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观
道观
慈心观又称慈三昧、白光明慈三昧、大慈三昧,是大乘菩萨修慈悲行的根本,即去除妄念杂虑、远离嗔恚怨憎之念,专致于慈悲心,观一切众生普遍受乐的三昧。
名词解释
慈心禅是属于四护卫禅里面的一种.有消除修行障碍和对治嗔心的特殊效果.佛陀在慈爱经里面要求弟子们要随时修慈心与一切众生,但我们也要清楚,哪些行者不适合修慈,特别是爱染重的人不可以修。每一种病有一对治一种病的特效药,爱染重的特效药是修不净观.所以,至于行者是哪一种类型的行者,请禅修之前参考<<清净道论>>,以便对证下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这是行者怜念众生、关怀众生的心理境界。慈心不是世俗的爱欲,而是一种平等地普愿一切众生都安乐的善愿。修习慈心观可以对治嗔恚培养慈悲心,有利于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慈心观由来
佛陀的出世,就是要引 导众生到达涅盘的境界—痛苦的完全止息,为灭除众生内心的瞋 火,他特别强调慈心观的重要和益,在《阿含经》中,佛陀:
1 当慈心,广布慈心;以慈心,所有瞋恚之心,自当消除.… 慈心者,身坏命终,生梵天上,三道,去八难.
2 於一众生修习慈心,不为诸恶鬼神所欺。
3 有众生修慈心解脱,广布其义,与人演,当获此十一果报. 云何为十一 卧安,觉安,梦,天护,人爱,毒,兵, . 水 火 盗贼终侵[打-丁+王] 身坏命终生梵天上
4 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受三自归,受持五戒,虽有此, 故如弹指之顷慈愍众生,此功德可称计.
从解脱道看,慈心观可以促成修者证得 1.声闻或 2.独觉(辟 支佛)的果位,从烦恼中解脱出,在《阿含经》中,佛陀也:
1 其慈心者,躬自如,承事佛,在家,…要当作道,修 无上梵:生死已尽,梵已,所作已办,受后有,如实 知之.
2 如出时,然善男子在家,自剃须发,在闲静之处,克己 自修,即於彼处,尽有….或有是时…众生之执草成刀剑, 断斯命根,其中众生慈心者,无有瞋,此变怪,…此处, 在山野之中,自然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修无上梵,克己自修, 尽有心而得解脱,…彼人当名正在辟支佛部.
从菩萨道看,慈心观是菩萨所必修,可或缺,以慈无心, 播下益众生的菩提种子,并积聚福德资而得以成佛,佛陀:
1 昔我自念七年行慈心。复过七劫不来此世。复于七劫中生光音天。复于七劫生空梵天处为大梵天。无与等者统百千世界。三十六反为天帝释形。无数世为转轮王。是故。诸比丘。作福莫惓。
2 吾昔日著此慈仁之铠,伏魔官属,坐树王下,成无上道.以此方 ,知慈最第一,慈者最胜之法也!
所以伏魔怨是靠武,是以,而是靠慈仁之心.以上这 些经典的引据,虽似生常谈,却是的真. 唯有能够平等地对待亲友,怨家以及陌生的人,同样地给予快 ,才算是慈心,处在今日意型态高涨的时期,看似做到,但 从人性的基本面看,每个众生同样都有眷属,都希望苦得,都 愿意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下,因此采用「自他交换」的方法 修慈心观,先止息自己心中的火气,并将慈心散播给对方,如此才有 可能一步步地化干戈为玉帛.
注意事项
慈心观的修习的次第﹕
(1)应先对自己散播慈爱,(2)接下来是亲爱者,(3)无关者,(4)以及怨敌者。
修行慈心观首先不应对下列两种人修行:
1、异性之人;2、已死之人。
在开始阶段,也不应对下列几类人修习慈爱:
1、不喜爱者;2、极亲爱者;3、中立(你对他无爱憎)者;4、怨敌。
修时以下列四种愿望修习﹕
(1)愿我脱离危难和仇敌,(2)愿我脱离内心的痛苦,(3)愿我脱离身体的痛苦, (4)愿我每天生活安乐,无有困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5 16:05
目录
概述
名词解释
慈心观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