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
近现代秋瑾诗作
《感事》是近代诗人秋瑾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的前四句写祖国危难,叹国民未醒,作者借用“铜驼荆棘”的典故,唤醒国民,正视现实;后四句写文人想投笔从戎,弃文习武,闺中妇女也想洗尽铅华,披坚执锐。全诗笔力雄健,感情深挚,充满感时忧国的精神。
作品原文
感事
竟有危巢燕1,应怜故国驼2!
东侵忧未已3,西望计如何4?
儒士思投笔5,闺人欲负戈6。
谁为济时彦7?相与挽颓波8。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危巢燕:典出《孔丛子·论势》中的一则寓言:有燕子在屋梁上做窝,母子相乐。后来烟囱里起了火,房子将要被焚毁了,燕子还不知道害怕。比喻大祸临头而不知。
2.故国驼:典出《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 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官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故国,指国家、民族。驼,这里指国家民族将遭厄运了。
3.东侵:指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
4.西望:指英美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慈禧太后,光绪帝逃往西安。
5.儒士:读书人,文人。投笔:掷笔。《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候,安能久事笔砚问乎?”后因以投笔喻弃文就武。
6.闺人:妇人。此作者自谓。负戈:扛起武器。
7.济时彦:匡世之士。彦,古代对有才学之士的美称。
8.颓波:下流的水势。比喻颓危的国势。
白话译文
竟有居住在即将倾覆的燕巢之中的燕子,应叫人哀怜将见到祖国的沦亡了!
对东方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还没有忧愁完,西方的帝国主义又来侵略,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对付呢?
读书人准备投笔从戎,妇女们将要扛起武器拯救国家危亡。
谁是那拯救国家危急时局的豪杰,和我一同挽回这既倒的局势。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这年春,义和团进驻天津、北京。八月,英、美、俄、法、日、德、意、奥等八国联军自天津出发,进犯北京,至十一月联军增兵到十万左右,妄图瓜分中国。十月,东北三省又全被沙俄侵占。国家民族,多灾多难,亡在旦夕。诗人有感于国难,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联连用了两个典故:“危巢燕”和“故国驼”。官门的铜驼四周长满了荆棘,可见是江山易改,社稷倾废。但秋瑾在此写“应怜故国驼”,大概还是只担心国家将亡。
此联两个虚词用得工整且巧妙。“竟有” 二字,将诗人急切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国家的局势已经如此不堪了,国人竟然还象筑巢危屋的燕子那样浑浑噩墨、怡然自得。诗人恨不能大声疾呼以警世人猛醒,这“竟有”二字可谓震聋发聩。与“应怜”则是浑然天成的妙对。国家就要变成一片废墟了,还不堪怜吗?还不应怜吗?“竟有”是呐喊,是登高疾呼;“应怜”则是沉吟,是潸然泪下。
颔联两句点明诗人如此疾呼的缘由,是因为祖国面临着东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瓜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诗人只有十八、九岁,就已经开始为国事而忧,“绿蛾蹙损因国家。”(《赠曾彼石》)到诗人写《感事》,又经历了八国联军的掠夺烧杀。同年稍早,诗人写《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捺室空怀忧国报,难将巾帼易兜鍪。”用战国时代鲁国漆室邑的一个未嫁女子因为“鲁君老,太子幼”而倚柱叹息的故事,表达愤恨身为女子不能驰骋疆场为国效力的遗憾。此诗中的“东侵”“西望”既是实写日本和八国联军的入侵,又可看作是泛指帝国主义从四面八方蚕食中华神州。
诗人在颈联中明确表达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同仇敌忾之气概。你看书生渴望投笔从戎,妇女也准备拿起武器。侨士投笔,让我们联想起东汉班超的故事。在这里,诗人固然写出中国人民不甘屈辱的反抗精神,又何尝不是在抒发自己的报国之志!
尾联两句的那一问“谁为济时彦,相与挽颓波。”唐朝韩愈进学解》有“回狂澜于既倒”之句,秋瑾写“挽颓波”,也是力挽狂澜拯教祖国的意思。“谁为济时彦 ”这一问,又照应了开首的“竟有危巢燕”一句。正因为有这么多“危巢燕”似的昏睡的国民,才会有诗人这痛心疾首的一问。秋瑾早年,因为志向远大,襟怀不俗,难免常有曲高和寡之感,“但恐所好殊, 不遇知音赏!”(《咏攀》)“却怜同调少,感此泪痕多。”(《思亲兼柬大兄丙申作二章》)结婚后,丈夫又是个趋利世俗之人,更难免悲叹“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谢道锡》)但从《感事》这首诗之后,诗人所表达的对同调的渴望,乃是寻求志同道合的战友,而不仅仅是“若无子期耳,总负伯牙心”(《咏琴志感》)那种个人心灵的契合。
名家点评
近代学者、文艺理论家梁乙真:“儒士思投笔, 闺人欲负戈。”真高出寻常万万矣。(《秋瑾研究资料》)
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年),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后易名瑾,浙江绍兴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随夫王廷钧移居北京。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年底回国。次年加入光复会、同盟会,进行革命活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返上海,创办《中国女报》,与徐锡麟筹建光复军准备武装起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因事泄被捕英勇就义。秋瑾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充满爱国豪情。有《秋瑾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8:13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