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反馈(sensory feedback),一定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经神经中枢分析和综合,产生的感觉经验又经传出神经影响机体的活动。表现为机体的动作和体内植物性神经活动过程的产生,同时这种应答性活动又作为刺激信息向
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冲动流,从而调节机体的整个反射活动。
定义
这种修正的方法是通过选择感觉的传入来进行的,上一节已经叙述,正常的感觉传入可以间接地控制运动传出,从而决定了感觉反馈的种类与质量。这种感觉的反馈必须反映多目的的感觉运动经验。这就是说,在用操作手法控制各种运动之前,要有感觉准备,如在负荷体重的同时产生的活动的就是如此。即负荷体重的身体部位感觉到了体重对其的压力,由于这一压力的刺激使机体设法进行调整以减轻压力,这一调整过程就产生了运动。又如,婴幼儿在肩胛带的控制功能发育成熟之前,在俯卧位上或仰卧位上将体重大部分负荷于头部及躯干上,随着生长发育,在俯卧位上逐渐可用肘、手负荷体重,同时产生了逐渐抬头的活动。而在仰卧位上则由肩部及躯干负荷体重,逐渐进行抬起下肢和举起上肢的活动。在治疗时,应该结合这种发育过程采取使患儿边负荷体重边活动的操作手法,给予患儿感觉上的准备。
分类
它主要由Rood法、Bobath法、Brunnstrom法、
PNF技术等学派组成。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利用各种感觉刺激如触觉、压觉、振动觉、关节位置觉、运动觉、视觉及语言刺激等作为治疗的主要手段;强调病人主观参与的作用;依据人类神经发育学规律;强调训练目标为病人出现功能性的运动行为。
Bobath技术
通过抑制不正常的姿势、病理性反射或异常运动模式,尽可能诱发出正常运动,达到提高病人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是神经发育技术方式之一。运用运动发育控制理论,强调运动感觉的学习,重视技巧性动作的掌握和整体治疗,主张根据神经发育规律,充分利用正常感觉反馈输入、姿势反射活动和各种平衡反应调节肌张力,逐渐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形成。
适应证:
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包括儿童脑瘫、成人偏瘫及其他有运动控制障碍的病人。
禁忌证:非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基本技术与手法:
(1) 控制关键点:关键点是指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这些部位对身体其他部位或肢体的肌张力具有重要影响。治疗中治疗者通过在关键点上的手法操作来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或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对关键点的控制是Bobath技术中手法操作的核心,常与反射性抑制联合应用。人体关键点包括头部、上肢的拇指、下肢的拇趾、胸骨中下段、肩峰、髂前上棘等。
(2) 反射性抑制:躯干屈肌张力增高时,把头部放置在过伸位,可以降低屈肌张力,增加伸肌张力;躯干伸肌张力增高时,把头放置在屈曲位,可以降低伸肌张力,增加屈肌张力;躯干屈肌与伸肌张力均增高时,可以通过保持骨盆不动的情况下旋转躯干来抑制。肢体屈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外旋位,外展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内旋位,上臂屈肌痉挛时,取肢体的对称性伸展(保持头在中立位)。躯干、头、肢体的伸肌张力均增高时,使髋屈曲外展并屈膝即可抑制。上肢的反射性抑制为:肩胛带前伸,肩关节上举超过90°但小于120°作外展、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屈,掌指关节伸展,手指伸展,拇指外展的伸展模式。下肢的反射性抑制为: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屈,足外翻。
(3) 调正反应:当身体偏离正常姿势时,人体会自发性地出现恢复正常姿势的动作,即头部位置、头部对躯干位置、四肢对躯干位置等恢复正常的一系列反应,称为调正反应。根据感受刺激部位和动作效应出现的部位,可将调正反应分为4类:发自颈部作用于躯干、发自迷路作用于头部、发自躯干作用于颈部以及发自眼睛作用于头部。平衡反应是比调正反应更高级的维持全身平衡的一种反应。当人体突然受到外界刺激引起重心变化时,四肢和躯干出现一种自动运动,以恢复重心到原有稳定状态。
Rood技术
也称为多感觉刺激疗法,主要内容是利用多种感觉刺激方法作用于皮肤、关节等感受器,通过感觉反馈环路调节脊髓传出纤维的兴奋性,从而改变特异性靶肌肉的肌张力,诱发或协调肌肉活动。适用于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各个时期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
适应证: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包括儿童脑瘫、成人偏瘫及其他有运动控制障碍的病人。
禁忌证:非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基本技术与手法:Rood 根据个体发育规律总结出8个运动模式,即仰卧屈曲模式、转体或滚动模式、俯卧伸展模式、颈肌协同收缩模式、俯卧屈肘模式、手膝位支撑模式、站立模式以及行走模式。
一般欲兴奋某块肌肉需反复快速刺激;欲抑制某块肌肉则需缓慢持续刺激。感觉刺激的方法包括:温度刺激如使用冰块、温水、湿毛巾刺激皮肤等,机械性刺激如用毛刷刷擦、用手轻拍、小锤敲击、振动刺激等,关节感觉刺激如牵拉关节、挤压关节、摇动躯干或肢体等。用小冰块快速刺激轻擦某肌肉表面皮肤几次,即可诱发该皮肤下肌肉的收缩;若使用冰水较长时间浸泡
肌张力高的痉挛肌肉,则可使该肌肉肌痉挛减轻,张力降低。与之相似,轻叩肌腱或肌腹、快速拍打振动、逆毛发轻刷皮肤、快速牵张、摇动、挤压关节都可兴奋肌肉活动。缓慢持续触摸、牵拉关节、中等温热敷、较轻的关节挤压、轻叩加轻压都可抑制肌肉活动。此外,
Rood技术中常选用一些特殊的感觉刺激来促进或抑制肌肉。例如,听觉和视觉刺激可用来兴奋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节奏明快的音乐具有促进作用,节奏舒缓的音乐具有抑制作用;光线明亮、色彩鲜艳的环境可以产生易化效果。
Brunnstrom技术
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初期,利用协同运动等病理运动模式和反射模式作为促进手段,然后再把这些运动模式逐步修整成功能性运动,以恢复运动控制能力的方法。
适应证: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包括儿童脑瘫、成人偏瘫及其他有运动控制障碍的病人。主要应用于偏瘫治疗。
禁忌证:非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基本技术与方法:早期充分利用包括原始反射在内的一切方法引出肢体的运动反应,并利用各种运动模式(不论这种运动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如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再从异常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的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的运动模式,逐渐向正常、功能性模式过渡。
1) 原始反射
(1) 紧张性颈反射:是由于颈部关节和肌肉受到牵拉所引起的一种本体反射,包括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两种。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表现为当头前屈使下颌靠胸时,出现双上肢屈曲与双下肢伸展反射;当头后伸时,出现双上肢伸展与双下肢屈曲。如反射较弱,可不出现肢体运动而仅有肌张力上的改变。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当头转向一侧时,出现同侧上下肢伸展和对侧上下肢的屈曲反射。同样如反射较弱,可不出现肢体运动而仅有肌张力上的改变。偏瘫病人将头转向患侧,可使偏瘫侧上肢过高的屈肌张力下降,伸肌张力增高。
(2)
紧张性迷路反射:使头处于中间位仰卧时,病人可出现四肢伸展或伸肌肌张力增高的反应,俯卧时则出现四肢屈曲或屈肌肌张力增强。
(3) 紧张性腰反射:指上部躯体对骨盆的位置发生变动时所出现的肢体肌张力变化。
2) 共同运动:当让病人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与之相关的同一协同模式中的相邻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固定运动,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称为共同运动。
3) 联合反应:指用力使身体一部分肌肉收缩抗阻时,可诱发其他部位的肌肉发生非随意运动的收缩或肌张力升高。其反应是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出现,如在健侧上肢屈肘位对抗阻力时,患侧固定表现为胸大肌收缩;上肢用力,同侧下肢反应;上、下肢交叉联合反应也可能见到。
4. 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NF技术) PNF技术主要是应用本体感觉刺激促进肌肉收缩,增强肌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增加功能活动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关键技术为徒手施加阻力,刺激
本体感受器,肌肉牵拉,
外感受器辅助和要求病人配合。
适应证:瘫痪,尤其是脑性瘫痪;骨科损伤性疾病、
运动创伤、
周围神经损伤和关节炎所致的功能障碍。
禁忌证:无特殊禁忌证。
基本技术:PNF以正常的运动模式和运动发展为基础技术,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其特征是运用螺旋对角线模式运动,通过主缩肌和拮抗肌间的交互收缩、舒张,促进肌力的平衡与协调。肢体远端关节首先按要求完成活动,并保持该位置,随后其他部分一起活动。由始至终应用旋转动作。
常用的其他基本技术
还包括:节律性启动,在预定的关节活动范围中由被动活动开始逐渐转为主动抗阻运动。等张收缩组合,指某一组肌群相继进行抗阻向心性收缩、离心性收缩、等长收缩,中间无肌肉舒张。拮抗肌逆转,是指运动中在不停顿或放松的前提下,主动改变运动的方向。稳定性逆转,是指通过改变阻力的方向来改变等长收缩的方向,但关节不运动或运动范围很小。重复收缩技术,是指在病人进行某肌群单方向等张收缩的过程中,再给予肌肉快速牵拉刺激,强化肌肉收缩力量的方法。重复牵拉,是指通过牵拉肌肉,增加肌张力,以诱发肌肉的牵张反射。收缩-舒张,指要求病人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尽力抗阻等张收缩,然后放松,保持5秒钟以上。保持收缩-舒张,指病人在较小关节活动范围内进行等长收缩后舒张,然后再运动至可动最大范围内,肌肉进行反复收缩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