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剥夺实验(sensory
deprivation experiment) 就是夺去有机体的感觉能力而进行研究的方法。对人来说, 感觉剥夺是暂时让被试的某些(或全部) 感觉能力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 把人放在一个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环境中进行研究, 从而探索其生理心理变化的方法。
感觉剥夺实验的类型
感觉剥夺实验研究有不同的类型。从内容上看, 有视觉、听觉、肤觉剥夺; 从方法上看,有简单的部分感觉剥夺, 也有严格意义上的感觉剥夺; 从对象上看,有动物的和人类的感觉剥夺之分。在感觉剥夺的实验设计上, 一般有三种, 即限在床上的、面具式的以及悬挂在水中的大槽里的感觉剥夺。无论哪种类型, 其剥夺感觉的途径都是多种多样的。以动物的视觉剥夺为例, 通过缝合眼睑、使用不透明或半透明的障目镜、或在黑暗中养育等都可以减少或完全剥夺其视觉。
首例感觉剥夺实验——麦克吉尔实验
1954年, 心理学家贝克斯顿(W.H.Bexton、赫伦(W Heron)和斯科特(T.H.Seott)等, 在付给学生被试每天20 美元的报酬后, 让他们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逗留。实验好象是非常愉快的。具体地说, 就是在没有图形视觉(被试须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镜), 限制触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头) 和听觉( 实验在一个隔音室里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代替其听觉) 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开始阶段, 许多被试都是大睡特睡, 或者考虑其学期论文。然而, 两三天后, 他们便决意要逃脱这单调乏味的环境。实验的结果显示: 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码的反应。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试者注意力涣散, 思维受到干扰, 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 智力测验的成绩不理想。另外, 生理上也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对
脑电波的分析, 证明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 有的被试甚至出现了幻觉( 白日做梦) 现象。
赫布认为, 有机体的心理的形成, 完全依赖于其所处环境。“心理在它变得有能力进行新构成的反应以前基本上是空白”。有机体在每一年龄阶段都和它的环境不断发生交往,被试对实验环境的出乎意料的反应, 正是其离不开所处环境的证明。赫布还认为, 有机体的
中枢神经系统有一种形成“细胞结集(cell一assemibles) 的能力。“从这里可以发展出作为一种机能作用单位的注意和知觉的习惯”。因此, 形成人们的知觉和注意的习惯方式有赖于我们早期所受的环境影响。“我们从出生开始, 就主要只听见本民族的语言, 因而被剥夺了非常丰富的听觉经验。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侯, 这样的环境就改变了我们的视觉系统, 以致我们总是通过我们早期经验的局限性来看待世界”,使我们不能适应改变了的环境。
感觉剥夺实验的心理效应
感觉剥夺能够对被试的心理和行为发生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涉及了感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过程, 也触及了诸如态度、遵从、动机与需要等个性心理特征。感觉剥夺的心理效应主要体现在:
①感觉剥夺造成注意力涣散, 不能聚精会神地从事某种活动;
②感觉剥夺造成思维的混乱, 不能明晰地思考间题;
③感觉剥夺造成知觉能力的损伤, 不能正常地进行感知活动和分析;
④感觉剥夺造成想象能力的畸变, 有些被试甚至出现幻觉现象;
⑤感觉剥夺造成被试心理上的焦虑不安, 使被试产生痛苦和想逃脱的愿望。
感觉剥夺实验的意义
生理学意义
感觉剥夺实验告诉我们: 人的神经系统似乎特别适宜于从人们不断遭遇的极广泛的刺激中挑选信息。为了维持某种程度的
机能觉醒以使神经机能能以正堂状态运行,一定水平的感觉输入看来是必不可少的。倘若不能使多样化维持一个关键的水准, 就会出现不适应, 最终会导致有机体心理上的紊乱。这即是说,不断向我们感官袭来的刺榭, 诸如光、形、色、声、味、嗅、触等刺激, 并没有将我们埋葬, 反而有助于正常的机能的发展。
心理学意义
其一, 感觉剥夺实验说明,感觉虽然是一种低级的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它对人来说意义重大。剥夺感觉,就势必会影响知觉、记忆、思维等较高级的和复杂的心理现象。没有刺激,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生新的认识,而且连正常的心理机能都得不到维持。
其二, 感觉剥夺实验表明,认识环境是一种比物质享受更迫切更强烈的需要。根据
马斯洛观点,人的需要有五种层次。他认为, 即使前四种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个体也还能制造紧张,产生要求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需要。处于感觉剥夺情境的被试,虽然生理的需要、物质的享受得到了满足, 但是, 更高一级的认识上的需要却受到了抑制。因而, 满足其认识客观需要的动机便促使他们不得不制造紧张状态, 引起心理上的混乱, 以求得解脱, 重新回到包涵有丰富刺激的客观环境中来,以利于自我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其他高级需要的追求。而认识环境是一种较高级的需要。
其三, 感觉剥夺实验还从一个侧面说明, 如果离开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那么,作为人类的正常的心理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在感觉剥夺的实验中,由于试新时离开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条件,他们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与正常状态下人的心理状态是有差异的。人作为一个社会化的产物, 离不开赖以生存的人类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