书不少于100册,并有一定比例的外文图书和报刊;生均年进书量不少于4册。
拥有专业相关的电子资源;拥有覆盖学习及生活场所的网络系统;具备开发和运行网络课程的基础条件。
各高校应具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条件;应根据意大利语专业特点和需要建设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教学经费
根据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设置的要求,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000元,并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提高教学经费的投入。
质量保障
(1)遵循意大利语专业教学大纲;
(2)融合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因材施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4)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教学效果。
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根据培养方案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方法,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
评价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定期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评价。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方案是否有效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定期评价。
持续改进机制要求:应建立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确保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结果、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和社会评价结果及时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培养模式
意大利语专业已与意大利、马耳他的10余所大学签署了各种合作协议,与意大利商会等近10个单位合作,为学生创造留学、交换、实习的机会。目前意大利语专业和语言课程普遍使用的教材《大学意大利语教程》《新视线意大利语教程》和《意汉词典》等都是由该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编写。
意大利语专业学生通过外语技能课的学习,获得有关意大利语的系统知识和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受到意大利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良好的熟巧训练;通过外语专业课的学习,对意大利的社会与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三年级开始的专业选修课程分为“文学与文化”和“国别与区域研究”两个方向,前者侧重对意大利文学、哲学、历史、文化、艺术方面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后者侧重对意大利政治、经贸、外交、社会方面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学强调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语言的应用性,并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完善知识结构,开拓国际视野,掌握一定的学术研究方法。该专业积极为学生创造在读期间中、短期出国留学和作为国际交换生的机会。
意大利语专业开设于1972年,目前实行意大利语(英语)四年制双语教学;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意大利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意大利语专业是上海市唯一的意大利语本科专业点,同时也是该专业在华东地区唯一硕士学位授予点,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专业与多所意大利著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每年均开展师生互换和各类文化交流活动。2000年,意大利语专业参与建立教育部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获准成为教育部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非通用语——西欧语群)。
意大利语专业实行“3+1”中外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可实现100%出国交流;新增“3+2”本硕连读项目(与意大利圣心大学合作),学生可在国外修读传媒研究/会计与金融/艺术管理等领域的硕士课程,获得相应学科门类的硕士学位。
意大利语专业是全日制四年制本科,采用意大利语教学。
意大利语专业与意大利三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实行以下培养方式:学生需在大一及大二学年攻读本院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并达到合作院校插班生入读条件。大三上半学期或者大三一整学年,学生有机会申请赴意大利留学,其中优秀学生有机会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支持。大四学年,学生回到川外继续学习,完成本科毕业论文。
意大利语专业根据国家及吉林省经济发展需要,采用“意大利语+英语+专业(经贸)”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提高毕业生综合素养。按照欧洲语言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推进教学标准与国际接轨,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注重学生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提升。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与意大利合作高校互派留学生(学生在大三全班出国留学),并有本硕连读的双学位项目。搭建了校内外、国内外合作育人立体平台,形成了以职业人、业界专家为主体的校外导师队伍,共同开展课程、教材与教学资源库建设、学生实践及就业指导等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西安外国语大学每年选派20-30名左右优秀学生赴意大利与我校有合作关系的高校进行留学。目前,国外合作学校有罗马第三大学,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米兰圣心卡托里卡大学。同时根据选派学生之前在本校的学习和表现,会遴选出有资格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欧盟ERASMUS+的所提供的奖学金的学生,帮助其在国外完成学业。受限于全球疫情影响,西安外国语大学与合作院校也开展了线上远程授课,学生可在国内进行国外大学网课,并最终获得相应学分,完成毕业。
意大利语专业师资队伍优秀,课程设置科学丰富,国际化办学特色突出。意大利语专业已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贝加莫大学、米兰圣心天主教大学建立起成熟的“2+1+1”的培养模式,即大学一、二年级在国内学习,三年级赴国外学习,四年级回国完成学业。学生出国留学比例达到40%。
自2015年以来,意大利语专业学生一直能够获得国家公派留学名额,赴意大利留学,学费、住宿费、交通费等由国家承担,现在可获资助学生比例约10%。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意大利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意大利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意大利语高级专门人才。
考研方向
国际商务、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律(非法学)
就业方向
意大利语专业毕业生一般到涉意机构、意资企业、中国驻意企业、海关、电子商务、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和管理等工作。
开设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