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相应于感觉而言,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知觉则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经过综合作用后得到的整体反映。人们在对其周围环境的感应(或知觉)的基础上作出选择,然后决定其行为。这种对环境的行为输出是对环境感应作用的反应。人类与
地理环境的感应和行为交流过程常常是连续完成的,因此感应地理研究与
行为地理研究常常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发展也是紧密结合的。
感应地理从时间角度可分为
历史和
现代两方面。历史感应地理强调,
历史地理学研究必须在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上研究当时人类对环境的感应认识过程。现代感应地理则着重研究居民、旅游者、规划决策人、生活在特殊环境下的人(如灾害环境和宗教环境等)的感应认识过程(见
行为地理)。
调查居民对环境的感应所编绘的各种
意境地图(或称构想地图),是形成和存留在居民脑中的地域格局图式。对收集的样本进行分类、归纳,并使
地图的表示抽象化,可编绘出不同居民集团的意境地图。意境地图是在人的空间行为基础上形成的,可成为进一步合理指导空间行为的依据。
规划决策人(包括企业经理阶层)对环境的感应认识决定了他们的决策,不同的社会集团对社会各方面生活所持的态度,也是影响企业选址区位的重要因素。例如,一个地方的运输成本、工资成本都较低,但是该区文化娱乐和社会交往活动贫乏,教育及公共服务条件差,也很难吸引企业到那里投资建设,因为很难吸引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前去就业,而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熟练劳动力,很难长期生存下去。此外,消费者的偏好因素,也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配置。
对
旅游者的感应研究有利于设计满足游客行为的各种风景规划,灾害环境的感应研究有利于应付灾害的发生和影响,宗教环境的感应研究有助于解答宗教迷信感应气氛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