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礁慈济宫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组成部分
白礁慈济宫,又称慈济祖宫,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内,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宫内供奉的“保生大帝”是一位宋代民间名医,姓吴名夲(音滔)。
历史沿革
白礁慈济宫前身为白礁村民为了纪念吴夲筹款所建的“龙湫庵”。
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颁诏动支银库,遣使监工,把龙湫庵改建为一座宫殿式(初为二进)的庙宇。乾道二年(1166年),赐庙号为“慈济”。淳祐元年(1241年),“颁诏改庙为宫”。年湮代远,屡有修葺。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光绪四年(1878年),白礁慈济宫都有重大维修。
民国七年(1918年),白礁慈济宫进行全面修建,历时五年竣工。
1990年3月,白礁慈济宫进行建筑木结构不落架大维修,历时一年多竣工。
2014年,白礁慈济宫又大修一次。
建筑格局
白礁慈济宫的祖宫保持“宫殿式”建筑风格及建筑特征,坐东北向西南,三进,占地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915.5平方米。中轴线上自西南而东北依次为前殿、天井、月台(祭台)、正殿、后殿,天井两侧为双层钟、鼓楼,宫外左右两侧有宋代水井各一口。整座建筑金碧辉煌,依山递高,层楼迭展,雄伟壮观。
主要建筑
前殿
前殿为二层楼阁式宫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红色板瓦和琉璃瓦,五门式,一层面阔十一间,进深三间,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上层用木柱支承,下层用花岗岩石柱支承,梁架抬梁式,门廊竖6根青褐色花岗石雕蟠龙石柱,中门两侧有紫铜色石狮一对。
天井
天井中由上下双重须弥座构成的石砌月台,上刻“飞天乐伎”“双狮戏球”等浮雕纹饰,台上雕刻着一尊置蹲踞状,右前肢举握一方印的石狮(传为皇母后祭赠的“国母狮”),均为宋代雕刻;月台前有一水井,称“龙泉井”。
正殿
正殿台基高于前殿2米,单层宫殿式,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中间殿顶木架结构为如意藻井、斗拱出五跳,次间用梁架抬梁式,斗拱均不出跳,有昂傲象鼻状,走廊竖4根青褐色花岗石雕蟠龙石柱(这4根石柱及前殿6根石柱皆为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居台湾学甲的白礁乡亲所捐置)。正殿神龛主祀保生大帝,大帝右边陪祀东圣侯、太上老君、张圣者,左边陪祀四圣侯、三将军、先生公(传说东圣侯、西圣侯是当年建筑白礁祖宫的监工钦差大臣),正殿两侧祔祀三十六神将。
后殿
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前有小天井。此宫两侧还续展有悬山顶厢房各3间。后殿更高于正殿,结构较简单,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长方形小天井。殿内装饰甚为考究,遍布全殿的壁画和石雕,内容丰富,技艺高超;梁架上诸多木刻,精细生动;朱檐斗拱金碧辉煌。后殿正中神龛祀吴真人父母(圣父、圣母)神像;左神龛祀观音、千手观音、善才龙女、韦陀护法、王公、大妈婆、大使哥;右神龛祀注生娘娘等。
钟、鼓楼
钟、鼓楼均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楼顶木架藻井结构,用木斗拱出跳承托。
文物遗存
白礁慈济宫保存着宋代飞天乐伎、双狮戏球石浮雕、吴夲炼丹用的铜香炉、明成祖皇后所赐国母狮、清嘉庆年间台南县白礁后裔捐赠的10根青石雕蟠龙石柱等珍贵文物,石碑记13通。殿内石刻、木雕、壁画、剪粘等艺术作品星罗棋布,被誉为“闽南故宫”。
历史文化
白礁慈济宫祀“保生大帝”(闽台又称“大道公”)吴夲(音滔)。吴夲(979~1036年),白礁人,自少拜师学道,苦练岐黄,“不茹荤,不受室”,生前行医济世,救人无数,后来在龙池岩险峰采药时不幸跌下悬崖,离开人世,享年58载。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下令在白礁建造宫殿式庙宇祭祀“吴真人”。历经数代,吴夲受册封为“吴真君”“英惠侯”“保生大帝”。宋乾道二年(1166年)孝宗赐庙额为“慈济”,淳祐元年(1241年)改庙为宫。
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许多白礁将士追随东渡。后来,他们在最初登陆的台南学甲镇兴建慈济宫。从此,每逢农历三月十一日,学甲慈济宫前都要举行盛大祭典,数以万计的人士遥拜大陆,称“上白礁谒祖祭典”。
文物价值
白礁慈济宫作为海峡两岸保生大帝信众信仰的祖宫,香火旺盛。至今在台湾拥有三百多间分灵宫庙,对活跃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两岸关系改善起到重要桥梁作用。
保护措施
1991年,白礁慈济宫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20日,包含白礁慈济宫在内的青、白礁慈济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白礁慈济宫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内。
乘坐公共交通漳州角美709路,厦门853路、802路 、827路至白礁站下车,步行1.1千米可达白礁慈济祖宫。
参考资料
名胜篇.漳州台商投资区管理委员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3 17:3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